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暑假读一本好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07:57:09
2010年暑假读一本好书
500字左右就行了
我是安徽的初中的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地方要写的是不是都一样 最好是自己写的读后感啊
500字左右就行了
我是安徽的初中的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地方要写的是不是都一样 最好是自己写的读后感啊
那个不是500字的书,是500字的读后感,那就我来吧
《巴黎圣母院》读书体会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童年》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高尔基写的一部小说《童年》.这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严厉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爱喝酒闹事的舅舅,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还有会跳舞的"小茨冈";有抬起长腿踢妈妈的继父,有称为"奶奶"的绿老太婆,有孤僻而执著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有自杀的小偷彼得伯伯,还有一群玩草鞋大战,去冰天雪地的小岛上偷木板过活的善良小流浪汉……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这群人中,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应对困苦的生活;苦难让他明白,俄罗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玩弄,不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从这个足迹里,走出来了一个文学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辉.《童年》,也为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民族打开了一扇小小窗户.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从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得珍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习了作着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和简练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岛》的读书笔记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了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岛》,为一个浮华年代的哀伤故事潸然泪下.
故事讲述了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过分守护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土踩得严严实实.
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
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斯皮纳龙格——麻风病隔离区.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阿丽克西斯的祖辈,讲述了家族的传奇和爱情的纠葛,故事沉重而哀伤.重点描绘了人们对于麻风病人的种种歧视以及麻风病人们在斯皮纳龙格岛上重建希望,重建家园的故事.当岛上的居民被治愈,即将离开小岛的时候,他们又将面对社会的冷酷无情,谁还能接受他们?
同时,故事的另一条主线便是阿丽克西斯的祖辈伊莲娜的家族故事,表现了世俗的惺惺作态和伊莲娜得病后依旧牵挂儿女,努力在小岛上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尽管伊莲娜永远的葬在了斯皮纳龙格,没能看到她的两个女儿嫁入豪门,但悲剧并未结束.伊莲娜的大女儿安娜是一个势力,爱慕虚荣,毫无孝心的人,在她嫁入豪门之后便冷淡他的父亲和妹妹,极力得讨好豪门贵族.而安娜的妹妹玛丽亚则是一心一意的料理家务,照顾父亲,一个为斯皮纳龙格运送货物的老渔夫.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亚认识了他姐夫的弟弟阿诺里,阿诺里对玛丽亚一见倾心,疯狂的追求她,而同时,又与安娜纠缠不清.就在阿诺里要迎娶玛丽亚的时候,玛丽亚被确诊得了麻风病,被无声无息的送去了斯皮纳龙格.于是人性便得以释放,阿诺里故作悲伤,却继续与安娜纠缠不清.玛丽亚在小岛上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不是写信给爸爸,鼓励他.十年后,玛丽亚痊愈,和岛民回到了布拉卡,并和岛上的医生结了婚.安娜受邀来参加他们的婚礼,在大家欢心庆贺的时候,安娜的丈夫表明了一切.他知道他和安娜的儿子不是他的,而是阿诺里的.安娜瞬时奔溃,一声枪响,安娜的丈夫杀妻的消息传遍了全村.
故事的结局是玛丽亚领养了安娜的女儿,取名索菲亚,索菲亚为了避免自己的亲生母亲放荡不堪,自己的父亲是杀人犯被外人得知,而逃避过去.阿丽克西斯便是她的女儿.
我想,这部哀婉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总能寻找到灿烂的鲜花.
作者试图从不可预测的冲突和屡屡打碎的片段中,从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让人感受生命的悲伤.
不知道有没有用,如果可以给我加分,不行就当参考吧
《巴黎圣母院》读书体会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童年》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高尔基写的一部小说《童年》.这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严厉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爱喝酒闹事的舅舅,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还有会跳舞的"小茨冈";有抬起长腿踢妈妈的继父,有称为"奶奶"的绿老太婆,有孤僻而执著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有自杀的小偷彼得伯伯,还有一群玩草鞋大战,去冰天雪地的小岛上偷木板过活的善良小流浪汉……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这群人中,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应对困苦的生活;苦难让他明白,俄罗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玩弄,不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从这个足迹里,走出来了一个文学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辉.《童年》,也为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民族打开了一扇小小窗户.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从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得珍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习了作着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和简练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岛》的读书笔记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了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岛》,为一个浮华年代的哀伤故事潸然泪下.
故事讲述了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过分守护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土踩得严严实实.
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
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斯皮纳龙格——麻风病隔离区.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阿丽克西斯的祖辈,讲述了家族的传奇和爱情的纠葛,故事沉重而哀伤.重点描绘了人们对于麻风病人的种种歧视以及麻风病人们在斯皮纳龙格岛上重建希望,重建家园的故事.当岛上的居民被治愈,即将离开小岛的时候,他们又将面对社会的冷酷无情,谁还能接受他们?
同时,故事的另一条主线便是阿丽克西斯的祖辈伊莲娜的家族故事,表现了世俗的惺惺作态和伊莲娜得病后依旧牵挂儿女,努力在小岛上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尽管伊莲娜永远的葬在了斯皮纳龙格,没能看到她的两个女儿嫁入豪门,但悲剧并未结束.伊莲娜的大女儿安娜是一个势力,爱慕虚荣,毫无孝心的人,在她嫁入豪门之后便冷淡他的父亲和妹妹,极力得讨好豪门贵族.而安娜的妹妹玛丽亚则是一心一意的料理家务,照顾父亲,一个为斯皮纳龙格运送货物的老渔夫.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亚认识了他姐夫的弟弟阿诺里,阿诺里对玛丽亚一见倾心,疯狂的追求她,而同时,又与安娜纠缠不清.就在阿诺里要迎娶玛丽亚的时候,玛丽亚被确诊得了麻风病,被无声无息的送去了斯皮纳龙格.于是人性便得以释放,阿诺里故作悲伤,却继续与安娜纠缠不清.玛丽亚在小岛上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不是写信给爸爸,鼓励他.十年后,玛丽亚痊愈,和岛民回到了布拉卡,并和岛上的医生结了婚.安娜受邀来参加他们的婚礼,在大家欢心庆贺的时候,安娜的丈夫表明了一切.他知道他和安娜的儿子不是他的,而是阿诺里的.安娜瞬时奔溃,一声枪响,安娜的丈夫杀妻的消息传遍了全村.
故事的结局是玛丽亚领养了安娜的女儿,取名索菲亚,索菲亚为了避免自己的亲生母亲放荡不堪,自己的父亲是杀人犯被外人得知,而逃避过去.阿丽克西斯便是她的女儿.
我想,这部哀婉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总能寻找到灿烂的鲜花.
作者试图从不可预测的冲突和屡屡打碎的片段中,从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让人感受生命的悲伤.
不知道有没有用,如果可以给我加分,不行就当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