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0/01 07:46:16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
看不懂 谢谢了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作者:佚名 时间:2008-6-8 21:48: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68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三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定语后置
一.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尝遗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在前,又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我持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赠与亚父
6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统计整个小船,有无个人,有八个小窗
7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转)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一壶好酒
二.楚辞句式定语后置
"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颠倒过来,依次是"陆离(言长)的长铗""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庙堂""远的江湖","洁白的身子""肮脏的外物".
三.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②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并且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勉励.
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④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如:
⑤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不予登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四.“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如:①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如:
②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