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出自陶渊明的哪句诗?还有牡丹出自哪句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15:09:31
菊花出自陶渊明的哪句诗?还有牡丹出自哪句诗?
菊花 的 诗 要是 陶渊明 的.
牡丹 随便 、、
(本人 现在 那篇 爱莲说 裏的 菊花牡丹 .)
卟 是 只要 菊花
还有 牡丹
菊花 的 诗 要是 陶渊明 的.
牡丹 随便 、、
(本人 现在 那篇 爱莲说 裏的 菊花牡丹 .)
卟 是 只要 菊花
还有 牡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二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二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