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6:49:33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赏析详细一点
赏析详细一点
《宣州谢朓(tiǎo)楼饯(jiàn)别校书叔云》①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注释
①.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汤,刘真.
④.小谢:指谢朓(tiǎo).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清发:清秀俊爽.
⑤.逸兴: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⑥.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⑦.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后人评价
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唐宋诗醇》卷七云:"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唐诗品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白,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为把谢朓和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朓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览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学习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注释
①.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汤,刘真.
④.小谢:指谢朓(tiǎo).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清发:清秀俊爽.
⑤.逸兴: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⑥.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⑦.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后人评价
此诗特具太白神韵,前人称其“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明崇祯三年版严沧浪、刘会孟评点《李太白集》载明人评语);"兴起超忽"(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雄情逸调”(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唐宋诗醇》卷七云:"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千载之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蓬莱文章’,《文苑英华》作'蔡氏文章',蔡氏当指蔡邕.邕曾参与《东观汉记》之撰述,其史笔不在班固之下,其文辞犹且过之,所上诸疏议,切中时弊,光焰照人.……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忧愤至极而又无可如何,故唯有散发弃世."
唐诗品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白,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为把谢朓和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朓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览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学习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