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心的开始为题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6 09:16:58
求心的开始为题的文章.
求心的开始为题的文章.
人们追求完美.美人、美食、美居、美车等等,无不求其完美.而美的事务会衰败,会残缺.完美是美,残缺也是美.经过时间的磨练,残缺的事务要比完美有韵味.美人会变衰老,美食会变粪土,美居会倒塌,美车会报废,哪有永远美丽的事务呢.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云: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四十五章中又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所谓“大成”,也就是最完美的东西,像孔子当年极受统治者推崇,就加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庙的正殿也称为“大成殿”.可是,孔子的完美是后人强加的,孔子的一生也并不是完美的,他有缺点,有坎坷,也有没人理会的时候.
  花看半开,酒至半醺,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真正的圆满完美往往却是那些看起来似乎还有些缺憾的事情.吃亏是福,别总想着占尽所有的便宜,占尽所有的风光.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两句比较好懂: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弯曲;最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笨拙;最大的辩才看起来好像说话迟钝.玄铁重剑钝而无锋,屠龙宝刀神物自晦,都是这样的例子.
  宋人的诗句中对仗远比唐诗中工整得多,宋诗重对偶,用典故,尚纤巧,主妍丽,但艺术成就却远不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唐诗.后人评宋诗“雕篆字句,失于纤巧,反失为诗之旨”,《红楼梦》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林黛玉就批评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的诗词,只是一味的小巧,就境界而言不如唐诗远矣.像李白“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之类,一点也不在文字上弄把戏,却潇洒明快,磊磊落落,更显气度.这大概也算大巧若拙的例子吧.
  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如此.“事若求全何所乐?”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小窗幽记》中说:“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比如一个人爱讲卫生是好的,但太在意就成了洁癖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应该就是这样的人.据说朋友徐氏来拜访他,恰逢倪云林的仆人担泉水回来.倪云林用前桶水煎茶,后桶水洗脚,徐氏奇怪,这前桶水和后桶水有什么不同,他说后面那桶水在挑水的人身后,倘若放个屁什么的,岂不腌臜?所以只能用来洗脚.又见倪家庭院里的梧桐树,每天有人挑水洗净,以致梧桐都被洗死了.徐氏留宿后,倪云林怕他不讲卫生,更是紧张,巡视了好几遍,才放心离开,但他刚睡下之后,就听到徐氏咳嗽了一声,就再也睡不着了,天亮之后,赶紧让人寻找痰迹.仆人们找遍了整座房子一无所获,还是倪云林自己在树下找到一片颜色稍深的树叶,当做徐氏昨晚的“罪证”,捂着鼻子命仆人拿到三里地外丢掉,并让仆人用水洗树不止,弄得徐氏十分惭愧,灰溜溜地走了.但据说就是这样一个视洁如命的人,却是不洁而终.一说倪云林临终前患痢疾,拉得满床都是,恶臭熏天,无人可以靠近;一说他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倪云林的作为,活生生和《红楼梦》中的妙玉相似,都是“欲洁何曾洁”的例子,套用老子的话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词——“大洁若污”,这样洁癖般的行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高洁.张三丰真人,早年被称为张邋遢,晚年一样的不修边幅,但武功已高,威望太盛,人们都不敢再如此相称.
  现代生活中也有类似倪云林的人,这类人从来不愿在外面吃饭,怕碗脏,坐车时常觉得坐位脏,住宾馆嫌床脏,总之,处处小心留心,这样干净是干净了,但多费多少心神?外物虽然洁净了些,但心神却被扰得不得安宁,两者孰轻孰重?
  所以嘛,凡事多留些余地,不要太过分.清朝的李密庵有个《半半歌》说得很不错: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然,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裘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自古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之半.
  知足不辱,凡事不求最完美,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在道家中也叫做“和光同尘”.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老子《道德经》中第二十章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段说大家所畏惧的东西,我也不能不跟着畏惧,但是大道是那样广大无穷,和世俗相差太多了.众人都兴高采烈像赴酒宴和春游的样子,但我恬淡无动于衷,好像不懂事的婴孩一样,大家好像都很有本领的样子,而我却像个没有用的人,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的.别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然像个笨人,别人好像都很聪明灵巧,而我却像个闷葫芦.
  民间俗语有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之说.真正的高人是不会整天吹嘘的,也不会鼻孔朝天、傲气得不得了.正像我的一个朋友说,庄子说明真正达到这种境界(道)的人,其实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谁都看不出来,也许他跟我们一样,上学找工作结婚过日子.“小隐隐于山野,大隐隐于市朝”,确实是这样道理.得道的高人未必都在深山僻壤中,他们可能就混迹于我们身边.
  其实,抱残守缺也好,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也好,都是无为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家哲学深入人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成份.大智若愚、藏愚守拙,这一类的事情早深入到民间的智慧中.现在人往往否定老子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所谓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的特殊环境中,不敢为天下先还是保证自身安全的一个良策.
  老子的三宝,我要好好的琢磨琢磨.慈是核心,俭是生活方式,不敢为天下先是处事哲学.
  到明白残缺也是一种美的时候,向老子走进了一步.我们看看,夕阳半隐与云雾之中,谓之残阳,其景观要比烈日当头壮观许多.
  面面俱到是完美,而面面俱到的人,不会达到文学和艺术的顶峰,也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不完美就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