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经济常识关于 经济膨胀 和有关于国家对此的宏观调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7:41:41
政治中经济常识
关于 经济膨胀 和有关于国家对此的宏观调控
关于 经济膨胀 和有关于国家对此的宏观调控
“十四大”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宏观调控,包括1993年—1996年旨在治理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调控,1998年—2002年旨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扩张性调控以及始于2003年并持续到现在的旨在治理经济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以下三段未说明,答题时可简省略过)
针对1992年开始出现的经济过热,中央高屋建瓴,果断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于1993年6月24日正式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十六条”).以这一文件为标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全面展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全国上下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过快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遏制,价格涨幅显著回落,消费价格指数由1994年的24.1%分别下降到1995年和1996年的17.1%和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到1995年和1996年的17.5%和14.8%,经济增长速度则由1992年的14.2%、1993年的13.5%平稳回落到1996年的9.6%,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成功实现了经济的“慢着陆”.
针对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实施了调整收入分配,适当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等政策措施.1998年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既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又有效的克服了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困难,GDP的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7.8%逐步提升到2003年的9.1%,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果断做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在指导思想上一开始就强调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实施总量调控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在宏观调控的手段的运用上讲究“综合性”,即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必要的行政控制手段,基本上做到了经济调节手段和行政干预手段并用.这一次宏观调控可以说是“动手早、见势快、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就目前来看,这次宏观调控已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2004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5%,2005年更是达到了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遏制,增长速度逐年下降,2004年和2005年已连续两年增长速度低于2003年(2003年为27.2%,2004年为26.1%,2005年为25.7%);与此同时,从动态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也得到控制,2004年只上升3.9个百分点,而2005年仅为1.8%.
根据上述事实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必须做到“三适”,即适时、适度与适可而止.第一次(1988年)之所以在成功之余还有某些不足,主要在于不够适时和适度,即动手调控的时间偏晚,力度偏大;第二次(1993年)之所以也不够理想,主要是虽然较好地做到了适时、适度,但没有做好适可而止,即延续的时间太长了.只有第三次(2003年),因为“三适”即适时、适度与适可而止基本上都做到了,从而才取得了比较全面的成功.这种经过多次反复教训并曾经付出过巨大代价所形成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加以坚持并切实运用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健康迅速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针对1992年开始出现的经济过热,中央高屋建瓴,果断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于1993年6月24日正式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十六条”).以这一文件为标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全面展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全国上下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过快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遏制,价格涨幅显著回落,消费价格指数由1994年的24.1%分别下降到1995年和1996年的17.1%和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到1995年和1996年的17.5%和14.8%,经济增长速度则由1992年的14.2%、1993年的13.5%平稳回落到1996年的9.6%,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成功实现了经济的“慢着陆”.
针对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实施了调整收入分配,适当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等政策措施.1998年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既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又有效的克服了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困难,GDP的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7.8%逐步提升到2003年的9.1%,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果断做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在指导思想上一开始就强调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实施总量调控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在宏观调控的手段的运用上讲究“综合性”,即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必要的行政控制手段,基本上做到了经济调节手段和行政干预手段并用.这一次宏观调控可以说是“动手早、见势快、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就目前来看,这次宏观调控已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2004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5%,2005年更是达到了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遏制,增长速度逐年下降,2004年和2005年已连续两年增长速度低于2003年(2003年为27.2%,2004年为26.1%,2005年为25.7%);与此同时,从动态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也得到控制,2004年只上升3.9个百分点,而2005年仅为1.8%.
根据上述事实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必须做到“三适”,即适时、适度与适可而止.第一次(1988年)之所以在成功之余还有某些不足,主要在于不够适时和适度,即动手调控的时间偏晚,力度偏大;第二次(1993年)之所以也不够理想,主要是虽然较好地做到了适时、适度,但没有做好适可而止,即延续的时间太长了.只有第三次(2003年),因为“三适”即适时、适度与适可而止基本上都做到了,从而才取得了比较全面的成功.这种经过多次反复教训并曾经付出过巨大代价所形成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加以坚持并切实运用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健康迅速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政治中经济常识关于 经济膨胀 和有关于国家对此的宏观调控
经济常识(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公平。)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表现
用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分别说说怎样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运用政治常识中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应该怎样推动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问题.
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既要发挥市场调节,又要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分析经济危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
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相联系的地方
求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的具体内容,包括国家对付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不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