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文名句解释(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20:32:00
关于古诗文名句解释(二)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言必信,行必果.
1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一本书中的名言,我想知道它们的意思,这样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解释请准确,不用很罗嗦.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言必信,行必果.
1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一本书中的名言,我想知道它们的意思,这样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解释请准确,不用很罗嗦.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说的话.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君子义士做事光明磊落,奸诈小人做事见不得人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太过在意以后的情况,那么一定是眼前就有麻烦.
17.言必信,行必果.
释 义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 处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 义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 处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释 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出 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示 例 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说的话.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君子义士做事光明磊落,奸诈小人做事见不得人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太过在意以后的情况,那么一定是眼前就有麻烦.
17.言必信,行必果.
释 义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 处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 义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 处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释 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出 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示 例 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