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0:59:09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越详细越好,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越详细越好,
观教育网 >> 教学研究 >> 课程改革 >> 正文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作者:陈庆发 文章来源: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 点击数:174 更新时间:2012-3-27 15:42:29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修改稿把实验稿的第一、二、三句话进行了浓缩、提炼,表达更精准、确切.增加了一句话,说明了数学的地位及作用.
三、关于基本理念的变化
基本理念由“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实验稿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的“两句话”: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与实验稿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实验版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实验稿: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稿: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层次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注重启发式
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五、“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小学阶段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六、.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七、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八、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 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改稿: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 实验稿: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九、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 提出了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十、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二)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 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三)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与实验稿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实验稿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而修改稿则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四)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五)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作者:陈庆发 文章来源: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 点击数:174 更新时间:2012-3-27 15:42:29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修改稿把实验稿的第一、二、三句话进行了浓缩、提炼,表达更精准、确切.增加了一句话,说明了数学的地位及作用.
三、关于基本理念的变化
基本理念由“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实验稿的“三句话”: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的“两句话”: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与实验稿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实验版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 实验稿: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 修改稿: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层次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 注重启发式
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五、“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
*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小学阶段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六、.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七、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八、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 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改稿: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 实验稿: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修改稿: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九、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 提出了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
十、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结构上的变化: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二)图形与几何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 第二学段.
*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三)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与实验稿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实验稿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而修改稿则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四)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五)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B版有什么区别
2011版高中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哪里有?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2011版读后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在哪里买得到啊?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区别?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哪些主要区别?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5答案
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北师大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9年9月第1版2008年7月第3版里面的课文区别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