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老师解答文学类阅读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02:09:09
请老师解答文学类阅读题, 每小题需要详细答案,和详细解析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胡弦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结构2点,内容2点)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3点以上)(需要解析)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需要详细解析,a-f为什么对或错) (4)纵观全文,总括作者的思想感情。(4-5点,每点打得完整、详细)
请老师解答文学类阅读题
解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理解。
解题过程:
(1)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结构2点,内容2点)
结构上:首尾照应,以让文章显得更完整、严谨。
内容上: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3点以上)(需要解析)
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解析】问的是“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说明这一句表达上有特点,即用了修辞手法。原文相关文字:“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用了比拟,“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用了比喻。作用都是相同的:生动形象。不过前者意在表现“石板外表磨损”,后者的喻体是“磨损了边角的古藉”,意在表现“古韵犹存的意蕴”。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c)(d)(需要详细解析,a-f为什么对或错)
a. 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 第(1)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 第(1)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 第(9)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 第(11)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f. 本文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清新自然。
【解析】我们看,选择项中依次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线索及其作用,总写,由面及点,引入,对比,衬托,承上启下,叙述、描写、抒情,语言等。大体可分为: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这些都是对抒情散文写作特点的考查。
原文虽然有“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句子,但并未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一句描写的句子。文章对“镇子的青灰色”并未作相应的详尽描写。所以也不存在什么“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这种说法用在两相对照或侧面描写中。d项对描写的作用理解错误,“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仅仅用来突出其“久远的历史”,或许还有“历史人物辈出”。
(4)纵观全文,总括作者的思想感情。(4-5点,每点打得完整、详细)
① 对悠久历史的赞叹。本文是一篇访古探幽的散文,对古镇的历史做了动情的描述,充满了赞叹之情。
② 对物是人非的惆怅。作者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回到现实中,又感叹“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
③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结尾处“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又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④ 对石板古路的深情。文章以石板街为线索,作者顺着石板街行走,引发作者的深思。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