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3:25:29
长江历史
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10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5.
河源 长江的源头,自古以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关长江河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长江发源于南麓,黄河发源于北麓.另一种是长江发源于可可西里山.源流有两支:南支木鲁乌苏河,北支楚玛尔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先后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头情况.长江上源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这里河流众多,较大的有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3条.其中无论流域面积或水量都是当曲最大,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沱沱河为正源.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江源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气温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为主.7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0℃,只有白天在太阳的强烈辐射之下,气温才能达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就成为长江的最初水源.
干流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川东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径流资源和水力资源流 域处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位于东亚季风区内,除小部分属高原寒冷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流域平均降水量达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区降雪较多外,大都以降雨为主,雨水成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径流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分别占径流量的47.1%和47.2%,下游仅占5.7%.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9755亿立方米.可能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约可装机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53.4%.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占流域的81.5%.
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全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千米,约有3万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干流可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同时,干流与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内部与沿海各地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三峡
中国长江中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204千米.河段为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当长江切穿坚硬的石灰岩时,便形成峡谷,而流经松软的砂页岩时则形成宽谷.
三峡的分段 长江过了白帝城,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横穿由石灰岩构成的七岳山,形成瞿塘峡,此峡谷段还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全长约8千米,是三峡中长度最短的峡谷.两岸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岩壁直立,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出瞿塘峡,经过25千米的大宁河宽谷后进入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一段完整而幽深的峡谷,两巫峡风光岸重峦叠翠,奇峰如屏.高出江面千米以上的巫山十二峰,矗立于峡谷南北两岸.巫峡又称大峡,此峡段还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出巫峡东口,经过约50千米的香溪宽谷,便进入长约75千米的西陵峡.从湖北秭归县香溪口到宜昌县南津关,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其间经约有35千米的庙南宽谷(庙河到南沱),再进入灯影峡(又名明月峡)、黄猫峡(又名宜昌峡).西陵峡滩多水急,著名的青滩和崆岭滩均在这个峡谷中.长江三峡控制了长江宜昌以上100多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径流量453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入海总水量的一半.出了南津关,江面展宽,离南津关约2千米处,便是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三峡的形成 三峡是在这一地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下切以及长江两岸石灰岩的不断溶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国西部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当时的海湾一直向东延伸到川东、鄂西一带.距今约1.9亿年的侏罗纪早期,在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这里地壳隆起,尤其是湖北境内的黄陵庙附近,地壳抬升更为显著.海水后退,海底隆起为山,成为这一带第一座地表分水岭.从此,统一西流水系被切断,东翼水系的水流汇入宜昌以东的湖盆.在距今约1.4亿年的白垩纪初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运动)使巫山崛起,并成为新的分水岭,沿巫山山脉东西两坡发育的河流,产生溯源侵蚀,此过程进行相当缓慢,到距今约6、7千万年的白垩纪末或第三纪初,东翼水系终于切穿巫山分水岭,掠夺了西翼水系,原始长江始告形成.以后,这一带地壳仍然不断产生间歇性拱型隆起,而长江水流也不断向河床下切侵蚀,久而久之,长江河床下切了1000多米左右.由坚硬且具可溶性的石灰岩类组成的河谷,在水流沿垂直裂隙的不断溶蚀、搬运的作用下,形成两岸险峻,幽深的峡谷.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从重庆到宜昌的600多千米的河段中,集中了140多米的落差,水量大而稳定.有修筑高坝的地质、地貌条件.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坝址选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三峡工程兴建后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源 长江的源头,自古以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关长江河源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长江发源于南麓,黄河发源于北麓.另一种是长江发源于可可西里山.源流有两支:南支木鲁乌苏河,北支楚玛尔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先后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头情况.长江上源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这里河流众多,较大的有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3条.其中无论流域面积或水量都是当曲最大,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沱沱河为正源.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江源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气温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为主.7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0℃,只有白天在太阳的强烈辐射之下,气温才能达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就成为长江的最初水源.
干流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川东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径流资源和水力资源流 域处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位于东亚季风区内,除小部分属高原寒冷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流域平均降水量达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区降雪较多外,大都以降雨为主,雨水成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径流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分别占径流量的47.1%和47.2%,下游仅占5.7%.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9755亿立方米.可能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约可装机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53.4%.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占流域的81.5%.
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全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千米,约有3万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干流可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同时,干流与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内部与沿海各地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三峡
中国长江中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204千米.河段为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当长江切穿坚硬的石灰岩时,便形成峡谷,而流经松软的砂页岩时则形成宽谷.
三峡的分段 长江过了白帝城,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横穿由石灰岩构成的七岳山,形成瞿塘峡,此峡谷段还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全长约8千米,是三峡中长度最短的峡谷.两岸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岩壁直立,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出瞿塘峡,经过25千米的大宁河宽谷后进入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一段完整而幽深的峡谷,两巫峡风光岸重峦叠翠,奇峰如屏.高出江面千米以上的巫山十二峰,矗立于峡谷南北两岸.巫峡又称大峡,此峡段还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出巫峡东口,经过约50千米的香溪宽谷,便进入长约75千米的西陵峡.从湖北秭归县香溪口到宜昌县南津关,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其间经约有35千米的庙南宽谷(庙河到南沱),再进入灯影峡(又名明月峡)、黄猫峡(又名宜昌峡).西陵峡滩多水急,著名的青滩和崆岭滩均在这个峡谷中.长江三峡控制了长江宜昌以上100多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径流量453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入海总水量的一半.出了南津关,江面展宽,离南津关约2千米处,便是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三峡的形成 三峡是在这一地区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下切以及长江两岸石灰岩的不断溶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国西部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当时的海湾一直向东延伸到川东、鄂西一带.距今约1.9亿年的侏罗纪早期,在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这里地壳隆起,尤其是湖北境内的黄陵庙附近,地壳抬升更为显著.海水后退,海底隆起为山,成为这一带第一座地表分水岭.从此,统一西流水系被切断,东翼水系的水流汇入宜昌以东的湖盆.在距今约1.4亿年的白垩纪初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运动)使巫山崛起,并成为新的分水岭,沿巫山山脉东西两坡发育的河流,产生溯源侵蚀,此过程进行相当缓慢,到距今约6、7千万年的白垩纪末或第三纪初,东翼水系终于切穿巫山分水岭,掠夺了西翼水系,原始长江始告形成.以后,这一带地壳仍然不断产生间歇性拱型隆起,而长江水流也不断向河床下切侵蚀,久而久之,长江河床下切了1000多米左右.由坚硬且具可溶性的石灰岩类组成的河谷,在水流沿垂直裂隙的不断溶蚀、搬运的作用下,形成两岸险峻,幽深的峡谷.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从重庆到宜昌的600多千米的河段中,集中了140多米的落差,水量大而稳定.有修筑高坝的地质、地貌条件.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坝址选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三峡工程兴建后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