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虚词.且,所,为,焉,因,于,与,则,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9:52:39
九个虚词.且,所,为,焉,因,于,与,则,者
九个虚词.且,所,为,焉,因,于,与,则,者.用法.
九个虚词.且,所,为,焉,因,于,与,则,者.用法.
1.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2.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公输》)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公输》)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3.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4.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因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方面)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③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崤之战》)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7.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④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暖(nu?n同“暖”)易与耳.(《史记》)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崤之战》-《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8.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9.者
(一)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可译为“个”、“样”之类)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五蠹》)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2.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公输》)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公输》)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3.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4.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因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方面)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③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崤之战》)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7.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④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暖(nu?n同“暖”)易与耳.(《史记》)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崤之战》-《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8.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9.者
(一)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可译为“个”、“样”之类)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五蠹》)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九个虚词.且,所,为,焉,因,于,与,则,者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要太详尽的,简写好了,
求文言文18虚词这一个版本的开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语文虚词整理之 其 而 以 为 所 乎 于 乃 则 因 者 焉 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词性意思和例句.
虚词及实词解释跪求一下词的含义用法、例句以及例句的出处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鸿门宴虚词、要虚词.不要活用翻译乎.乃.且.所.为.以.则.者.之
初中文言虚词归类(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
高中文言虚词我需要以下几个文言虚词的所有用发.1,以 .2,而.3,故.4,素.5,与.6,且.7,为.8,因.9,从.
文言文虚词问题请给出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而 夫 盖 乎 其 是 所 为 焉 耶 也 以 矣 与 哉 则 者 之
总结归纳“之、以、为、于、其、而、则、然、乃”这九个虚词的用法并附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若”“所”“以”“因”“于”“与”“则”“者”“乎”“乃”“其”“而”“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