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与佛教的语文书上的 没时间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9:22:24
莲与佛教
的语文书上的 没时间了
的语文书上的 没时间了
佛教与莲花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http://yuanpei.pku.edu.cn/forum/showthread.php?t=292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http://yuanpei.pku.edu.cn/forum/showthread.php?t=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