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17:15:15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各是什么?
一、什么是“211工程”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二、“211工程”的历史背景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 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
1991年4月,重点办好一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被列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年12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就“211工程”问题向国务院和有关领导做了专门报告.1992年 8月 26日,国务院第 111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会议原则同意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规划意见.”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由江泽民同志主持,讨论了《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草案).常委们认为,“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重点大学,这很重要,把这些学校办好可以把整个高等学校带动起来.
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4年5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
三、设置“211工程”的指导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骨干人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路子.
四、“211工程” 的建设目标、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信息情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这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五、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遴选条件
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原则是“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遴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较高;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己的特色,建设经费比较落实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六、“211工程”实施的几个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211工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校申报、部门预审、预备立项、正式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 一、985工程释义
1998年5月4日,中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编辑本段二、“985工程”一期名单(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编辑本段三、985工程二期名单(共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本段五、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项目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 2004-06-02 教重〔2004〕1号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决定,为确保2004-2007年“985工程”的顺利启动和实施,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实施“985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了我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英明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外实践证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较长时间的建设与积累.虽然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在高等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在我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二、总体建设思路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应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985工程”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985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三)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和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平台构筑等关系,综合集成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 三、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 四、建设任务 (一)机制创新 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建立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二)队伍建设 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配套保障条件,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和大学高级管理人才,重视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深造,通过提高水平、营造氛围、严格培养等多种途径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一支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生力军的创新力量,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三)平台建设 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有机衔接.在平台建设中,要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推进资源共享,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立开放、共享、竞争、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改善平台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所建高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交叉、互渗与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中心. (四)条件支撑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改善所建高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环境,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五、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 (一)“985工程”建设资金由多方共同筹集,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共建有关“985工程”学校.其中中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其他资金可根据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安排.“985工程”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加强“985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财政部成立“985工程”领导组和工作小组,协商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985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有关高等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负责本校“985工程”规划和实施. (三)“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985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从学科水平与覆盖面、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进入“985工程”建设学校的基本条件,即学校在优势领域的数量和水平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四)有关高等学校按照统一部署,根据“985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编制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和布局,组织有关战略和学科专家对学校申报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行审核,通过公平竞争,确定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专家论证;学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立项后安排建设. (五)教育部、财政部将加强对“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根据检查、审计、评估的结果,对有关高等学校的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二、“211工程”的历史背景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 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00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
1991年4月,重点办好一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被列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年12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就“211工程”问题向国务院和有关领导做了专门报告.1992年 8月 26日,国务院第 111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会议原则同意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规划意见.”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由江泽民同志主持,讨论了《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草案).常委们认为,“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重点大学,这很重要,把这些学校办好可以把整个高等学校带动起来.
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4年5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
三、设置“211工程”的指导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骨干人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路子.
四、“211工程” 的建设目标、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211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信息情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这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五、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遴选条件
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原则是“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遴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较高;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己的特色,建设经费比较落实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六、“211工程”实施的几个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211工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校申报、部门预审、预备立项、正式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 一、985工程释义
1998年5月4日,中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编辑本段二、“985工程”一期名单(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编辑本段三、985工程二期名单(共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本段五、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项目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 2004-06-02 教重〔2004〕1号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决定,为确保2004-2007年“985工程”的顺利启动和实施,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实施“985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出了我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英明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985工程”一期建设成效显著,调整和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快速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所建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外实践证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良好的基础和较长时间的建设与积累.虽然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在高等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在我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二、总体建设思路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应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增进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通过“985工程”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985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三)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和协调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平台构筑等关系,综合集成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 三、建设目标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7)建设中,巩固一期建设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机制. --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和推动学科建设. 四、建设任务 (一)机制创新 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建立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 (二)队伍建设 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配套保障条件,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和大学高级管理人才,重视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深造,通过提高水平、营造氛围、严格培养等多种途径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一支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生力军的创新力量,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三)平台建设 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有机衔接.在平台建设中,要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推进资源共享,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立开放、共享、竞争、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改善平台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所建高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交叉、互渗与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中心. (四)条件支撑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改善所建高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环境,聘请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研究基地,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召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五、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 (一)“985工程”建设资金由多方共同筹集,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共建有关“985工程”学校.其中中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其他资金可根据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安排.“985工程”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加强“985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财政部成立“985工程”领导组和工作小组,协商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985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有关高等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负责本校“985工程”规划和实施. (三)“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985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从学科水平与覆盖面、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进入“985工程”建设学校的基本条件,即学校在优势领域的数量和水平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四)有关高等学校按照统一部署,根据“985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编制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985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和布局,组织有关战略和学科专家对学校申报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985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行审核,通过公平竞争,确定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学校“985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专家论证;学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立项后安排建设. (五)教育部、财政部将加强对“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根据检查、审计、评估的结果,对有关高等学校的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