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五个句子明天就是我讲了论语的:子曰:"有教无类."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5个句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亡羊补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22:18:33
还有五个句子
明天就是我讲了
论语的: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个句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上面所有句子的意思
每个字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天就是我讲了
论语的: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个句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上面所有句子的意思
每个字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发音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释义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释义】亡:丢失;牢:牲口圈.羊丢失以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善后措施,以免酿成大错.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法】用于事,褒义.
3、道不拾遗 ◎词目 道不拾遗
◎发音 dào bù shí yí
◎成语释义 遗:失物.
原意是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已有.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淳朴.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示例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极太平.
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夜不闭户 【词语】夜不闭户
【拼音】yè bù bì hù
【解释】夜里鉴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处】《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事例】两川之民,忻乐太平,~,路不拾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编辑本段]译文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编辑本段]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蚌(bang):生活在淡水里的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可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u bang xiang zheng yu weng de li):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箝(qian):夹住.
曝(pu):晒太阳.
渔者(yu zhe):捕鱼人.
喙(hui):鸟的嘴巴.
即(ji):就.
禽(qin):通“擒”,捉获.
[编辑本段]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编辑本段]典故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但有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两物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他们,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寓意】: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6、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读解】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释义】亡:丢失;牢:牲口圈.羊丢失以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善后措施,以免酿成大错.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法】用于事,褒义.
3、道不拾遗 ◎词目 道不拾遗
◎发音 dào bù shí yí
◎成语释义 遗:失物.
原意是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已有.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淳朴.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示例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极太平.
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夜不闭户 【词语】夜不闭户
【拼音】yè bù bì hù
【解释】夜里鉴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处】《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事例】两川之民,忻乐太平,~,路不拾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编辑本段]译文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编辑本段]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蚌(bang):生活在淡水里的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可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u bang xiang zheng yu weng de li):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箝(qian):夹住.
曝(pu):晒太阳.
渔者(yu zhe):捕鱼人.
喙(hui):鸟的嘴巴.
即(ji):就.
禽(qin):通“擒”,捉获.
[编辑本段]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编辑本段]典故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但有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两物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他们,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寓意】: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6、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读解】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还有五个句子明天就是我讲了论语的:子曰:"有教无类."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5个句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亡羊补牢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啊
论语的理解公冶长第五里有两句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
《论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子曰:“不愤不启,...
论语 子曰
论语,子曰的数量一部
论语中几个句子的解释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的成语下列句子各是哪些成语的原型: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
《论语》中“子曰”中的“子”指的是:
句子意思: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中的句子演变出什么成语?
英语翻译还有六则的教育之道和修身之道子曰:有教无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