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字演变的短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21:48:42
有关汉字演变的短文
查看文章
汉字的演变 (以下文章转自“汉字吧” )2009-08-23 17:08以下文章转自“汉字吧”
古代汉字在字体方面的演变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把古文字阶段分成商代、西周春秋时代和战国至秦代三个小段.下面依次介绍各段字体演变的主要情况.
商代
研究商代文字的字体,主要根据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首先应该指出,甲骨文跟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在商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我们今天虽然已经无法看到用毛笔书写的商代典册,但是还能在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类物品上看到少量毛笔字.金文基本上保持着毛笔字的样子,甲骨文就不同了.商代统治者频繁进行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数量很大.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费时费力.刻字的人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如:
与此同时,他们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的字形.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商代人有时在兽骨上刻辞记录跟占卜无关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件.这种刻辞的字体,作风就往往跟甲骨卜辞不同,而跟铜器铭文相似.
甲骨文(不包括跟金文作风相似的少数记事刻辞)和金文各自的形体,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有两百多年历史,可以按照形体的特点分早晚期.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在金文里,记名金文的象形程度显著地高于用于记事的一般金文.后者大都见于商代后期的晚期铜器上,字形跟晚期甲骨文接近.记名金文不管是见于早期铜器的,还是见于晚期铜器的,一般都比早期甲骨文还要象形.在记名金文里,彼此的象形程度也有高低之别,不过这种差别似乎并不是完全为时代的早晚所决定的.下面把上述这几种文字列表对照一下(部分例子取自偏旁,见下页).
从上面的字形对照表,可以把商代文字形体变化的情况看得很清楚.上引记名金文中象形程度较低的那部分字,即“犬”“牛”“止”的第二体,也许大体上可以代表跟早期甲骨文同时的正体(早期甲骨文中有些时代较早的“止”字,写法跟族名金文第二体相似).至于象形程度较高的那部分记名金文,可能还保持着商代前期甚至更古的汉字的面貌.象形程度较低的记名金文和早期甲骨文,比起这种记名金文来已经大为简化.晚期的一般金文和甲骨文,又进一步简化了它们.“虎”“犬”等字,早期多画出腹部,晚期就都把腹背合并成一笔了.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详后).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从上面的字形对照表就可以看出,在商代后期文字里,正体(在表中由金文代表)的演变是受到甲骨文一类俗体的强烈影响的.
西周春秋时代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的字体,主要根据金文.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到康、昭、穆诸王的时代,字形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在其他方面变化仍然不大.恭、懿诸王以后,变化才剧烈起来.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第一小节讲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时所说的线条化包括了平直化).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金文的字形,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弯弯曲曲的线条很多,笔道有粗有细,并且还包含不少根本不能算作笔道的呈方、圆等形的团块,书写起来相当费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使文字线条化、平直化.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例如(下引诸“火”字取自偏旁):
到西周晚期,线条化已基本完成.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例如(下引部分“贝”字取自偏旁):
经过这些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显著降低,书写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在春秋时代,不同地区的金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个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如秦国自成一区;也可以包含几个国家,如楚、徐、吴等东南国家构成一区.各地区金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体上还是相似的.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前面讲研究资料时提到过的、侯马等地发现的春秋战国间的盟书文字,也有俗体的作风,有些字的写法跟后来的六国文字已经很相似了.
战国至秦代
在春秋、战国之交,古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以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占有统治地位,文字当然也为他们所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兴剥削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迅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势力的迅速发展上.
在春秋时代的各个主要国家里,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是最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文字的传统的国家.进入战国时代以后,秦国由于原来比较落后,又地处西僻,各方面的发展比东方各国慢了一步,文字的剧烈变化也开始得比较晚.因此秦国文字正体所受到的俗体的冲击,要比东方各国文字轻一些.在战国时代(主要是战国中期以后)东方各国的文字里,传统的正体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了.而在秦国文字里,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却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古文字学者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跟东方各国文字区分开来,称后者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中流行的俗体字,以各种简体字为多.
此外也有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字.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传统的正体很不一样了.
跟六国文字相比,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显得比较保守.春秋时代秦国金文(如秦公簋、秦公钟等)的形体,跟西周晚期周王朝的金文很接近.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秦国金文字形规整匀称的程度有了提高.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字形有所简化.从总体上看,其形体跟西周晚期写得比较规整的金文仍然颇为接近.但是秦国人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旧的字形.在秦国文字里,俗体也在发展.在战国中期以后的秦国的铜器(主要是兵器)铭文、印文和陶文等资料里,可以看到很多俗体的写法.有不少写法跟后来的隶书已经极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例如惠文君四年(前334年)或惠文王更元四年(前321年)所造的相邦樛游戈的“游”字、以及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或秦王政三年(前244)所造的上郡戈的“漆”字,其“水”旁都已经写成三短横了.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秦国文字的情况跟六国文字很不一样.六国文字俗体的字形跟传统的正体的差别往往很大.秦国的俗体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其字形一般跟正体有明显的联系.而且秦国文字的正体虽然并不是一点没有受到俗体的影响(战国时代秦国文字正体中出现的简化现象,就可能跟俗体的影响有关),但是没有像六国文字的正体那样被俗体冲击得溃不成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系统.后来,正体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二者的变化基本上是平行的.
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文字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过的六国文字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都只见于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形成了“文字异形”的局面(《说文》“叙”:“其后……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下面从战国中期以后的文字资料里举两个例子(下引部分“者”字取自偏旁.三晋——魏、赵、韩——的文字比较接近,作为一个单位处理):
此外如燕国把“中”写作■,齐国把“马”写作■,三晋把“佳”写作■,都是很独特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六国文字与秦文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它们对后来的汉字没有显著的影响.
汉字的演变 (以下文章转自“汉字吧” )2009-08-23 17:08以下文章转自“汉字吧”
古代汉字在字体方面的演变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把古文字阶段分成商代、西周春秋时代和战国至秦代三个小段.下面依次介绍各段字体演变的主要情况.
商代
研究商代文字的字体,主要根据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首先应该指出,甲骨文跟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在商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我们今天虽然已经无法看到用毛笔书写的商代典册,但是还能在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类物品上看到少量毛笔字.金文基本上保持着毛笔字的样子,甲骨文就不同了.商代统治者频繁进行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数量很大.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费时费力.刻字的人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如:
与此同时,他们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的字形.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商代人有时在兽骨上刻辞记录跟占卜无关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件.这种刻辞的字体,作风就往往跟甲骨卜辞不同,而跟铜器铭文相似.
甲骨文(不包括跟金文作风相似的少数记事刻辞)和金文各自的形体,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有两百多年历史,可以按照形体的特点分早晚期.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在金文里,记名金文的象形程度显著地高于用于记事的一般金文.后者大都见于商代后期的晚期铜器上,字形跟晚期甲骨文接近.记名金文不管是见于早期铜器的,还是见于晚期铜器的,一般都比早期甲骨文还要象形.在记名金文里,彼此的象形程度也有高低之别,不过这种差别似乎并不是完全为时代的早晚所决定的.下面把上述这几种文字列表对照一下(部分例子取自偏旁,见下页).
从上面的字形对照表,可以把商代文字形体变化的情况看得很清楚.上引记名金文中象形程度较低的那部分字,即“犬”“牛”“止”的第二体,也许大体上可以代表跟早期甲骨文同时的正体(早期甲骨文中有些时代较早的“止”字,写法跟族名金文第二体相似).至于象形程度较高的那部分记名金文,可能还保持着商代前期甚至更古的汉字的面貌.象形程度较低的记名金文和早期甲骨文,比起这种记名金文来已经大为简化.晚期的一般金文和甲骨文,又进一步简化了它们.“虎”“犬”等字,早期多画出腹部,晚期就都把腹背合并成一笔了.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详后).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从上面的字形对照表就可以看出,在商代后期文字里,正体(在表中由金文代表)的演变是受到甲骨文一类俗体的强烈影响的.
西周春秋时代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的字体,主要根据金文.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到康、昭、穆诸王的时代,字形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在其他方面变化仍然不大.恭、懿诸王以后,变化才剧烈起来.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第一小节讲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时所说的线条化包括了平直化).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金文的字形,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弯弯曲曲的线条很多,笔道有粗有细,并且还包含不少根本不能算作笔道的呈方、圆等形的团块,书写起来相当费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使文字线条化、平直化.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例如(下引诸“火”字取自偏旁):
到西周晚期,线条化已基本完成.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例如(下引部分“贝”字取自偏旁):
经过这些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显著降低,书写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在春秋时代,不同地区的金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个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如秦国自成一区;也可以包含几个国家,如楚、徐、吴等东南国家构成一区.各地区金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体上还是相似的.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前面讲研究资料时提到过的、侯马等地发现的春秋战国间的盟书文字,也有俗体的作风,有些字的写法跟后来的六国文字已经很相似了.
战国至秦代
在春秋、战国之交,古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以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占有统治地位,文字当然也为他们所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兴剥削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迅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势力的迅速发展上.
在春秋时代的各个主要国家里,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是最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文字的传统的国家.进入战国时代以后,秦国由于原来比较落后,又地处西僻,各方面的发展比东方各国慢了一步,文字的剧烈变化也开始得比较晚.因此秦国文字正体所受到的俗体的冲击,要比东方各国文字轻一些.在战国时代(主要是战国中期以后)东方各国的文字里,传统的正体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了.而在秦国文字里,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却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古文字学者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跟东方各国文字区分开来,称后者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中流行的俗体字,以各种简体字为多.
此外也有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字.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传统的正体很不一样了.
跟六国文字相比,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显得比较保守.春秋时代秦国金文(如秦公簋、秦公钟等)的形体,跟西周晚期周王朝的金文很接近.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秦国金文字形规整匀称的程度有了提高.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字形有所简化.从总体上看,其形体跟西周晚期写得比较规整的金文仍然颇为接近.但是秦国人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旧的字形.在秦国文字里,俗体也在发展.在战国中期以后的秦国的铜器(主要是兵器)铭文、印文和陶文等资料里,可以看到很多俗体的写法.有不少写法跟后来的隶书已经极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例如惠文君四年(前334年)或惠文王更元四年(前321年)所造的相邦樛游戈的“游”字、以及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或秦王政三年(前244)所造的上郡戈的“漆”字,其“水”旁都已经写成三短横了.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秦国文字的情况跟六国文字很不一样.六国文字俗体的字形跟传统的正体的差别往往很大.秦国的俗体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其字形一般跟正体有明显的联系.而且秦国文字的正体虽然并不是一点没有受到俗体的影响(战国时代秦国文字正体中出现的简化现象,就可能跟俗体的影响有关),但是没有像六国文字的正体那样被俗体冲击得溃不成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系统.后来,正体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二者的变化基本上是平行的.
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文字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过的六国文字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都只见于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形成了“文字异形”的局面(《说文》“叙”:“其后……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下面从战国中期以后的文字资料里举两个例子(下引部分“者”字取自偏旁.三晋——魏、赵、韩——的文字比较接近,作为一个单位处理):
此外如燕国把“中”写作■,齐国把“马”写作■,三晋把“佳”写作■,都是很独特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六国文字与秦文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它们对后来的汉字没有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