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常用公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数学作业 时间:2024/11/10 13:05:12
高考数学常用公式
解题思路: 考察公式,,,,,,,,,,,,,,,,,,,,,,,,,,,,,,,,,,,,
解题过程: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 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的真子集有个.
3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 一般式;
(2) 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 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 真值表: 同真且真,同假或假
5 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个
至多有()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个
至少有()个
对所有,成立
存在某,不成立
或
且
对任何,不成立
存在某,成立
且
或
6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下图):(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充要条件: (1)、,则P是q的充分条件,反之,q是p的必要条件;
(2)、,且q ≠>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 ≠> p ,且,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p ≠> p ,且q ≠>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 函数单调性:
增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D上是增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增区间。
减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D上是减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减区间。
单调性性质:(1)、增函数+增函数=增函数;(2)、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
(3)、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4)、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
注:上述结果中的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情况下是要变的,是等号左边两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 单调
单调性
内层函数
↓
↑
↑
↓
外层函数
↓
↑
↓
↑
复合函数
↑
↑
↓
↓
等价关系:
(1)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
8函数的奇偶性:(注:是奇偶函数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
则f(x)就是奇函数。
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奇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同的单调区间;
(3)、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有f(0)=0 .
偶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则f(x)就是偶函数。
性质:(1)、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偶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反的单调区间;
奇偶函数间的关系:
(1)、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 (2)、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
(3)、偶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4)、奇函数±奇函数=奇函数(也有例外得偶函数的)
(5)、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6)、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9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对函数f(x),若存在T0,使得f(x+T)=f(x),则就叫f(x)是周期函数,其中,T是f(x)的一个周期。
周期函数几种常见的表述形式:
(1)、f(x+T)= - f(x),此时周期为2T ;
(2)、 f(x+m)=f(x+n),此时周期为2 ;
(3)、,此时周期为2m 。
10常见函数的图像:
11 对于函数(),恒成立,则函数的对称轴是;两个函数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12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性质:
(1)(,且).
(2)(,且).
(3).
(4)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13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指数性质:
(1)1、 ; (2)、() ; (3)、
(4)、 ; (5)、 ;
指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指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0,1)
对数性质:
(1)、 ;(2)、 ;
(3)、 ;(4)、 ; (5)、
(6)、 ; (7)、
对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对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1,0)
(3)、
(4)、 或
14 对数的换底公式 : (,且,,且, ).
对数恒等式:(,且, ).
推论 (,且, ).
1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若a>0,a≠1,M>0,N>0,则
(1); (2) ;
(3); (4) 。
16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负增长时):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则对于时间的总产值,有.
17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1) ,其中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为末项。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 (1) ;其中为首项,n为项数,为末项。
(2)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4)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的等差中项,则有2n、m、p成等差。
(2)、若、为等差数列,则为等差数列。
(3)、为等差数列,为其前n项和,则也成等差数列。
(4)、 ;
(5) 1+2+3+…+n=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 ,其中为首项,n为项数,q为公比。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1)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2)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3)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的等比中项,则有 n、m、p成等比。
(2)、若、为等比数列,则为等比数列。
18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元(贷款元,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19三角不等式:
(1)若,则.
(2) 若,则.
(3) .
20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21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2 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的象限决定, ).
23 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
.
.
.
24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x∈R及函数,x∈R(A,ω,为常数,且A≠0)的周期;函数,(A,ω,为常数,且A≠0)的周期.
三角函数的图像:
25 正弦定理 :(R为外接圆的半径).
26余弦定理:
;;.
27面积定理:
(1)(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3).
2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在△ABC中,有
.
29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λμ) ;
(2)第一分配律:(λ+μ) =λ+μ;
(3)第二分配律:λ(+)=λ+λ.
30与的数量积(或内积):·=||||。
3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则+=.
(2)设=,=,则-=.
(3)设A,B,则.
(4)设=,则=.
(5)设=,=,则·=.
32 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
33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34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且,则:
||=λ .(交叉相乘差为零)
() ·=0.(对应相乘和为零)
35 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是线段的分点,是实数,且,则
().
36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37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为所在平面上一点,角所对边长分别为,则
(1)为的外心.
(2)为的重心.
(3)为的垂心.
(4)为的内心.
(5)为的的旁心.
38常用不等式:
(1)(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
(4).
(5)(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9极值定理:已知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是定值,则当时和有最小值;
(2)若和是定值,则当时积有最大值.
(3)已知,若则有
。
(4)已知,若则有
40 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即:
;
.
41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
或.
42 斜率公式 :
(、).
43 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2)斜截式 (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
两点式的推广:(无任何限制条件!)
(4)截距式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
直线的法向量:,方向向量:
44 夹角公式:
(1). (,,)
(2).(,,).
直线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
45 到的角公式:
(1).(,,)
(2).(,,).
直线时,直线l1到l2的角是.
46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直线:).
47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0).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4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则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 点在圆内.
4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50 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则:
;
;
;
;
.
51 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离心率,
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52 椭圆焦半径公式及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
53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在椭圆的内部.
(2)点在椭圆的外部.
54 椭圆的切线方程:
(1) 椭圆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2)过椭圆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3)椭圆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55 双曲线的离心率,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过焦点且垂直于实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焦半径公式,,
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56 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2)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3)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4) 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总是。
57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2)过双曲线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3)双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58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焦半径.
过焦点弦长.
59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
(1)顶点坐标为;(2)焦点的坐标为;
(3)准线方程是.
60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或
(弦端点A,由方程 消去y得到
,为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的斜率,.
61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62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63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 转化为两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64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则:
(1) +=;
(2) -=;
(3)λ= (λ∈R);
(4) ·=;
65 夹角公式:
设=,=,则.
66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是上任一点,为间的距离).
67点到平面的距离:
(为平面的法向量,,是的一条斜线段).
68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其表面积.
69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3)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正四面体高的),外接球的半径为(正四面体高的).
70 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71排列数公式 :==.(,∈N*,且).规定.
72 组合数公式:===(∈N*,,且).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 ;(2) +=.规定.
73 二项式定理 ;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的展开式的系数关系:
; ;。
74 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1+A2+…+An)=P(A1)+P(A2)+…+P(An).
75 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P(A·B)= P(A)·P(B).
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1· A2·…· An)=P(A1)· P(A2)·…· P(An).
76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77 数学期望:
数学期望的性质
(1). (2)若~,则.
(3) 若服从几何分布,且,则.
78方差:
标准差:=.
方差的性质:
(1);
(2)若~,则.
(3) 若服从几何分布,且,则.
方差与期望的关系:.
79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式中的实数μ,(>0)是参数,分别表示个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对于,取值小于x的概率:.
80 在处的导数(或变化率):
.
瞬时速度:.
瞬时加速度:.
81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82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C为常数).(2) .(3) .
(4) . (5) ;.
(6) ; .
83 导数的运算法则:
(1).(2).(3).
84 判别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1)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大值;
(2)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小值.
85 复数的相等:.()
86 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87 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88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它在实数集内没有实数根;在复数集内有且仅有两个共轭复数根.
解题过程: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 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的真子集有个.
3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 一般式;
(2) 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 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 真值表: 同真且真,同假或假
5 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个
至多有()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个
至少有()个
对所有,成立
存在某,不成立
或
且
对任何,不成立
存在某,成立
且
或
6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下图):(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充要条件: (1)、,则P是q的充分条件,反之,q是p的必要条件;
(2)、,且q ≠>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 ≠> p ,且,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p ≠> p ,且q ≠>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 函数单调性:
增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D上是增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增区间。
减函数:(1)、文字描述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数学符号表述是:设f(x)在xD上有定义,若对任意的,都有
成立,则就叫f(x)在xD上是减函数。D则就是f(x)的递减区间。
单调性性质:(1)、增函数+增函数=增函数;(2)、减函数+减函数=减函数;
(3)、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4)、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
注:上述结果中的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情况下是要变的,是等号左边两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 单调
单调性
内层函数
↓
↑
↑
↓
外层函数
↓
↑
↓
↑
复合函数
↑
↑
↓
↓
等价关系:
(1)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
8函数的奇偶性:(注:是奇偶函数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
则f(x)就是奇函数。
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奇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同的单调区间;
(3)、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有f(0)=0 .
偶函数:
定义:在前提条件下,若有,则f(x)就是偶函数。
性质:(1)、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偶函数在x>0和x<0上具有相反的单调区间;
奇偶函数间的关系:
(1)、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 (2)、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
(3)、偶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4)、奇函数±奇函数=奇函数(也有例外得偶函数的)
(5)、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 (6)、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9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对函数f(x),若存在T0,使得f(x+T)=f(x),则就叫f(x)是周期函数,其中,T是f(x)的一个周期。
周期函数几种常见的表述形式:
(1)、f(x+T)= - f(x),此时周期为2T ;
(2)、 f(x+m)=f(x+n),此时周期为2 ;
(3)、,此时周期为2m 。
10常见函数的图像:
11 对于函数(),恒成立,则函数的对称轴是;两个函数与 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12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性质:
(1)(,且).
(2)(,且).
(3).
(4)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13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指数性质:
(1)1、 ; (2)、() ; (3)、
(4)、 ; (5)、 ;
指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指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0,1)
对数性质:
(1)、 ;(2)、 ;
(3)、 ;(4)、 ; (5)、
(6)、 ; (7)、
对数函数:
(1)、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
(2)、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对数函数图象都恒过点(1,0)
(3)、
(4)、 或
14 对数的换底公式 : (,且,,且, ).
对数恒等式:(,且, ).
推论 (,且, ).
1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若a>0,a≠1,M>0,N>0,则
(1); (2) ;
(3); (4) 。
16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负增长时):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则对于时间的总产值,有.
17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1) ,其中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为末项。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 (1) ;其中为首项,n为项数,为末项。
(2)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4)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的等差中项,则有2n、m、p成等差。
(2)、若、为等差数列,则为等差数列。
(3)、为等差数列,为其前n项和,则也成等差数列。
(4)、 ;
(5) 1+2+3+…+n=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 ,其中为首项,n为项数,q为公比。
(2)推广:
(3)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前n项和:(1)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2) (注:该公式对任意数列都适用)
(3)
常用性质:(1)、若m+n=p+q ,则有 ;
注:若的等比中项,则有 n、m、p成等比。
(2)、若、为等比数列,则为等比数列。
18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元(贷款元,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19三角不等式:
(1)若,则.
(2) 若,则.
(3) .
20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21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2 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的象限决定, ).
23 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
.
.
.
24 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x∈R及函数,x∈R(A,ω,为常数,且A≠0)的周期;函数,(A,ω,为常数,且A≠0)的周期.
三角函数的图像:
25 正弦定理 :(R为外接圆的半径).
26余弦定理:
;;.
27面积定理:
(1)(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3).
28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在△ABC中,有
.
29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λμ) ;
(2)第一分配律:(λ+μ) =λ+μ;
(3)第二分配律:λ(+)=λ+λ.
30与的数量积(或内积):·=||||。
3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则+=.
(2)设=,=,则-=.
(3)设A,B,则.
(4)设=,则=.
(5)设=,=,则·=.
32 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
33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34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且,则:
||=λ .(交叉相乘差为零)
() ·=0.(对应相乘和为零)
35 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是线段的分点,是实数,且,则
().
36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37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为所在平面上一点,角所对边长分别为,则
(1)为的外心.
(2)为的重心.
(3)为的垂心.
(4)为的内心.
(5)为的的旁心.
38常用不等式:
(1)(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
(4).
(5)(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9极值定理:已知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是定值,则当时和有最小值;
(2)若和是定值,则当时积有最大值.
(3)已知,若则有
。
(4)已知,若则有
40 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即:
;
.
41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
或.
42 斜率公式 :
(、).
43 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2)斜截式 (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
两点式的推广:(无任何限制条件!)
(4)截距式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5)一般式 (其中A、B不同时为0).
直线的法向量:,方向向量:
44 夹角公式:
(1). (,,)
(2).(,,).
直线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
45 到的角公式:
(1).(,,)
(2).(,,).
直线时,直线l1到l2的角是.
46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直线:).
47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2)圆的一般方程 (>0).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4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则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 点在圆内.
4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50 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则:
;
;
;
;
.
51 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离心率,
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
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52 椭圆焦半径公式及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
53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在椭圆的内部.
(2)点在椭圆的外部.
54 椭圆的切线方程:
(1) 椭圆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2)过椭圆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3)椭圆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55 双曲线的离心率,准线到中心的距离为,焦点到对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过焦点且垂直于实轴的弦叫通经,其长度为:.
焦半径公式,,
两焦半径与焦距构成三角形的面积。
56 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2)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3)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4) 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总是。
57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2)过双曲线外一点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3)双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58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焦半径.
过焦点弦长.
59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
(1)顶点坐标为;(2)焦点的坐标为;
(3)准线方程是.
60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或
(弦端点A,由方程 消去y得到
,为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的斜率,.
61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62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63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 转化为两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64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则:
(1) +=;
(2) -=;
(3)λ= (λ∈R);
(4) ·=;
65 夹角公式:
设=,=,则.
66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是上任一点,为间的距离).
67点到平面的距离:
(为平面的法向量,,是的一条斜线段).
68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其表面积.
69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3)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正四面体高的),外接球的半径为(正四面体高的).
70 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71排列数公式 :==.(,∈N*,且).规定.
72 组合数公式:===(∈N*,,且).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 ;(2) +=.规定.
73 二项式定理 ;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的展开式的系数关系:
; ;。
74 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1+A2+…+An)=P(A1)+P(A2)+…+P(An).
75 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P(A·B)= P(A)·P(B).
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1· A2·…· An)=P(A1)· P(A2)·…· P(An).
76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77 数学期望:
数学期望的性质
(1). (2)若~,则.
(3) 若服从几何分布,且,则.
78方差:
标准差:=.
方差的性质:
(1);
(2)若~,则.
(3) 若服从几何分布,且,则.
方差与期望的关系:.
79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式中的实数μ,(>0)是参数,分别表示个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对于,取值小于x的概率:.
80 在处的导数(或变化率):
.
瞬时速度:.
瞬时加速度:.
81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82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C为常数).(2) .(3) .
(4) . (5) ;.
(6) ; .
83 导数的运算法则:
(1).(2).(3).
84 判别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1)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大值;
(2)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小值.
85 复数的相等:.()
86 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87 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88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它在实数集内没有实数根;在复数集内有且仅有两个共轭复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