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第一篇(根据以下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 春节所发生的趣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5:05:02
第一篇(根据以下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 春节所发生的趣事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长的很瘦,一个又肥又蠢的资本家取笑他说:“你太瘦了,一见到你,我就知道目前正在闹饥荒.”萧伯纳马上回答说:“你太胖了,我一见到你,就明白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那个资本家被说得哑口无言,灰溜溜的走了.
(好的加分)
第一篇(根据以下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 春节所发生的趣事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年年高” 的传说
“年年高” 的传说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门神是谁?
门神是谁?
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来的民俗之一.
年画来源程序于巾门神.据东汉蔡邕所著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题才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茶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画虎于门.宗懔在中说:正月一日暮途穷,绘二神巾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古代的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