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关于汉尼拔当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攻入 罗马共和国 本土,在坎尼会战里歼灭罗马野战军力,但却没有乘胜攻下 罗马城,很多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5 19:19:17
关于汉尼拔
当年第二次布匿战争
汉尼拔攻入 罗马共和国 本土,在坎尼会战里歼灭罗马野战军力,但却没有乘胜攻下 罗马城,很多人据此评价他只是优秀的战术家而非战略大师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汉尼拔没有攻打罗马城?攻打与否 意义何在?
关于汉尼拔当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攻入 罗马共和国 本土,在坎尼会战里歼灭罗马野战军力,但却没有乘胜攻下 罗马城,很多人
这个问题早有专业高手研究过,我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似乎就不必在这儿乱侃这个问题了.摘抄几段供您参考吧:
1、汉尼拔不仅是优秀的战术家,而且也是一位战略大师.貌似绝大多数专业人士都是这个看法.汉尼拔在西方被称为“战略之父”,怎能说他不是一位战略大师?
“有关汉尼拔生平与活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两位古代历史学家:希腊裔罗马人波利比乌斯以及罗马人利维.两者对迦太基人都不怀同情,但是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却还是跃然呈现于他们的著作之中……
首先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的也是罗马人.虽然早在汉尼拔之前一百多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曾在对于战略的认识与运用上显示过至少不亚于汉尼拔的水平,然而罗马人对他却所之甚少.他们之懂得重视战略还是在汉尼拔手下体验了失败的痛苦以后才真正学会的……
这个人实际上单枪匹马地向古代最强盛、其政治、军事基础最坚实的社会提出了挑战,并且几乎将它摧毁,这似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从根本上看罗马是一个远较迦太基强大的国家.汉尼拔的军队从未具备过堪与罗马最精锐的部队相匹敌的素质.在数量上,他几乎总处于劣势.然而,此人却在整整十六个年头里率领着一支由多种族、多民族组成的缺衣少食、装备不良的部队纵横进军整个意大利而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他(汉尼拔)被列为西方四大名将中的第二位,也常被尊称为“战略之父”.事实上,他所面临的环境远比亚历山大困难,亚历山大所指挥的是百战精兵,而他所指挥的则为乌合之众,亚历山大所面临的敌人是乌合之众,而他所面对的则为罗马兵团.所以,其成就应更令人佩服,在西方战史中,败军之将而仍能获得后人景仰的就只有汉尼拔和拿破仑二人而已.
汉尼拔有其深远的战略观念,其行动往往出人意料,当其进入意大利后,三次会战使罗马损失超过十万人,并在威望上蒙受极大打击,尤其是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更是名垂千古.”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
2、汉尼拔为何没有乘胜攻打罗马城?
按多数战略研究学者的意见,是因为:(1)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汉尼拔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攻下罗马城;(2)即使有足够的攻城器械,攻下罗马城也绝非易事.因此汉尼拔的战略是:首先打垮罗马军队,削弱其有生力量,瓦解罗马的同盟,等时机成熟再进攻罗马城.后世的战略研究学者们大多认为这种战略是正确的.
“只消查阅一下有关汉尼拔业绩的史料,并且领会一下他和罗马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当时他头脑中在考虑的究竟是些什么事情了.
我们知道,汉尼拔有一个完善的情报体系,他的密探向他提供了有关罗马人动向以及罗马帝国意大利中、南部疆域以内现实情况的相当精确的情报.他知道罗马是当时世界上设防最坚固的城市之一.他也知道,罗马的力量取决于它是否能对意大利半岛的其他城市与部落保持控制.这些城市与部落是前两个世纪中被征服或自愿与罗马联合的.罗马在与这些城市与部落的联盟关系上制订了一整套办法,允许它们在罗马文、武长官的全面监督下实行自治.罗马的统治给意大利各个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故而大多数意大利人都对罗马温和而牢固的控制感到比较满意.
尽管如此.汉尼拔知道在这些意大利属地的许多民族中存在着强有力的反罗马派别.他希望能够劝诱他们废除与罗马的联盟,并与迦太基戮力击败乃至摧毁罗马的全部势力.他在波河流域所打的那些胜仗无疑使他确信他有能力在战场上继续打败罗马军.他一定认为,只要在意大利中部及南部再取得几次这样的大捷,那么不用多久那些意大利同盟者对罗马实力的信心就会发生动摇.然后,他可能认为,他就能把这些同盟者中的多数(也许是全部)争取过来与他合力反对罗马.
由于要翻过比利牛斯山、穿过高卢、并攀越阿尔卑斯山,汉尼拔不可能随军携带一长列运载攻城武器、装备的辎重队.也许,在击败罗马野战军以前,他不想使部队的行动受到这样一支辎重队的拖累.但是他知道,如果没有攻城器械,要围攻并拿下罗马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攻城器械,也要用数月,甚至可能数年时间才能攻下罗马.这不仅是因为罗马城有重兵镇守,而且也因为可以预料,罗马公民将拼死保卫这座城池.为此,必须首先击垮罗马全军并在意大利其他地区瓦解罗马势力,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攻城尝试.
因此,公元前217年初,当汉尼拔从山南高卢拔营南下时,他的长期战略显然包含以下三个经过明确规定的阶段:第一阶段,罗马军队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打击它们,并取得若干次胜利;第二阶段,赢得罗马同盟者的信任与支持,争取使其中至少一部分国家加入到他同罗马野战军进行的持续战斗中来,以此瓦解罗马在意大利中、南部的势力;第三阶段,一旦除罗马以外的其他意大利地区为他所控制,或者至少不再受罗马摆布,他就入侵拉齐奥,包围并征服罗马.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来到之前,他不会让一支攻城装备辎重队去妨碍他自已军队的行动.在前两个阶段中,他的成功将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行动神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
可惜古代史籍关于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记述互相矛盾.尽管如此,其基本轮廓还是清楚的.汉尼拔沿途劫掠,从容前进.很明显,此举并非真想突袭罗马.汉尼拔大军逼近的消息先他而至.虽然罗马公民中很少有人见过汉尼拔或者其军队,但是自从他翻越阿尔卑斯山以来他的名字肯定已在罗马人的心目中激起恐惧.尽管罗马城墙十分坚固,而且有一支大约四万人的军队守卫,然而令人生畏的迦太基军队的逼近还是在罗马引起了恐慌.
实际上罗马人不必如此担心,因为汉尼拔深知他几乎不可能用强攻拿下罗马城.据记载,他策马来到城墙跟前向城内投掷了一支标枪.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即使真有其事,汉尼拔对罗马城的直接进攻也不过仅此一掷而已.”
——[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在特朗西梅诺大捷之后,汉尼拔为什么不直接进攻罗马城?……缺乏攻城的重型技术装备,也许是较为明显的原因,但却并不是圆满的解释.有一点则是无可怀疑的,那就是:在以后的几年中,汉尼拔一直都在消除罗马对于其意大利各同盟国的影响,而力图另行组成一个反罗马的联盟.所以,取得几次胜利只能算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如果汉尼拔能使作战的条件有利于他使用优势的骑兵,那么,他在战术上的优势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英]李德.哈特《间接路线战略》
“汉尼拔没有向罗马进军,主要因为他没有攻城设备,而罗马的城墙难以逾越.此外,汉尼拔在意大利没有基地,也没有通向迦太基的正规给养线,因而无法长期围困敌人.他的力量寓于运动及他的优越的骑兵和他的高超统帅能力之中.因此,他没有理睬罗马本身,而是集中力量试图破坏罗马与其意大利盟邦的联系,并组成一个城市联盟来反对罗马.”
——[美]贝文.亚历山大《统帅决胜之道》
3、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很多,个人倾向于两个关键点:一是因为罗马明显强于迦太基,而且韧劲十足,二是因为罗马拥有制海权,而迦太基人则一心争夺西班牙的资源,没能向处于决定性战场的汉尼拔提供真正像样的支援.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在罗马及其同盟国中造成巨大的动乱.意大利半岛上十三个罗马殖民地中有十二个拒绝按罗马要求派送额定数量的兵员.从经济上说,罗马负担过重.人民对不断增加税金的忍耐已几乎到达极点.政府在筹集必需的资金以支付战争费用这一点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其一部分士兵长期拿不到军饷.
然而,如果说罗马人处境不佳,那么汉尼拔处境更为不妙.连年征战几乎从未得到过来自迦太基的任何增援,这使他军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士兵数量大大减少.同时他不得不完全就地取粮.在这种处境下他必须不断向新地区转移……
梅托汝斯河畔的惨败必定已使汉尼拔确信他原先的战略计划已经失败,他永远也不可能打败或消灭罗马.直到这时为此,尽管他的兵力正在减少,曾为他控制的一些城镇已告失陷,但是他也许仍然寄希望于迦太基送来增援,从而使他得到他所需要的力量去赢取最终的胜利.史书并无记载可以证明他确曾在梅托汝斯河战役后更改过他的长期战略目标.但是根据他先前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精神与远见卓识,同时也根据他随后采取的行动,我们可以放心地推断他必定修订了他的战略.
很可能,在公元前207年之后,汉尼拔决定坚守他在意大利南部的占领地,其意图是使罗马越来越厌战直至最终以不会导致迦太基亡国的条件与迦太基媾和.他必定曾意识到,实现这个意图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罗马在长期战争中已充分表现了它的毅力与决心.尽管如此,这也许是他在当时唯一能够企求而又感到应该可以达到的战略目标.”
——[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罗马之所以能幸免崩溃,其原因似可归之于下述五点:(1)罗马的同盟政策发挥团结效力,使其大多数同盟国不受汉尼拔的威胁利诱而背叛罗马;(2)在费宝(费边)领导之下,采取拖延战法,勉强渡过难关;(3)罗马人发挥无比的耐力,动员一切人力,包括未成年者和奴隶在内,以来迅速补充损失;(4)汉尼拔缺乏攻城装备且实力有限,未能一举攻陷罗马城;(5)罗马仍握有制海权使汉尼拔不能获得足够的增援和补给,以至于战力日益消耗,终成强弩之末.”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
最后批一下楼上,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