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你说马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可我的历史书上写得明明是桂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请你就这个问题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12:47:09
你说马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可我的历史书上写得明明是桂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请你就这个问题回答
你说马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可我的历史书上写得明明是桂陵之战的成语是围魏救赵,请你就这个问题回答
桂陵、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可以用“围魏救韩”来解读;马陵之战则可用“减灶诱敌”来概括.桂陵之战在前,马陵之战在后.马陵之战失败后,庞涓被迫自尽了!
  这两个战例完全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思想.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两场著名战争.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孙武“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的作战指导思想,采取“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诱敌”等高明战术,在桂陵和马陵地区,先后击败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战国整个战略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人,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文侯、武候的霸业,继续积极向外扩张.魏国的勃兴和称霸,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忌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就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公元前353年爆发了桂陵之战.
  当时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田忌计划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救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排解别人的聚殴,自己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复如此,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就是撇开强点,攻击弱点,避实击虚,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出现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进而分析道:现在魏、赵相攻经年,魏军的精锐部队悉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应该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这样一来,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救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便于最终击败它.
  田忌虚心采纳了孙膑这一“批亢捣虚”的作战建议,统率齐军主力迅速向魏国国都大梁挺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处于危急之中,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控制历尽艰难刚刚攻克的邯郸,而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候,齐军已将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失败.其已经占据的邯郸等赵地,至此也就得而复失了.
  战国中期,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一筹,其军队也比齐军来得强大,所以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齐军终竟在桂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军.原因无他,就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和孙膑作战指挥艺术的高明.在战略上,齐国适宜地表示了救赵的意向,从而使赵国坚定了抵抗魏军的决心,拖住了魏军;及时对次要的襄陵方向实施佯攻,使魏军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处境;正确把握住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作战指挥方面,孙膑能够正确分析敌我情势,选择适宜的作战方向,进攻敌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救援,然后以逸待劳,乘隙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一举而胜之,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另外,主将田忌虚心听取意见,从善如流,也为孙膑实施高明作战指挥,夺取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于魏军的失败,也在于战略上未能掌握诸侯列国的动向,长期顿兵坚城,造成将士疲惫,后方空虚,加上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让对手牵着鼻子走,终于遭到挨打失败的命运.
  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是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为可观的实力.到了公元前342年,它又穷兵黩武,发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韩国自然不是魏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
  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相差孙膑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惨败而告终结.
  马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欺敌误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齐军取得作战胜利,除了把握救韩时机得当,将帅之间密切合作,正确预测战场和作战时间以外,善于“示形”、巧设埋伏乃是关键性的因素.所谓的“减灶”就是这场战争中“示形”的主要方式.它实际上就是孙武“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诡道”原则的实战体现.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