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里,都有哪些方面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6 10:58:23
在中国文化里,都有哪些方面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
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在中国文化里,都有哪些方面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辉煌的宫殿里,"吃”文化现象可谓光彩照人,几乎什么都与“吃”有关.
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主要有哪些方面?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所提到的"人主合一"有何区别?
按提示语填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辉煌的语言宫殿里,“吃”文化现象可谓光彩照人,几乎什么都与“吃”有关.例如:被人占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书法在哪些方面蕴涵中国文化?
中国道家思想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什么就"天人合一",为什么要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现在的中国文化有哪些方面受到外国的冲击?
春晚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