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爱国古诗,还要有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6 05:12:56
唐宋爱国古诗,还要有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填下面
朝代 作者 诗题 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填下面
朝代 作者 诗题 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第一: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析】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第二: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第三: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析】
此词开篇激荡澎湃.表现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士!但在词中,分明已是闲居山阴、尘暗貂裘的皤发老翁.
第四:
酹江月
【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简析】
这是一首骨风遒劲的唱和之作.上片言旧.“乾坤能大”四句,以蛟龙暂屈池中、终当飞腾为喻,表示虽遭囚禁而犹志向远大.“横槊题诗”三句,追念昔日转战东南的戎马生活,痛惜抗元战斗归于失败.凡此,不只是自抒胸襟怀抱,也是兼志同道合的友人邓剡而言的,是对他们共有的铮铮斗志的激励及共有的漫漫征途的回顾.“江流如此”二句,则寄希望于将来,对国家的复兴不抱悲观态度.下片言别.“镜里朱颜”二句,示此心此志至死不渝.“去去龙沙”三句,言人渐北去,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最后两句说死后魂将化为杜鹃,当你听到月夜杜鹃的哀鸣,那便是我“魂兮归来”.作者《金陵驿》诗:“从今别后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与此意同.生前斗争不息,死后犹眷怀故国,丹心不灭,这是何等赤诚的爱国情肠!与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用意实同,只不过在表现上诗直词曲罢了.当时,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作遗民词,悼南宋之亡,哀伤难已,但常心危词苦,吞声踯躅,情调过于摧抑低沉.相形之下,文天祥的词,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没有丝毫委靡之色,确乎是南宋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为南宋词谱写了高唱入云的尾声.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之上.”的确,无论宋诗、宋词,都应以文天祥为其殿军.
第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①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②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寄奴: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②佛狸:魏太武帝小名.
【简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杰作,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 刻,虽然用典很多,但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 感染力很强,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第六: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若使.
龙城:匈奴祭天处.址近蒙古国鄂尔浑河.
飞将:指汉名将李广.匈奴人称他“飞将军”.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
【简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第七: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是南宋大臣文天祥的著名爱国七言律诗.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文天祥的后期作品密切反映现实,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斗争生活和爱国思想,展现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情景,写得沉郁悲壮,感人至深.今存《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为世所传颂.
诗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
“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歌注解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宋代科举制度,考经义,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可选一经.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后官至丞相.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析】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第二: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第三: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析】
此词开篇激荡澎湃.表现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士!但在词中,分明已是闲居山阴、尘暗貂裘的皤发老翁.
第四:
酹江月
【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简析】
这是一首骨风遒劲的唱和之作.上片言旧.“乾坤能大”四句,以蛟龙暂屈池中、终当飞腾为喻,表示虽遭囚禁而犹志向远大.“横槊题诗”三句,追念昔日转战东南的戎马生活,痛惜抗元战斗归于失败.凡此,不只是自抒胸襟怀抱,也是兼志同道合的友人邓剡而言的,是对他们共有的铮铮斗志的激励及共有的漫漫征途的回顾.“江流如此”二句,则寄希望于将来,对国家的复兴不抱悲观态度.下片言别.“镜里朱颜”二句,示此心此志至死不渝.“去去龙沙”三句,言人渐北去,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最后两句说死后魂将化为杜鹃,当你听到月夜杜鹃的哀鸣,那便是我“魂兮归来”.作者《金陵驿》诗:“从今别后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与此意同.生前斗争不息,死后犹眷怀故国,丹心不灭,这是何等赤诚的爱国情肠!与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用意实同,只不过在表现上诗直词曲罢了.当时,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作遗民词,悼南宋之亡,哀伤难已,但常心危词苦,吞声踯躅,情调过于摧抑低沉.相形之下,文天祥的词,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没有丝毫委靡之色,确乎是南宋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为南宋词谱写了高唱入云的尾声.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之上.”的确,无论宋诗、宋词,都应以文天祥为其殿军.
第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①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②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寄奴: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②佛狸:魏太武帝小名.
【简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杰作,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 刻,虽然用典很多,但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 感染力很强,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第六: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若使.
龙城:匈奴祭天处.址近蒙古国鄂尔浑河.
飞将:指汉名将李广.匈奴人称他“飞将军”.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
【简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第七: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是南宋大臣文天祥的著名爱国七言律诗.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文天祥的后期作品密切反映现实,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斗争生活和爱国思想,展现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情景,写得沉郁悲壮,感人至深.今存《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为世所传颂.
诗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
“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歌注解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宋代科举制度,考经义,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可选一经.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后官至丞相.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