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并列式的议论文该注意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10:55:42
写并列式的议论文该注意什么
写并列式的时候,怎样才能避免一篇文章多个观点?
怎样才算一篇文章多个观点?
就拿“面对生活中的困扰”和“珍惜”分析一下
最好把构思也说说
写并列式的时候,怎样才能避免一篇文章多个观点?
怎样才算一篇文章多个观点?
就拿“面对生活中的困扰”和“珍惜”分析一下
最好把构思也说说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
③文章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
④结尾 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近两年高考没有考查名句,全给高中生造成一种误解,不考就不积累是不对的.
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
我只是选取了该文的一个部分,议论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诗词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说了罢.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我们也不再细说了.
二、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600—7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三、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走向成熟.正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1998年以前,高考作文始终围绕着哲理的深层次思考来命题,像《树木·森林·气候》就明显涉及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玫瑰园》考了全面性的观点,等等.
高中生不爱学政治,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很不合适.政治课上有许多哲理及原理会为我们写作所用,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的作用,同学们应该善于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四、材料议论文的写作.
高考中,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是材料议论文,很少有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作文以现实针对性强,不易猜题、押题等优点深得命题教师青睐.
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近几年的高考并不在立意上给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碍,但是立意除了准以外,还有一个新颖的问题,“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是写作得以出新的关键.
材料式议论文的写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给的材料,首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根据写作要求去构思为文.
1、材料式议论文的立意:
①多对象定向法
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自选角度”要求的写作题.写作时我们要从阅读中选取涉及到的各个对象,为文章写作确定一个最佳角度,“最佳”包含该角度有内容可写,选题新颖深刻等方面的内涵.
示例:
有这样一则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孙子·汤问》)
a、选对象:薛谭、秦青
b、选角度: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不仅会教歌,也会教做人;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
c、延伸立意:见上面括号内
完成了上面的几个分析以后,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写作了.
②求同思维法.
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多则材料或一个含有相同因素的单则材料.
示例: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分析:两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97年的高考作文与此相同)
③求异思维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应透过寻找材料间的不同点确定议论中心.同样的材料,如果我们再另外加一条,恐怕就不能像②所说的那样立意了.
(1)(2)同上
(3)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小明面对自己的成绩,淡然地说,“看下一次.”
分析: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确立中心论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
④关键词法
有人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则议论文.
分析: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写作的角度确定有时还要依题干的要求来定,有时作文题要求只依据所给材料的中心拟题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选准写作的中心了.
2、材料或议论文的行文
该种作文在要求上一般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一个是要求以材料为话题,引出相关论点.两者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前者要围绕材料展开议论,后者可以脱开材料,只是以其为话题就可以了.
①前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有这样的思路:
a、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
b、提出中心论点或提出议论的范围.
c、回评材料或引述事实,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回评就是根据概述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为什么会得出某个观点.引述论证就是对论点进行事实或理论的证明.
d、联系现实,展示写作此文的现实针对性,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突现出来.
e、收束全文,重提材料.
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可以作为写作材料或议论的范例.我们举《恰到好处》这一例说明一下.
文章共4个自然段,段与段间的关系非常明了.>
第1段作者引述了《登徒子好色赋》对东家之子美的描写,使文章形象而生动.同时,段末点明了“恰到好处”这一观点.
第2段提出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列举了京剧演员、优秀歌手、工人炼钢、做政治工作等四个方面的事例,加深读者对“恰到好处”的具体认识,语言精炼,短短4行字,列举了四个方面的事例.段末又引出了下一段的内容,起到了过渡作用.
第3段重点论述“过”的危害,列举睡觉过多、劳动过累,重视健康过头等三个方面的生活现象,论述凡事做过了头就不好的问题.文中还引用了列宁的话给以强化,加强论证的说服力量.
第4段驳斥有些人认为的“中庸之道”思想,明确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
五、议论文写作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近3年的驳题:
1998年:《战胜挫折》——文体不定,要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为一篇文章,该题直揭考生的内心世界,便于考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文体的放开,使考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关心自我,关注自我的社会价值,为自己的人生选取一个健康正确的走向是高考要考生做出正确回答的.这类的写作考查更利于考试中同学们的正常发挥,因此,此种类型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要经常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自己明辨事非的能力,培养自己洞察社会的敏锐感知的能力.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文体不定.要求考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景有一定的预知能力,这对我们平时的写作练习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强是今年高考的鲜明特色.从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考生的写作思路放不开,内容贫乏,明显反映了一些考生阅读面过窄的问题.素质教育对高中学生的一个最大影响就是引导学生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今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火了《科幻世界》这本杂志,但这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从实质上反映了现代高考对考生的综合要求.
2000年:《答案(标准)不是惟一的》——文体放得更开,甚至删除了以前一直要求的“除诗歌外”.考查创造能力的特点特别突出,从内容到形式都可由学生去把握.从学生及教师的反映看,很贴近学生的求学实际,既可有现象为基础的写作,也可有超现实的写作.写作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如果能够接触到一些有益的期刊报纸会对写作成功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中国青年报》举办的“鼎新杯” 作文大赛“哪条小鱼在乎”征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对今年的写作有提示作用.《读者》中也有一篇文章谈到了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它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教授考一批学生,每人给发了一个气压表,要求用其得出一座大厦的高度.
同学们纷纷出去了,不一会儿回来了,教授问:“你们用什么办法得出了大厦的高度啊?”
“根据楼顶与楼底的气压差计算出来.”
“把气压表做成单摆,计算出摆幅,然后再计算高度.”
“把气压表用绳子拴上,从楼顶放到楼下,然后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到物业管理员那儿,请他告诉我这座楼的高度,气压表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答案还有,但这也足见其丰富多彩的一面了.
经常读一些报刊杂志无疑会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由这几年的作文考查看,我们会发现,写作题对考生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有相当的关注,我们也要经常去思考一些热点问题,像2000年春季高考“跨入新千年的联想”,上海高考题“对世博会主题的建议”等都引导考生要在平时积累些什么知识.此外,像环保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社会的未来发展问题都很可能成为写作的命题材料.人类对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更大突破,但基因成就的获得是否也会像核的研究成就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呢?据说,一旦基因的研究获得进一步的突破,人将会活到1200岁,对此,你又如何看呢?这些,同学们都应该很好地思考一下.
六、议论文语言形象化的处理.
议论文语言特点是鲜明、准确、概括、生动,但如果在语言上不注意锤炼,不注意运用一些技法来达到形象化的要求,议论文的语言是很难生动的.议论文语言形象化的方法主要采用由抽象化思维向形象化思维转化的方式.在一篇议论文中,我们如果插入或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句是很可以实现形象化要求的.
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实现上述要求;说之前,我们体味一下下面三段话的表达效果:
绿,是什么?朱自清说,是碧玉,是鸡蛋清,是少妇的裙幅,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理想,是什么?流沙河说,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他又说,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诗情,是什么?刘禹锡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美的想象啊!这里,大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展开了自己的思维,实际上,只要得法,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
1、形象比喻法:
注意三点(1)比喻的特点,(2)比喻的相似性,(3)不同范围的事物才可形成比喻.
1998年高考题中有仿鸟比喻句的试题,实际上这也就是形象比喻的一种仿写形式:
所给的语境: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仿定的对象为“时间”,这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我们要赋予它以形象的感受,它可以写成:
时间好比一条无形的河流,它无声地流过每一个人的身旁.时间如同一位公正的法官,它公平地对待每个人的是与非.
写“意志”,可以说“意志是一团火,可以永不熄灭,也可以瞬间消失;意志是一条河,可源远流长,也可以转瞬干涸.”
写“理解”,可以写成“理解是一条纽带,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理解是一座桥梁,让心与心彼此沟通.”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
③文章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
④结尾 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近两年高考没有考查名句,全给高中生造成一种误解,不考就不积累是不对的.
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
我只是选取了该文的一个部分,议论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诗词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说了罢.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我们也不再细说了.
二、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600—7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三、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走向成熟.正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1998年以前,高考作文始终围绕着哲理的深层次思考来命题,像《树木·森林·气候》就明显涉及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玫瑰园》考了全面性的观点,等等.
高中生不爱学政治,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很不合适.政治课上有许多哲理及原理会为我们写作所用,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的作用,同学们应该善于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四、材料议论文的写作.
高考中,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是材料议论文,很少有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作文以现实针对性强,不易猜题、押题等优点深得命题教师青睐.
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近几年的高考并不在立意上给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碍,但是立意除了准以外,还有一个新颖的问题,“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是写作得以出新的关键.
材料式议论文的写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给的材料,首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根据写作要求去构思为文.
1、材料式议论文的立意:
①多对象定向法
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自选角度”要求的写作题.写作时我们要从阅读中选取涉及到的各个对象,为文章写作确定一个最佳角度,“最佳”包含该角度有内容可写,选题新颖深刻等方面的内涵.
示例:
有这样一则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孙子·汤问》)
a、选对象:薛谭、秦青
b、选角度: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不仅会教歌,也会教做人;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
c、延伸立意:见上面括号内
完成了上面的几个分析以后,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写作了.
②求同思维法.
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多则材料或一个含有相同因素的单则材料.
示例: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分析:两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97年的高考作文与此相同)
③求异思维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应透过寻找材料间的不同点确定议论中心.同样的材料,如果我们再另外加一条,恐怕就不能像②所说的那样立意了.
(1)(2)同上
(3)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小明面对自己的成绩,淡然地说,“看下一次.”
分析: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确立中心论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
④关键词法
有人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则议论文.
分析: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写作的角度确定有时还要依题干的要求来定,有时作文题要求只依据所给材料的中心拟题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选准写作的中心了.
2、材料或议论文的行文
该种作文在要求上一般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一个是要求以材料为话题,引出相关论点.两者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前者要围绕材料展开议论,后者可以脱开材料,只是以其为话题就可以了.
①前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有这样的思路:
a、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
b、提出中心论点或提出议论的范围.
c、回评材料或引述事实,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回评就是根据概述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为什么会得出某个观点.引述论证就是对论点进行事实或理论的证明.
d、联系现实,展示写作此文的现实针对性,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突现出来.
e、收束全文,重提材料.
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可以作为写作材料或议论的范例.我们举《恰到好处》这一例说明一下.
文章共4个自然段,段与段间的关系非常明了.>
第1段作者引述了《登徒子好色赋》对东家之子美的描写,使文章形象而生动.同时,段末点明了“恰到好处”这一观点.
第2段提出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列举了京剧演员、优秀歌手、工人炼钢、做政治工作等四个方面的事例,加深读者对“恰到好处”的具体认识,语言精炼,短短4行字,列举了四个方面的事例.段末又引出了下一段的内容,起到了过渡作用.
第3段重点论述“过”的危害,列举睡觉过多、劳动过累,重视健康过头等三个方面的生活现象,论述凡事做过了头就不好的问题.文中还引用了列宁的话给以强化,加强论证的说服力量.
第4段驳斥有些人认为的“中庸之道”思想,明确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
五、议论文写作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近3年的驳题:
1998年:《战胜挫折》——文体不定,要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为一篇文章,该题直揭考生的内心世界,便于考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文体的放开,使考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关心自我,关注自我的社会价值,为自己的人生选取一个健康正确的走向是高考要考生做出正确回答的.这类的写作考查更利于考试中同学们的正常发挥,因此,此种类型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要经常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自己明辨事非的能力,培养自己洞察社会的敏锐感知的能力.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文体不定.要求考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景有一定的预知能力,这对我们平时的写作练习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强是今年高考的鲜明特色.从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考生的写作思路放不开,内容贫乏,明显反映了一些考生阅读面过窄的问题.素质教育对高中学生的一个最大影响就是引导学生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今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火了《科幻世界》这本杂志,但这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从实质上反映了现代高考对考生的综合要求.
2000年:《答案(标准)不是惟一的》——文体放得更开,甚至删除了以前一直要求的“除诗歌外”.考查创造能力的特点特别突出,从内容到形式都可由学生去把握.从学生及教师的反映看,很贴近学生的求学实际,既可有现象为基础的写作,也可有超现实的写作.写作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如果能够接触到一些有益的期刊报纸会对写作成功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中国青年报》举办的“鼎新杯” 作文大赛“哪条小鱼在乎”征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对今年的写作有提示作用.《读者》中也有一篇文章谈到了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它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教授考一批学生,每人给发了一个气压表,要求用其得出一座大厦的高度.
同学们纷纷出去了,不一会儿回来了,教授问:“你们用什么办法得出了大厦的高度啊?”
“根据楼顶与楼底的气压差计算出来.”
“把气压表做成单摆,计算出摆幅,然后再计算高度.”
“把气压表用绳子拴上,从楼顶放到楼下,然后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到物业管理员那儿,请他告诉我这座楼的高度,气压表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答案还有,但这也足见其丰富多彩的一面了.
经常读一些报刊杂志无疑会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由这几年的作文考查看,我们会发现,写作题对考生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有相当的关注,我们也要经常去思考一些热点问题,像2000年春季高考“跨入新千年的联想”,上海高考题“对世博会主题的建议”等都引导考生要在平时积累些什么知识.此外,像环保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社会的未来发展问题都很可能成为写作的命题材料.人类对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更大突破,但基因成就的获得是否也会像核的研究成就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呢?据说,一旦基因的研究获得进一步的突破,人将会活到1200岁,对此,你又如何看呢?这些,同学们都应该很好地思考一下.
六、议论文语言形象化的处理.
议论文语言特点是鲜明、准确、概括、生动,但如果在语言上不注意锤炼,不注意运用一些技法来达到形象化的要求,议论文的语言是很难生动的.议论文语言形象化的方法主要采用由抽象化思维向形象化思维转化的方式.在一篇议论文中,我们如果插入或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句是很可以实现形象化要求的.
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实现上述要求;说之前,我们体味一下下面三段话的表达效果:
绿,是什么?朱自清说,是碧玉,是鸡蛋清,是少妇的裙幅,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理想,是什么?流沙河说,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他又说,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诗情,是什么?刘禹锡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美的想象啊!这里,大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展开了自己的思维,实际上,只要得法,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
1、形象比喻法:
注意三点(1)比喻的特点,(2)比喻的相似性,(3)不同范围的事物才可形成比喻.
1998年高考题中有仿鸟比喻句的试题,实际上这也就是形象比喻的一种仿写形式:
所给的语境: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仿定的对象为“时间”,这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我们要赋予它以形象的感受,它可以写成:
时间好比一条无形的河流,它无声地流过每一个人的身旁.时间如同一位公正的法官,它公平地对待每个人的是与非.
写“意志”,可以说“意志是一团火,可以永不熄灭,也可以瞬间消失;意志是一条河,可源远流长,也可以转瞬干涸.”
写“理解”,可以写成“理解是一条纽带,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理解是一座桥梁,让心与心彼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