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01:08:59
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概念
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概念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目录
  基本概念1、哲学定义
  2、一般定义
  3、最新定义
  相关词条1. 人学
  2. 人学家
  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潜意识行为的人性所在
  意志行为的人性所在
  娱乐消遣行为的人性所在
  关于人性的一些观点人性存在吗
  人性是什么
  人性和人在
  人性和能动
  自在人性和自为人性
  人性的实现
  幸福学定义
  电影人简介
  演员表
  职员表
  剧情介绍
  相关教程
  五个方面自我批评
  自我表现
  自我意识
  自我中心
  自我陶醉
  人性化定律
  54点反思
  在线观看 基本概念 1、哲学定义
  2、一般定义
  3、最新定义
  相关词条 1. 人学
  2. 人学家
  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 潜意识行为的人性所在
  意志行为的人性所在
  娱乐消遣行为的人性所在
  关于人性的一些观点 人性存在吗
  人性是什么
  人性和人在
  人性和能动
  自在人性和自为人性
  人性的实现
  幸福学定义
  电影人 简介
  演员表
  职员表
  剧情介绍
  相关教程
  五个方面 自我批评
  自我表现
  自我意识
  自我中心
  自我陶醉
  人性化定律54点反思在线观看 展开   
  词语解释
  基本信息
  【词目】:人性   【拼音】:rén xìng   【英译】:human nature; humanity; normal human feelings; flesh and blood
  基本解释
  1. [humanity]∶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3. 人性是人的本性的简称.从分类学角度讲是人类独有的本性特点,可用以区别其他事物.   从统计学角度讲是人类共有的本性特点.
  详细解释
  1. 人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宋 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2. 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3. 犹人情.恩惠;情谊.   《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   4. 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印度情思》:“ 赭堡 还有象,更通人性.”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人性 ,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例如:能够使用利用言语、文字、音乐、或其他工具彼此交流,能够独立思考、感悟,能够有所创造、能够彼此团结协作,能够近忧远虑、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有能力改造客观事物等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因为这些特性是其他动物、植物所不具备的.如果一种特性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那些特性不能算是人性,只能算是动物性,例如:繁衍、觅食、恐惧、趋利避害等,即如果一种特性不是人类独有的,则那样特性就不是人性.人来源于动物,所以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但比起动物性,人性是人所独有的更高一个界别的特性.
  1、哲学定义
  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2、一般定义
  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到作品中去发现、命名这样的人性概念.
  3、最新定义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   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对性格形成的看法都一样,那么什么是性格?河南学者尧谷子在18型人格理论中指出认为人的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性格是人格的表现.   性而需,需而求,求而哲,哲而格,格而行,行而习,习而性.性质决定需求,需求决定追求,追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质,如此循环往复,终成定格,此乃人格.环境的因素之外,这就是人格的形成的过程.   那么人性如何决定人格呢?下面他从三个方面解释一下:   一:人性的内容结构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内容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和未来八个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和未来理想八大类.   二、人性的质   相对均衡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失衡型、离衡型(发散型)、趋衡型(集中型)、均衡型四种相对均衡类型.这是从事物的变化关系讲,从事物发展的程度讲,这四种类型表现为低,较低,较高,高.任何事物包含四种状态,人性的十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包含四个质的不同的特点,行为可分为积极、较积极、较消极和消极性;形体可分为美、较美和较丑丑以及健康、较健康和较差差;情感可分为热情、平易、冷漠、冷淡;认知可分为优、良、中差;精神可分为坚韧、坚强、脆弱和懦弱;目的可分为明确、较明确、较不明确和不明确,历史有至善,未来存至美.每层依据标准不同划分不同的质,因此,描述人的质的词语非常之多,比如聪明伶俐,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等等.   三、性质决定需求,需求决定追求,追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性格,循环至人格的图表.   人性内容 人生追求 人生哲学 人性·性格 人格类型 人性需求
  开发 发展 个人主义 开放 (开发型) 发展需求
  目的计划 完美 唯美主义 原则性?、不易妥协 (完美型) 自我实现
  研究 真理 理性主义 较真 (研究型) 成就需求
  认知能力 知识 科学主义 温文儒雅 、有学问 (知识型) 成就需求
  成就 成就 实用主义 自信、活力充沛 (成就型) 成就需求
  精神气质 权力 意志主义 具攻击性、自我中心 (领导型) 权力需求
  艺术 浪漫 浪漫主义 追求独特易忧郁、妒忌 (艺术型) 尊重、亲和需求
  情感态度 爱 人道主义 温和友善、随和 (给予型) 亲和需求
  物质 物质 物质主义 快乐热心 、不停活动 (享乐型) 生理,安全需求
  身体特征 安全 存在主义 现实,传统 (现实型) 安全需求
  疑惑 真实 批判主义 忠诚 、警觉 、谨慎 (疑惑型) 安全需求
  行为关系 和平 和平主义 温和友善 、忍耐、随和 (和平型) 行为需求
  历史经验 经验 经验主义 传统、保守 (经验型) 时间需求
  未来理想 理想 理想主义 有大志 (理想型) 时间需求
  (先验型) 至善 先验主义 先天就有 (先验型) 时间需求
  (超理想型) 至美 共产主义 以后存在 (超理想型) 时间需求
  多面人性 多重 结构、解构主义 多个特点 多元人格 多面需求
  编辑本段相关词条
  1. 人学
  基本概念: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实质上,人学,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2. 人学家
  人学家是一个修养人格及其生态的人.泛指专门从事人学研究的人,即对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人员.特指对“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工程”作出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贡献的人员.每个人都应该看重人学,因为追求研究人学的人不仅是爱人的表现,而且是具有高超爱情的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及其生态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人的伟大本质上是人格的伟大,相反,人的丑陋本质上是人格的污秽.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会不断的服务和增加生态的美善,而具有丑恶人格的人会不断的破坏和增加生态的丑恶,要使人人成为人学学者,用真理及善良及美好的方式给他人和自己关爱,彼此示范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为世界文明及其幸福而天天努力,直到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人人都将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作为使命,随处宣讲,为不爱我的人服务,为爱我的人服务,为我爱的人服务,为人类文艺复兴服务,将人的发现和上升进行彻底.那些藉人格及其生态上升的人,接受了大我的邀请及自由地予以回应的人,也受了大我爱的驱使,到世界各处去传播文明及其幸福的人学理论与方法.人学是真、善、美的宝库.由人类代代相传,从人的良心中表达出来,为所有立志上升人格及其生态的人展现出来,一方面指示信念,一方面激发情感,并在文明及其幸福中加以诗歌赞颂般的庆祝.
  编辑本段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
  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的本质属性.人的本性不只一种,且一定的行为必然有其相应的本性作为其根本.人的行为按其动机与行为目标的统一程度可分为潜意识行为、意志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三种.
  潜意识行为的人性所在
  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总想去做、总喜欢去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做的那些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伊德是指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伊德(本我)是人们的攻击性需求(或说是对强势的追求)与性的需求,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这两项本性往往被自我(行为可能性认知)与超我(行为应该性认识)所控制所压抑,从而被迫进入潜意识.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行为的本性来源在于人们被压抑的性与攻击性需求.
  意志行为的人性所在
  意志行为是人们具有明确动机与目标的行为.弗洛伊德作受其理论以精神分析为目标的限止,对人们很多行为控制与压抑是主动为之(意志行为)的现象,在其理论阐述中没有述及.即使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对人们行为的管理与控制,但其又认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自我实现需要、受尊重需求)要以其生理需求满足为前提条件.这样,作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理论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没能或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如红军长征、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著《红楼梦》等,在艰难困苦、甚至饥寒交加状况下仍能不屈不挠的追求与行为.   显然相对于人们的意志行为,还有比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伊德、马斯洛所描述的生理需求,更强大的心理动能存在(即使是这种心理动能时常会受潜意识影响).在意志行为中心理动能最强大的表现是人们在各种世界观与价值观基础上,对生命生存乃至人类世界存在意义的意识,这也就是自我所自尊、尊重、尊崇的意识,亦可称之为人们意志行为的本性所在.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这些因不同社会影响而具有的个性化的自尊尊崇意识,个体才会将各种外界事物在自己心目中进行重要性的评价与配置,进而才会出现在同一条件下针对同一目标事物各人会呈现出轻重不一的关注与推崇.也许有人会说:婴儿在生下来时其就会吃奶就会寻求食物,难道这不能证明人们的本性就是生理需求吗?但实际上婴儿在其出生时其本性虽然是生理需求,但随着成长使其知识能力的积累越来越多、生存生活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时,其自尊与尊崇的本性就会随着其所受社会影响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否则我们就不可理解很多自愿进行社会活动,特别是环境保护的人士如《狮子与我》的作者乔伊·亚当森,为什么会那样不顾艰难困苦,甚至付出自身金钱与生命的代价去进行一些动植物的保护活动.
  娱乐消遣行为的人性所在
  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自己觉得看电影、看电视、跳舞等目标都能满足这个动机,那么他对娱乐消遣目标的选择只有随意性,而没有必须性.娱乐消遣行为按照其不同的娱乐消遣性质,可分为寻求美感的欣赏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消遣行为两种.娱乐消遣心态表现为情趣、情调和爱好三个方面统一协调性,例如集邮就是人们对邮票知识内容的情趣,观赏邮票的情调以及对精美邮票的爱好相互统一一致地组成的.   娱乐消遣行为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玩”的过程,是一种对自身乃至外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进行研习与欣赏的过程.它包括各种非职业性的主动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绘画、唱歌以及看电影、看演唱会、看表演、对大自然的漫游等等.“玩”对动物生物的学习进化具有积极推动的意义,在动物进化生长过程中动物靠玩乐来锻练、学习与显示自己,动物在玩乐中不断地试验、发现并进而发掘、发展自己的潜能,辅助实现着动物的成长进化乃至最后的分化.就如猫科动物之所以会分化为猫、狮子、老虎、豹子等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也是各种猫科动物通过自然选择与玩乐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成长与局限性,并将这种经验遗传下来的结果.所以说:娱乐消遣行为的本性在于人类的好奇心与学习.   大多数状况下,意志行为、潜意识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互相间是具有制约牵制的作用,所以个体的意志行为又往往是一个克服潜意识和娱乐消遣意识的过程.例如个体在工作中,如果明确的工作意识是搞好工作,就不得不压抑着受领导批评后想找出气筒的盲目投射心理和急于去看球赛的娱乐消遣心理(其中娱乐消遣动机是骄傲心态的来源,潜意识是焦躁心态的来源).
  编辑本段关于人性的一些观点
  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类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别人对人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义来界定人性: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人类天性.显然,这种人性具有对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深层制约着人类行为.此种人性,与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称作“人类的天然法则”更为确切.
  人性存在吗
  (一)同类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种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对此,人们可能永远也难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我的理解则是:同类的确有其共同的本性,这种本性是普遍的,却不是抽象的.正是这种普遍的本性,制约着它们“选择”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来,历史、现实乃至将来的每个具体的个人、团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无一不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既然如此,怎么会存在一个制约他们行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来好像很荒谬.   可是,如果你只关注参天大树的树叶,你就不会发现树叶长在树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个树枝,你就不会发现树枝之后的大树枝.只有顺叶寻枝、顺枝寻干,你才能最终发现:原来都源自树干.再推而广之,原来都来自树根、来自大地、来自银河系、来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来研究树叶,的确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树叶却否认它们都源自树干,同样可笑.研究哲学的人不可能用他们的哲学知识研制出高性能电脑;但研究电脑的人也不应否定哲学研究的必要.盖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观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用此种角度、目的来否定另种角度、目的,用此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来否认另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则是荒谬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类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我则以为,不同的阶级确存在不同的行为特征、价值观、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们仅从这个层次考察人性,则人性必然因其阶级性而已,由此,这种层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确不会存在.可是,如果再深究几步,从更原始的地方寻找:难道这些表现为不同阶级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吗?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为类而存在,总会具备某种共性的东西.人既然作为类而存在,那么,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这些共性中,总有某些或某个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决定着人类行为,从而构成可被称作人性的东西.由此我以为,普遍人性的确存在.   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原始基础,活脱脱的社会意识都最终受制于社会存在,作为同类的人,难道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人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