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些?分别在哪?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2:13:45
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些?分别在哪?
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
这三座楼阁在历史上都有很多的传说,又都因常年战乱和一些自然灾害而被毁坏数次.像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的藤王阁,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历经磨难.在建阁至今的1300多年中屡毁屡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够再现古阁的风姿,而且规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于北洋军阀邓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了第29次藤王阁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阁共9层,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楼阁.在阁的第六层东西两面,各挂着写有“滕王阁”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字体;阁的三个明层四周,均建有平座栏杆,以供游人远眺;在第五层的屏壁上,还镶嵌着铜制的王勃《滕王阁序》碑;在滕王阁的门柱上,还有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滕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任洪州刺使时所建滕王阁的初期,也只是将此阁作为达观贵人们上元观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九重登高、冬日赏雪、阁中品茶、聚餐饮酒、听琴观画之场所.滕王阁修成22年之后,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登阁赴宴,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滕王阁从此名扬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阁完工后,还特邀了大文学家韩愈为此阁写下了古今佳作《新修滕王阁记》一文;大诗人白居易的《钟陵饯送》、杜牧的《怀钟陵旧游三首》、朱彝尊的《登滕王阁》等,至今还都为人们所传诵.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她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共为十层.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夺回荆州之后(公元223年).最初建楼的目的是东吴为了防御蜀汉刘备的来犯,作为观察了望之用.历史上对于黄鹤楼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家,在黄鹄矶上开了一个小酒馆,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热情地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士,并分文不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后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墙上的黄鹤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对这个姓辛的酒家说,画只黄鹤替你们招揽生意,以报酒家的款待之情.从此以后,来此饮酒观鹤的人越来越多,一连十年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来.酒家为了感谢道士,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为了纪念道士和黄鹤改称“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她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谪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
说到这篇《岳阳楼记》还有一段故事.现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厅中各镶嵌着一块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但为什么一个楼里要放两块同样文章的碑刻呢?据说,《岳阳楼记》是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的手笔,其书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质,堪称世间佳品.后来当地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想借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张照的笔迹,重抄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也刻在质地同样的木板上,就连字体的大小、形状也与张照的《岳阳楼记》一模一样.但是刻字匠对县官的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心怀不满,而又不敢违抗,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使其与正常的字区分开.野心的县官把张照的《岳阳楼记》拆下来,换上自己的,然后将张照的手书放在船上试图运往别处,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于湖中,县官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县官被淹死.在以后洞庭湖的清淤中人们打捞上来了张照的《岳阳楼记》,因其雕刻于很好的木质之上,张照的手书没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损坏.由于县官和张照的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都可为书法之珍品,所以真假两块《岳阳楼记》的碑刻就同时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的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她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虽说楼的高度仅有19.72米,比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规模小得多,但是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不是在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
这三座楼阁在历史上都有很多的传说,又都因常年战乱和一些自然灾害而被毁坏数次.像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的藤王阁,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历经磨难.在建阁至今的1300多年中屡毁屡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够再现古阁的风姿,而且规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于北洋军阀邓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了第29次藤王阁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阁共9层,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楼阁.在阁的第六层东西两面,各挂着写有“滕王阁”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字体;阁的三个明层四周,均建有平座栏杆,以供游人远眺;在第五层的屏壁上,还镶嵌着铜制的王勃《滕王阁序》碑;在滕王阁的门柱上,还有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滕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任洪州刺使时所建滕王阁的初期,也只是将此阁作为达观贵人们上元观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九重登高、冬日赏雪、阁中品茶、聚餐饮酒、听琴观画之场所.滕王阁修成22年之后,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登阁赴宴,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滕王阁从此名扬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阁完工后,还特邀了大文学家韩愈为此阁写下了古今佳作《新修滕王阁记》一文;大诗人白居易的《钟陵饯送》、杜牧的《怀钟陵旧游三首》、朱彝尊的《登滕王阁》等,至今还都为人们所传诵.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她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共为十层.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夺回荆州之后(公元223年).最初建楼的目的是东吴为了防御蜀汉刘备的来犯,作为观察了望之用.历史上对于黄鹤楼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家,在黄鹄矶上开了一个小酒馆,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热情地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士,并分文不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后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墙上的黄鹤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对这个姓辛的酒家说,画只黄鹤替你们招揽生意,以报酒家的款待之情.从此以后,来此饮酒观鹤的人越来越多,一连十年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来.酒家为了感谢道士,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为了纪念道士和黄鹤改称“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她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谪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
说到这篇《岳阳楼记》还有一段故事.现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厅中各镶嵌着一块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但为什么一个楼里要放两块同样文章的碑刻呢?据说,《岳阳楼记》是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的手笔,其书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质,堪称世间佳品.后来当地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想借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张照的笔迹,重抄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也刻在质地同样的木板上,就连字体的大小、形状也与张照的《岳阳楼记》一模一样.但是刻字匠对县官的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心怀不满,而又不敢违抗,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使其与正常的字区分开.野心的县官把张照的《岳阳楼记》拆下来,换上自己的,然后将张照的手书放在船上试图运往别处,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于湖中,县官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县官被淹死.在以后洞庭湖的清淤中人们打捞上来了张照的《岳阳楼记》,因其雕刻于很好的木质之上,张照的手书没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损坏.由于县官和张照的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都可为书法之珍品,所以真假两块《岳阳楼记》的碑刻就同时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的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她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虽说楼的高度仅有19.72米,比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规模小得多,但是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不是在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