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想知道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方式 .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21:40:05
想知道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方式 .
学生时代 还有低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 和生活在社会最高层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
我是做设计的 必须了解这些东西 但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想知道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方式 .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基本概念
  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除这一规范表述外,亦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①限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这是狭义的生活方式含义,相对来说前者则为广义概念.②仅指个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相当于生活风格的概念.
  研究历史
  生活方式原属日常用语.19世纪中叶以来,开始作为科学概念出现在学术著作中.K.马克思、F.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同时提出.他们指出,在社会生产的每个时代,都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概念,用以揭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从中阐述了有关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生活方式研究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对象.50~60年代,美国等西方学者主要针对西方社会中人们急剧变化的价值观念和各种人生理想冲突的现实,试图通过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的研究寻求解决各种价值冲突的答案.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的课题是新技术革命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建立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同一时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学家对生活方式做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涉及生活方式理论体系建构本身,并对各领域、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意义,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建立,乃至构建生活方式社会学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 中国学者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学者们结合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各领域的问题,做了不少有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出版了数量较多的论著,并由《中国妇女》杂志社、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相继召开了几次全国性的生活方式学术讨论会.
  构成要素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体同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复杂有机体,基本要素分为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和生活活动形式3部分.
  生活活动条件
  在人类历史的每个时代,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都规定该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在生产方式的统一结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活方式不但具有最终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往往对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发生直接影响.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巨大力量.而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制度,则规定着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类型.当代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与此相适应,也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价值目标的提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法律、思想意识、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也从不同方面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具体特征.如居住在不同气候、山川、地貌等地理环境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就具有不同的风格、习性和特点;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又使其生活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对某一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来说,影响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有宏观社会环境,也有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微观社会环境.人们的具体劳动条件、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占有量、住宅和社会服务等条件的差别,使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职业群体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显的差异性.
  生活活动主体
  生活方式的主体分个人、群体(从阶级、阶层、民族等大型群体到家庭等小型群体)、社会 3个层面.任何个人、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主体的人的活动方式.人的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主体会形成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主体结构中,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对人们的生活活动起着根本性的调节作用,规定着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方向;社会风气、时尚、传统、习惯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对生活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成为影响生活方式的深层力量.个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以特有的方式调节着人们的生活活动和行为特点.生活方式的主体在生活方式构成要素中具有核心地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个人的价值选择在生活方式形成中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日益增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生活活动形式
  生活活动条件和生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必然外显为一定的生活活动状态、模式及样式,使生活方式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不同的职业特征、人口特征等主客观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必然通过一定典型的、稳定的生活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生活方式往往成为划分阶级、阶层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作为内涵丰富的复杂概念,具有4个不同的特性. ①综合性和具体性.生活方式同生产方式相比,在范畴特性上的区别:生产方式是在社会形态的层面上表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属于客体范畴,主要涉及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生活方式既可从社会形态的层面上表述为社会生活方式,也可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层面上表述为群体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属于主体范畴,从满足主体自身需要角度不仅涉及物质生产领域,也涉及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更广阔的领域.它是个外延广阔、层面繁多的综合性概念.任何层面和领域的生活方式总是通过个人的具体活动形式、状态和行为特点加以表现的,因此生活方式具有具体性的特点. ②稳定性与变异性.生活方式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制约下的生活方式有着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它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传承性.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相继更替了几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但该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特点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该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使它在发展中往往具有对新的、异体的生活方式的排斥倾向.但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又必然随着制约它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迁,这种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在一般情况下采取渐变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变革时期则采取突破方式,并表现为某种超前性. ③社会形态属性和全人类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活方式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则具有阶级性.比如,在奴隶社会存在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封建社会,存在农民和地主两大阶级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具有非社会形态的全人类性的特点:a.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属性,而且具有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种的蕃衍的自然属性的特点;b.在同一民族中,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形成各阶级、阶层共有的民族性;c.各国之间的交往,又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形成着共同的规范、准则;d.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接近,促使各国、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形成越来越多的趋同性.这种超越社会制度的共同属性,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借鉴成为可能和必要. ④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人们的生活活动,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一定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水平,这些构成了生活方式的数量方面的规定性,一般可用生活水平指标衡量其发展水平;对于某一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特征的描述,也离不开对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财富利用性质及它对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大小的测定,表现为生活方式质的方面的规定性,一般可用生活质量的某些指标加以衡量.把生活方式的数和质的方面的规定性统一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某一生活方式的范畴属性.
  基本分类
  对生活方式可从多种角度作类型学分析.①按主体的层面不同可划分为社会、群体和个人三大类型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是该社会全体成员生活模式的总体特征.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社会生活方式类型有原始社会生活方式、奴隶社会生活方式、封建社会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方式等.群体生活方式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职业集团,以至家庭生活方式等庞大体系.个人生活方式从心理特征、价值取向、交往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可分为:内向型生活方式和外向型生活方式;奋发型生活方式和颓废型生活方式;自立型生活方式和依附型生活方式;进步的生活方式和守旧的生活方式,等等.某一社会、群体、个人生活方式是该社会中生活方式的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表现形态.②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可划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③按不同的社区,可分为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两大类.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很大比重,城市生活方式是绝大多数居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村生活方式仍占优势.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将在发展中国家得到相应的发展.④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生活方式.⑤按主要经济形式,可分为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商品经济生活方式.
  地位作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发展过程的起点,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谈不上人们的生活活动.但是,如果没有人类满足自身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生活活动即一定的生活方式,也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人们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也就越扩大和增多,人们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增强,生活方式在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生活方式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强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来说,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事业本身的价值目标和总体效益,它对于保障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以及合理地组织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场所、栖息方式,活动类型等的行为(behaviour)以及营养的种类、摄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duction)等所有的生活习性的总合.各种生物种间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自由生活、附着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现出一定的类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一样,通常在发育阶段的表现常是特殊的.所谓种的生活方式实际是指整个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更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它,把它置于与世界观和价值观相仿的地位.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消费以及社会的时尚有着巨大的影响.时装或时尚报刊上,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要略高于其他报刊. 一个人的着装,与他(她)的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得体的着装其实就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着装.天天要上写字楼的白领们得穿西服打领带,要穿套裙穿丝袜;户外活动多的人就会穿休闲服穿牛仔裤;需要出入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人才需添置夜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