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新颖一点的作文材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03:55:05
求 新颖一点的作文材料
一定要新颖,不能太俗
一定要新颖,不能太俗
我们手中的素材,常常是很简略、粗糙的,要运用到作文中,必然要经过加工,才能作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素材.如何加工呢?在这里,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独特的方法:
(一)掌握几个技巧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如这样一则素材: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的特征,他们又与大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作如下仿写: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
扩写素材
在对素材的重新加工过程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所谓扩写,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把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同学是这样操作的: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扩大写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在扩大写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压缩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如有这样一则素材: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他她的孩子被困在了废墟之下.母亲为了孩子能渡过灾难,在废墟之中,用自己的乳汁不停地喂养他.这样一来过了很多天后,母亲的乳汁没有了.为了能够让孩子活下去,这位年轻而平凡的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手指,一根又一根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孩子的生命.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母亲由于血用尽而昏厥.后来,小婴儿被人发现而得救了,但是,这位母亲却永远地沉睡了,脸色苍白如纸.这一则素材,讲述了一位年轻母亲的崇高的母爱,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的生命.但是原素材过长,我们可以“母爱”这话题,进行压缩.如: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和婴儿被困在了废墟之下.几天几夜后,母亲的乳汁尽了.为了孩子能够活下去,这位平凡的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他的生命.后来,小婴儿得救了,母亲却永远地沉睡了,脸色苍白如纸.
虚构素材
平时都在说,写作文要真实,要表达真情实感.是的,文贵在有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贵在进行入情入理的“编造“,也就是虚构.作文仅仅拘泥于“实”,而不擅长写“虚”,写作的思维就会受到严重束缚,而且难以展开.其实,虚构是一个文学创作概念,决不等同于跟实际不符合的“虚假”.所谓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旨.对于素材来说,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虚构.有一同学写司马迁的“选择”,作者虚构了司马迁在接受宫刑的前一晚上的内心活动变化过程,经过内心的冲突,最终选择宫刑,目的是为了编撰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可见,虚构素材是完全可行的.不过,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虚构必须可信.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二是虚构要有新意.对原素材所体现出的观点要推陈出新.三是要有一定的情节.没有情节的虚构只是无聊的说教,只有通过情节的推进才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二)多角度加工素材
添加故事情节
对于一些情节简单的素材,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加工,加强情节的故事性,即使素材内容获得扩充.如写“雨天等待妈妈”这一素材,就可以加入一些故事情节使之更加丰富:这雨却越下越大,雨点打落在泥土里,形成一滩烂泥.暴雨中的街头,穿梭着点点伞花,却没有一点是属于妈妈的.雨声、叫喊声、车鸣声、泥浆声,天地之间仿佛混为一体,凌乱而模糊.我觉很冷,冷至心肺.可妈妈还是没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我有点担忧了.(2008年浙江温州卷《下雨天,真好》)本片断添加了雨越下越大的情景,同时通过眼睛寻找妈妈这一动作,突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担忧.
丰满人物形象
对于一些人物素材,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相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扩充能对仗物形象起着刻画的内容,从而达到印证话题的目的.如写一位中考生落榜的故事,如果写成:她今年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懂事的弟弟鼓励她.这样的素材只能是单调无味,可以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以丰满人物形象:“‘姐,前面就是状元溪,八爷说,叫声状元溪,来年准能考中.’”小弟一脸灿然,凌乱的头发,一双可盼的眼.弟弟放下扁担,理了理乱发说:‘姐姐,我帮你叫,我声音大.’弟弟像山里娃赶集似的掩不住喜色.”(2008年浙江宁波卷《留在我心底的风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具体.当然,要使人物形象丰满,一定要仔细分析素材,找的到人物身上的一些突出点闪光点,才能诠释话题的事迹,进行重点加工,切不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流水帐”式的叙述.
转换角度加工素材
对于一些素材,我们可以通过角度的转换,即把自己当成他人来写,会产生别样的效果.如“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2006年广东江门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你”,一定是文中所替代的“他”,那么,语言、内容等都要符合“他”的特征.
(三)利用几种思维模式
1. 探因思维
对一则素材的加工,是不能随意而为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要找到这一素材最佳的切入口,否则,加工就无从谈起.如何寻找这一切入口呢?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推方法即因果思维的形式进行.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它的原因:“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而这“因”正是写作的切入口.
2. 索果思维
所谓索果思维,就是将话题作为前提,考虑其会导致何种结果.如2008年重庆中考卷“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结果:出现许多感人的故事;人们之间彼此帮助,没有了隔阂;付出后的收获,掌声是对他的最好回报;震憾着人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那一时刻,人性的最美展现了出来……这样推论下去,对素材内涵的把握就更加深刻而全面,对素材的闪光点也找准了,写作也不能成问题了.
3. 正反思维
有时,对于一则素材进行分析加工时,为了突出亮点,突出全面,常常运用正反思维进行加工,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工素材.如有一则关于诚信的素材,我们可以这样思维:诚信是立身之本,因此人们之间要有诚信;反过来思维,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就无法立足.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对这一素材进行两个方面的补充引用了.
高考作文材料出新技法
材料是作文的血肉,可以说材料的高下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然而好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材料陈旧,缺少个性,甚至常与别人“撞车”.据笔者调查,同学们并不是没材料,而是苦于不会运用,不能巧用已掌握的材料来出新.那么,怎样利用现有的材料出新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除注明年份的外,其余均为2003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向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一、新米做饭分外香
此法要领:热点求新.具体讲就是,把那些从生活中、报刊中、新闻中捕捉到的富有时效性的材料,巧妙地用到作文中来.这样的材料既切合话题又贴近时事,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江苏的《抛妻弃子之谜》、浙江的《石碑上的历史》就是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角度巧用“抗非典”事例的好作文.浙江的《雾中的战场》从“一个美国陆战队士兵”的视角来反思美国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表现的主旨是爱国情蒙蔽了“我”的理智.这些考生视野开阔,关注国内、国际的大事,并巧妙地将这些新鲜的材料写进高考作文,当然能赢得高分.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视角不一样
此法要领:视角求新.具体讲就是突破习惯性的写作角度,变换视角,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江苏的《独眼龙的求职信》从任人唯亲的“独眼龙”的视、角来行文,辛辣地抨击了任人唯亲的社会恶习.河北的《楚王的忏悔》从楚王的视角演绎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揭示了以个人感情的亲疏好恶来任人为政,必导致忠奸混淆、国破家亡的深刻教训.当然,除了特殊人物的视角外,还可以从物的视角来求新.安徽的《我该怎么办》从叭儿狗“孩儿”的视角揭示反腐败的主题;河南优秀高考作文《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开篇是这样的:“俺是一只驴,今年十八岁……”正是因为把人写成了“驴”,文章才显得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2004年高考江苏考生所写的《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用童话的方式,拟人的方法让代表西安与南京文化的秦岭与长江走到自己的文章中,展开了一场智者的对话.由于视角变了,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如若作者从习惯性的视角去介绍西安与南京的文化差异,肯定拿不了高分.总之,变换一下叙述视角,最大的好处是使作文材料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
三、借水行舟、借尸还魂
此法要领:改写、膨化.具体讲就是直接借助话题中的材料(一般指故事、寓言类)进行构思,通过改写、膨化等方法演绎出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新故事.重庆的《一场特殊的审判》、山东的《“智子疑邻者”说》、四川的《愚者传》都是在对原寓言故事进行改写、发挥的基础上标新立异的.
四、故事新编,编出精彩
“故事新编”这种写法源自鲁迅,现在许多报刊都辟有“故事新编”专栏,电影、电视中“大话”“戏说”也就是“故事新编”.
此法要领:新编(或编出新的情节,或表达新的主旨).具体讲就是立足于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学课文等,重新编造故事,为自己的考场作文服务.细分一下又有如下几种形式:
续写式即在人们熟知的情节后面作续写.浙江的《从泪走到血》以孙膑在报仇后接受现代人采访的形式,集中谈了两个话题:1.剜双膑的原因;2.将庞涓逼死的原因.意在告诉人们感情亲疏直接影响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法.
扩充式即对原故事中的某个细节进行扩充.原故事只是一个由头,正所谓“旧瓶装新酒”.湖北的《昭君的选择》(2002年)演绎了昭君当年作出的心灵选择.河南的《陷阱》就是围绕着韩信赴吕后的鸿门宴前的思想斗争来进行扩充的,将“韩信受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情节巧妙地写进文中.韩信因为深信萧何而放松警惕,结果“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翻案式即写出与原作品立意不同甚至相反的故事.湖北的《宝钗鸣冤》大胆突破《红楼梦》中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势,让宝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世人的“非议”鸣冤叫屈,从而警示人们:不要以感情的亲疏来评价人.《新〈孔融让梨〉》也是篇因翻案取胜的佳作.2004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新传》借《孔雀东南飞》而别出心裁,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自然会得高分.
改写式即根据话题的需要改编原故事情节.湖南的《既生“亮”,何生“关”“张”?》就对蜀汉历史作了新的解读:正是刘备无原则的感情亲疏才酿成蜀汉一个接一个的悲剧,诸葛亮只能对天长叹.安徽的《谁偷了玉坠?》则是改编自《红楼梦》,宝玉对奶妈本就没有好感,没了玉坠自然就首先怀疑奶妈,“不喜欢他的乳母就怀疑她是个贼”,材料也很契合话题要求.
前面归纳的技法并不全面,写作时往往也是综合运用的.但时空转换法、角色错位法是两种基本的方法.为了写作的需要,考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古今中外的人和事都能进入文章;今人可以跟古人对话,古人可以走进现代生活.只要能写好话题,可以不必拘泥史实,可以重新解读历史和历史人物,这样材料就会与众不同,自然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注意点:(1)“故事新编”一定要有材料依托,古典名著、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教材中人们熟知的人物或情节就是我们的材料依托.因此写好这类作文,材料储备丰富是前提,只有熟悉人物和故事,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原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原故事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可以这样说,熟悉故事是写好“故事新编”类作文的前提.(2)“新编”是目的,是写好的灵魂,一定要编出新的情节或表达出新的主题,绝不能泥古不化.(3)挂靠“话题”,借古人古事写出自己的思想,是成功的关键,千万不能撇开话题天马行空地编故事!(4)故事新编的写作技巧是:巧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注重想像、虚构(比如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但绝不能瞎编.
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此法要领:虚构.具体讲就是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采取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等技法编造乃至创造生活.虚构能力应该是高中生必备的写作能力,虚构也是与高考作文“有创新”的要求相一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微型小说就属于这种类型.重庆的《聪明的抉择》从贪官身上取材,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想在退休前“大捞一把”的贪官们.河南的《喝茶》则从生活中取材,围绕着老李喝茶这一习惯,写了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的转变,形象地启示人们:感情亲疏会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当然,最新、最真实的材料还是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可以从亲情、友情等方面取材,稍加整理就是一篇优秀作文.例如:湖北的《路是月的痕》、甘肃的《蓝色蛹·金色蝴蝶》取材于家庭生活,河南的《小学的玻璃事件》取材于学校生活,河南的《明天一定记着开窗》取材于社会生活.2004年高考江苏的优秀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直接从考场中取材,真实地再现了考生自己面对今年作文题时的沉稳与灵动.这篇作文之所以能获得评卷人的青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材料新而真实.
总之,最好的材料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创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必须用别人的材料,那么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化凡出新!
(一)掌握几个技巧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如这样一则素材: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的特征,他们又与大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作如下仿写: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
扩写素材
在对素材的重新加工过程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所谓扩写,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把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同学是这样操作的: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扩大写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在扩大写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压缩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如有这样一则素材: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他她的孩子被困在了废墟之下.母亲为了孩子能渡过灾难,在废墟之中,用自己的乳汁不停地喂养他.这样一来过了很多天后,母亲的乳汁没有了.为了能够让孩子活下去,这位年轻而平凡的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手指,一根又一根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孩子的生命.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母亲由于血用尽而昏厥.后来,小婴儿被人发现而得救了,但是,这位母亲却永远地沉睡了,脸色苍白如纸.这一则素材,讲述了一位年轻母亲的崇高的母爱,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的生命.但是原素材过长,我们可以“母爱”这话题,进行压缩.如: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和婴儿被困在了废墟之下.几天几夜后,母亲的乳汁尽了.为了孩子能够活下去,这位平凡的母亲毅然咬破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去延续他的生命.后来,小婴儿得救了,母亲却永远地沉睡了,脸色苍白如纸.
虚构素材
平时都在说,写作文要真实,要表达真情实感.是的,文贵在有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贵在进行入情入理的“编造“,也就是虚构.作文仅仅拘泥于“实”,而不擅长写“虚”,写作的思维就会受到严重束缚,而且难以展开.其实,虚构是一个文学创作概念,决不等同于跟实际不符合的“虚假”.所谓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旨.对于素材来说,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虚构.有一同学写司马迁的“选择”,作者虚构了司马迁在接受宫刑的前一晚上的内心活动变化过程,经过内心的冲突,最终选择宫刑,目的是为了编撰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可见,虚构素材是完全可行的.不过,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虚构必须可信.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二是虚构要有新意.对原素材所体现出的观点要推陈出新.三是要有一定的情节.没有情节的虚构只是无聊的说教,只有通过情节的推进才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二)多角度加工素材
添加故事情节
对于一些情节简单的素材,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加工,加强情节的故事性,即使素材内容获得扩充.如写“雨天等待妈妈”这一素材,就可以加入一些故事情节使之更加丰富:这雨却越下越大,雨点打落在泥土里,形成一滩烂泥.暴雨中的街头,穿梭着点点伞花,却没有一点是属于妈妈的.雨声、叫喊声、车鸣声、泥浆声,天地之间仿佛混为一体,凌乱而模糊.我觉很冷,冷至心肺.可妈妈还是没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我有点担忧了.(2008年浙江温州卷《下雨天,真好》)本片断添加了雨越下越大的情景,同时通过眼睛寻找妈妈这一动作,突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担忧.
丰满人物形象
对于一些人物素材,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相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扩充能对仗物形象起着刻画的内容,从而达到印证话题的目的.如写一位中考生落榜的故事,如果写成:她今年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懂事的弟弟鼓励她.这样的素材只能是单调无味,可以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以丰满人物形象:“‘姐,前面就是状元溪,八爷说,叫声状元溪,来年准能考中.’”小弟一脸灿然,凌乱的头发,一双可盼的眼.弟弟放下扁担,理了理乱发说:‘姐姐,我帮你叫,我声音大.’弟弟像山里娃赶集似的掩不住喜色.”(2008年浙江宁波卷《留在我心底的风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具体.当然,要使人物形象丰满,一定要仔细分析素材,找的到人物身上的一些突出点闪光点,才能诠释话题的事迹,进行重点加工,切不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流水帐”式的叙述.
转换角度加工素材
对于一些素材,我们可以通过角度的转换,即把自己当成他人来写,会产生别样的效果.如“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2006年广东江门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你”,一定是文中所替代的“他”,那么,语言、内容等都要符合“他”的特征.
(三)利用几种思维模式
1. 探因思维
对一则素材的加工,是不能随意而为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要找到这一素材最佳的切入口,否则,加工就无从谈起.如何寻找这一切入口呢?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推方法即因果思维的形式进行.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它的原因:“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而这“因”正是写作的切入口.
2. 索果思维
所谓索果思维,就是将话题作为前提,考虑其会导致何种结果.如2008年重庆中考卷“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结果:出现许多感人的故事;人们之间彼此帮助,没有了隔阂;付出后的收获,掌声是对他的最好回报;震憾着人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那一时刻,人性的最美展现了出来……这样推论下去,对素材内涵的把握就更加深刻而全面,对素材的闪光点也找准了,写作也不能成问题了.
3. 正反思维
有时,对于一则素材进行分析加工时,为了突出亮点,突出全面,常常运用正反思维进行加工,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工素材.如有一则关于诚信的素材,我们可以这样思维:诚信是立身之本,因此人们之间要有诚信;反过来思维,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就无法立足.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对这一素材进行两个方面的补充引用了.
高考作文材料出新技法
材料是作文的血肉,可以说材料的高下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然而好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材料陈旧,缺少个性,甚至常与别人“撞车”.据笔者调查,同学们并不是没材料,而是苦于不会运用,不能巧用已掌握的材料来出新.那么,怎样利用现有的材料出新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除注明年份的外,其余均为2003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向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一、新米做饭分外香
此法要领:热点求新.具体讲就是,把那些从生活中、报刊中、新闻中捕捉到的富有时效性的材料,巧妙地用到作文中来.这样的材料既切合话题又贴近时事,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江苏的《抛妻弃子之谜》、浙江的《石碑上的历史》就是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角度巧用“抗非典”事例的好作文.浙江的《雾中的战场》从“一个美国陆战队士兵”的视角来反思美国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表现的主旨是爱国情蒙蔽了“我”的理智.这些考生视野开阔,关注国内、国际的大事,并巧妙地将这些新鲜的材料写进高考作文,当然能赢得高分.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视角不一样
此法要领:视角求新.具体讲就是突破习惯性的写作角度,变换视角,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江苏的《独眼龙的求职信》从任人唯亲的“独眼龙”的视、角来行文,辛辣地抨击了任人唯亲的社会恶习.河北的《楚王的忏悔》从楚王的视角演绎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揭示了以个人感情的亲疏好恶来任人为政,必导致忠奸混淆、国破家亡的深刻教训.当然,除了特殊人物的视角外,还可以从物的视角来求新.安徽的《我该怎么办》从叭儿狗“孩儿”的视角揭示反腐败的主题;河南优秀高考作文《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开篇是这样的:“俺是一只驴,今年十八岁……”正是因为把人写成了“驴”,文章才显得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2004年高考江苏考生所写的《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用童话的方式,拟人的方法让代表西安与南京文化的秦岭与长江走到自己的文章中,展开了一场智者的对话.由于视角变了,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如若作者从习惯性的视角去介绍西安与南京的文化差异,肯定拿不了高分.总之,变换一下叙述视角,最大的好处是使作文材料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
三、借水行舟、借尸还魂
此法要领:改写、膨化.具体讲就是直接借助话题中的材料(一般指故事、寓言类)进行构思,通过改写、膨化等方法演绎出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新故事.重庆的《一场特殊的审判》、山东的《“智子疑邻者”说》、四川的《愚者传》都是在对原寓言故事进行改写、发挥的基础上标新立异的.
四、故事新编,编出精彩
“故事新编”这种写法源自鲁迅,现在许多报刊都辟有“故事新编”专栏,电影、电视中“大话”“戏说”也就是“故事新编”.
此法要领:新编(或编出新的情节,或表达新的主旨).具体讲就是立足于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学课文等,重新编造故事,为自己的考场作文服务.细分一下又有如下几种形式:
续写式即在人们熟知的情节后面作续写.浙江的《从泪走到血》以孙膑在报仇后接受现代人采访的形式,集中谈了两个话题:1.剜双膑的原因;2.将庞涓逼死的原因.意在告诉人们感情亲疏直接影响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法.
扩充式即对原故事中的某个细节进行扩充.原故事只是一个由头,正所谓“旧瓶装新酒”.湖北的《昭君的选择》(2002年)演绎了昭君当年作出的心灵选择.河南的《陷阱》就是围绕着韩信赴吕后的鸿门宴前的思想斗争来进行扩充的,将“韩信受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情节巧妙地写进文中.韩信因为深信萧何而放松警惕,结果“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翻案式即写出与原作品立意不同甚至相反的故事.湖北的《宝钗鸣冤》大胆突破《红楼梦》中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势,让宝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世人的“非议”鸣冤叫屈,从而警示人们:不要以感情的亲疏来评价人.《新〈孔融让梨〉》也是篇因翻案取胜的佳作.2004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新传》借《孔雀东南飞》而别出心裁,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自然会得高分.
改写式即根据话题的需要改编原故事情节.湖南的《既生“亮”,何生“关”“张”?》就对蜀汉历史作了新的解读:正是刘备无原则的感情亲疏才酿成蜀汉一个接一个的悲剧,诸葛亮只能对天长叹.安徽的《谁偷了玉坠?》则是改编自《红楼梦》,宝玉对奶妈本就没有好感,没了玉坠自然就首先怀疑奶妈,“不喜欢他的乳母就怀疑她是个贼”,材料也很契合话题要求.
前面归纳的技法并不全面,写作时往往也是综合运用的.但时空转换法、角色错位法是两种基本的方法.为了写作的需要,考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古今中外的人和事都能进入文章;今人可以跟古人对话,古人可以走进现代生活.只要能写好话题,可以不必拘泥史实,可以重新解读历史和历史人物,这样材料就会与众不同,自然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注意点:(1)“故事新编”一定要有材料依托,古典名著、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教材中人们熟知的人物或情节就是我们的材料依托.因此写好这类作文,材料储备丰富是前提,只有熟悉人物和故事,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原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原故事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可以这样说,熟悉故事是写好“故事新编”类作文的前提.(2)“新编”是目的,是写好的灵魂,一定要编出新的情节或表达出新的主题,绝不能泥古不化.(3)挂靠“话题”,借古人古事写出自己的思想,是成功的关键,千万不能撇开话题天马行空地编故事!(4)故事新编的写作技巧是:巧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注重想像、虚构(比如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但绝不能瞎编.
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此法要领:虚构.具体讲就是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采取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等技法编造乃至创造生活.虚构能力应该是高中生必备的写作能力,虚构也是与高考作文“有创新”的要求相一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微型小说就属于这种类型.重庆的《聪明的抉择》从贪官身上取材,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想在退休前“大捞一把”的贪官们.河南的《喝茶》则从生活中取材,围绕着老李喝茶这一习惯,写了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的转变,形象地启示人们:感情亲疏会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当然,最新、最真实的材料还是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可以从亲情、友情等方面取材,稍加整理就是一篇优秀作文.例如:湖北的《路是月的痕》、甘肃的《蓝色蛹·金色蝴蝶》取材于家庭生活,河南的《小学的玻璃事件》取材于学校生活,河南的《明天一定记着开窗》取材于社会生活.2004年高考江苏的优秀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直接从考场中取材,真实地再现了考生自己面对今年作文题时的沉稳与灵动.这篇作文之所以能获得评卷人的青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材料新而真实.
总之,最好的材料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创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必须用别人的材料,那么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化凡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