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14:01:11
如何写教案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教师写教案,并把教案做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对教学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后补教案的现象非常普遍.\x0d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我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一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只是用心地去写工整,并没有思考的过程,上课按案上的内容\x0d去上几乎是没几次,多说公开课的教案是照着去做,但一堂课下来也超越了教案的界线.\x0d我开始为写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x0d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来谈谈.\x0d有一次学校让我在省现场会上上一节公开课,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我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意识到所有的得意与失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x0d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x0d那天语文课的内容是是《小书架》,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渗透性识字,从中让学生领会我们每个人要读书,与课后的语文天地中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相吻合,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x0d这节课一开始我利用我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与精心设计的导入语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可以说教案中的第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得以展现,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了下一个环节.\x0d后来有一位学生说到“老师丁丁冬冬那么喜欢读书,你喜欢吗?我也喜欢读书,你能给我介绍几本吗?”.当时我就一愣,平时我读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比较多,还真是忽略学生应该读哪些书,可是我灵机一动,说到:“我们班有很多同学也喜欢读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孩子纷纷举手为我解围.下课后,我有些后悔因时间紧而没有上书店走走.在讲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该读哪些书好,这本\x0d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这一契机却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溜走,忽略了这一“课程资源”.\x0d接下来的课堂过程中,就并不是按我所写的每一个步骤去完成,而是时而与学生议论纷纷,时而产生共鸣.课堂的气氛在孩子们一次次的问题得到解答时而不断地掀起高潮.\x0d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x0d从上述的一个小小的案例中,我得到很多的启示:\x0d我认为:教案要写,但不一定要详细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写出可操作性强的个性化的教案.教案是课前的整体构思,可以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现,其具体内容应随课堂的需要而充实,因为学生的思维是\x0d多变的,如果按预定的教案去教,那就是死灌,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应该写,至少对课堂的流程应有一个安排,尽管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会灵活安排,但是整体把握还是变化不大的.应在走进课堂之前,自己准备在这节课带着学生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预测一下学情并作一定的应答准备.这些都是教学准备所必不可少的.人脑的绝对记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常教导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自己首就应该作个榜样.\x0d到北京的两次学习给我很深的体会,我看到他们那里的教师的教案都是别俱一格的,每一位教师的教案都有可值得学习的地方,拿到哪一本都爱不释手,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书写“开放式”的教案.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x0d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x0d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x0d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