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叶延滨阅读理解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4:20:19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阅读理解的答案
叶延滨阅读理解的答案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散文选刊2006年8月)
1-4题为温州市2009语文高级职称考试选中的阅读题;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叙述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来自生活经历对黑暗的感触,亲切自然,而又令读者感到熟悉,正是为下文写人生之旅中的黑暗、人生的孤绝境界作铺垫.

参考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结合文章语境中不难看出,第一段中的“荒野无灯”写的是生活经历对黑暗的感触,而第三段中的“荒野无灯”乃是身居繁华闹市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心里刮着凄冷的风”,有着一种“孤绝感”,一种“无靠无助的感觉”,这正是一种孤绝的心境.

参考答案: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本语句理解关键在于“冷”和“灯”的含义,从上文第四段“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可看出,“冷”是指人生路上的孤绝环境,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而第三段中通过理解“荒野无灯”是“心里刮着凄冷的风”,“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无靠无助的感觉”,可以理解“唤我归去的灯”实际上是孤绝人生中所缺少的真情和温暖,是“通过这段黑暗时”的解脱的方式.至此,也就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谈看法.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考生只要能扣住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勇于进取”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5-8题为山东省2007高考语文选中的原创阅读题.

5、文章第一节作者为什么说对荒野无灯的感触难以忘怀?(6分)

①因为对黑暗的恐惧和想象中对藏在黑暗中的鬼怪的敬畏.②对温情灯火的热爱和感激.③沉淀于人生的经历令作者作出反思.

6、“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阐述.(4分)

参考答案: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与人相处由于缺少真诚和信任,充满普遍的冷漠,没有温暖和热情,人的内心没有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对象,虽然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却感受不到彼此的温情和关爱,因而心理上觉得自己是被世界遗弃的孩子.

7、文中说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揭示了孤绝处境下的三种人生境界,为什么说“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4分)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人生难免失意,关键在于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于孤绝之际灵魂不沉沦,成为自我孤独高洁灵魂的持有者,这是沉沦乞怜求助者所不能达到的,因此说是荒野无灯的处境下最高的境界.

8、怎样理解作者笔下的“荒野无灯”和“灯火的温情”?(6分)

参考答案:①人生追求的路上难免遇到荒野无灯的处境,希望人世间充满温暖,热情和感激,而不是互相冷漠以对.②没有灯火的孤绝境界里,要不失风骨和尊严,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③作者含蓄地批判了现实的冷漠,表达了对人世间温情和关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