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餐桌上的语文为题的8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5:26:40
以餐桌上的语文为题的800字作文
以餐桌上的语文为题的800字作文
中国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长得多.
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彼此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各吃各的.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这样干的.
而从分餐变到合餐,始诸唐代,完成于北宋.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
分配方式的演进
这是由分餐向合餐过渡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当食物相对匮乏时,“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即“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筑的演进
最初,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人们习惯于在房屋之内置备一火塘,将炊具架于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来分配,大家围火而食.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进餐场所.到春秋战国时期,厨房和餐厅的分工已普及.这个分工推动了餐食制作的精细化,减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须完成的很多进食工序.比如食客对大块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费力的工作,现在可以在厨房里完成,餐厅摆放的是精细处理后的餐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无此分工之前,若采用合餐,对于一般的家庭四五个人(事实上,古时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于四五个人的),在同一个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盘食物,似乎是自寻烦恼,而有了这一分工,人们只需从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样化的演进
我们的餐饮在不断推进,菜肴的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假如8个人吃12道菜的话,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种餐具,这样不但浪费人力和餐具,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间,在每个人的小俎案(古时一种低矮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摆放12个食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家具的演进
很早以前我们是没有桌椅的.此前,古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铺放在地上作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东西作为食案,吃饭时在席上跪坐着吃,即所谓“跽坐”.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带来了新的家具.早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种比较低矮的坐椅)就已传入中原.这种椅子的应用使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这样,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适应坐姿变化的要求,便渐渐地被淘汰.而且,这时的房屋较以前更加高大起来,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于是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那么,如果再沿袭原来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个人或许尚还可以(其实已经很拥挤了),人数再多就会造成糜费,而且也太沉重,占用空间多,何不合而为一,同盘而食呢?
作息时间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大约从商代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内,基本上实行一日两餐制,即“食时辰(七至九点),下市申(十五点至十七点)”.大约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渐渐流行,增加了“宴辅”(十九点至二十一点).要在这个时间内吃饭,就必须配备照明,而当时的照明工具绝不是我们现在电灯这样的亮度,其光照范围也非常狭窄.分食的宴会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会昏昏暗暗模糊不清.采用合餐则可以统一方便地解决照明问题.
进食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在西方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餐桌,对家庭而言,是人员最为集中且见面频率最高的场合.家中大小事体,都在餐桌上决定;外界有什么新鲜事,也在餐桌上说出.餐桌是家庭的会议桌,也是家庭“新闻发布会”的最佳所在.对一个教育严格的家庭而言,餐桌往往成为教育的平台,这种餐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我的经历中,餐桌教育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就餐教育”,这是餐桌教育的第一课,是人生修养的启蒙.就餐教育讲的是吃饭的一系列规矩,从进门落座、端碗拿筷到盛饭吃饭,一点一滴,无一不要求中规中矩.细细推敲这些规矩,有时虽近苛求,但其中不少饱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上桌.有客人时要先让客人入座,等客人落座之后才能自己坐下;坐位置时只能坐凳子的一半,起座时要提醒客人,以免客人那端坐偏了而摔倒;双手不能全趴在桌子上,尤其拿筷子的右手及手肘要小心,不要戳到客人.小孩不能随便上桌,要等客人吃完之后才能接着吃.小时候,我对此怎么也不能理解,总觉得受了委屈,认为父母有些不近人情.成年后,才明白个中道理:小孩自控能力弱,看到有好吃的就只管自己先伸筷子,这样会怠慢客人;若是流着鼻涕、涎着口水如同虾米越舷地把身子都攀爬到餐桌上,则会让客人紧皱眉头、大倒胃口,客人会觉得孩子没家教,做主人的自然也就脸上无光.
盛饭.有客人来,晚辈要主动给客人盛饭,盛饭时饭铲不能碰得饭锅响,那是没有饭吃的信号,不吉利,客人听到了就不敢吃了;饭要盛满,不能太少,少了客人会认为你小气舍不得;不能装得饭冒尖,不然客人不好往碗里夹菜;不能弄得碗沿都是饭粒;在吃饭的过程中,要时时留心客人的碗,以便随时主动热情地为客人盛饭.
端碗.不能左手偷懒撑在桌子上而饭碗摆放在桌上,那是“吃老爷饭”,一定要用手端起来;大人端碗可以用手掌托住碗底,而小孩必须用大拇指配合掌心抓住碗沿,以免掉落.
夹菜.自己的筷子伸到菜碗里时,只能夹碗里位于自己胸口一方的菜,不能伸到旁边、对面的碗边去;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为寻找自己喜欢的菜而一阵胡搅乱翻,只能夹到什么是什么.因为尽管是在一个碗里吃菜,你这样做既失礼,又让人觉得不卫生.此外,在农村家庭,作为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夹好吃的菜,这是待客之道.不过,这一条规矩在城市家庭中已难觅踪迹,主人就是考虑到了卫生的冈素;在如今的农村这一点正在慢慢淡化,盛情之下也只用公筷招呼客人.
吃相.客人在座时,不能只顾自己吃,还要热情地招呼客人吃;筷子不能碰得碗沿叮当响;咀嚼时不能出声音,吧嗒吧嗒的实在有碍观瞻;喝汤时喝得滋滋响也是不雅观的;再饿也不能作狼吞虎咽状,而要细嚼慢咽,这样既对胃有好处,又不会让客人看出丑来.吃完之后不能自己一抹嘴巴就走,而要等客人放碗才能走;有时还要陪着客人一起吃完.
这些粼粼总总的规矩,处处透着礼让客人的待客之道,也暗含了克己复礼、先人后己的人生态度.曾去过一位朋友家中做客,友人的独生儿子没等菜上桌,太早开始嚷嚷.菜刚端上桌,就伸手在碗中抓菜吃;吃饭时,筷子在菜碗中乱翻,一味寻找好吃的……心里不免有些不快.虽然他是小孩子,还不懂事,但给人的感觉总是缺乏教育.每在此时,就会想起小时父母对自己在就餐方面的谆谆告诫,不免感慨系之,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们虽然细致琐碎,但若能谨记遵守,必将让人受益终生.
餐桌教育除了这些就餐礼仪之外,还有关于粮食的教育,节俭的教育,礼貌的教育等等,包罗万象.千万个家庭有千百种教育,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紧紧围绕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等做人的道理而进行.
餐桌教育,是一个家庭所有教育的凝聚和缩影,他的教育启蒙功能、他的潜移默化影响是在课堂和书本上都难以学到的,也是难以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