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冬至与夏至包括来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3:58:49
冬至与夏至
包括来历
冬至与夏至包括来历
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节传说
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补充一些: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四川地区冬至吃饺子(抄手)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冬 至 节 的 来 历
一 地方风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二 节气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於位於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於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三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四 南方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编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