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8 20:06: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我省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在关于“把能力还给学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这就是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确实不高.而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因为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会交流,不会思考,不会质疑,这种没有交流的课堂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 2.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重力时,我对同学们说:千百年来,“苹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有一个人──牛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重力”,并由此推广到宇宙间的万有引力,再介绍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引力定律推导出了海王星的运行轨道,并导致海王星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的力量所在,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辛、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从中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即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师用什么办法能把半脸盆水提起来.等老师把手伸出,原来手中有一塑料吸盘,这种吸盘可以贴在镜子或墙壁上,可用来挂衣物等,用手将吸盘内空气挤出后,利用大气压,便可把脸盆吸了上来.从而顺利引出了《大气压强》,并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伪科学表演.使学生认识到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就会发现处处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如在《光的传播》一节时,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传统教学常常将“光的直线传播”作为介绍课来处理,忽略了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力图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个体探究”、“小组探究”、“集体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的环节,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规律”的快乐,达到深化知识,弘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热和能》一章时,可以拟订“走进微观世界”这个研究课题,让学生登陆网站、翻阅图书,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形象的结构模型会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微观世界.“花香从何而来”、“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快乐的水分子”……这些生动的小课题有对分子性质的描述,有对分子、原子发现历史的探讨,有对原子结构的概说,也有对生活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生们用现代的眼光、用自己的智慧注视着微观世界,比较着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的异同,不断地收集整理,不断地创造展示,通过《分子热运动》和《内能》讨论了地球资源的供不应求;通过《比热容》和《热机》感悟物理世界的神奇;通过物理与生活单元探讨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鲜明地感觉到“原来物理的世界这样精彩,原来物理世界离我们这么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创新能力也逐步形成和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质教育要以什么为核心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出自( )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dJ、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 汉译英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包含哪些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1月19日印发了关于《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修改病句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这句话哪里有语病?
改病句,并分析病因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这句话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