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人生有何意义?懂的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8:46:04
人生有何意义?懂的进.
人生有何意义?懂的进.
从纯物质的角度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让生命延续!不要以为人是什么很高级的东西,人类不过也是大自然里的一个种群,这个种群的没一个个体都是为了让这个种群延续下去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至于上面所说的愿望,痕迹之类的 我认为都是从个人的精神层面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所表示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标准答案.我的精神人生观是:快乐!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定下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飘忽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对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
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 人自从出生以来,就生存于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自明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活着及其一切生存关切也都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人的生存关切,必须得到廊清.这里谈的人,当然是一活人,即生活着的人.这里必然涉及生活世界的问题,“但是必须澄清的是:在明见地论证客观科学的功能这个一般问题之前,这个生活世界所固有的和持久的存在意义的问题就已经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了一种卓越的意义.”[1]在此,生活世界一般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具体的周围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并被经验到的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它之于科学世界是更为本源性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从此以来直至近代,这一观点被普遍接受.在这里,神是理性自身,人则是被理性所规定的动物.当然,人以其理性的规定与一般的动物相区分.人有基本能,并且大于基本能,而动物只是其本能.古希腊箴言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就表明了人要与神、动物相区分,人既不是神,也不是一般的动物.只有这样,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但把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并没有最终解决人的本性问题.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从此理性与思想成为了主体人的规定,但这一规定又陷入了主体认识论的困境之中.

到了现代,人不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劳动与存在的动物,人必须接受存在的规定.原因在于,现代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起规定作用的不再是理性,而是存在.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把握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尼采从生命和创造力意志来解释人的生存本性,此在作为人的规定是海德格尔对人的揭示.一个理性的近代,已不复存在,它为存在的现代所代替.对人的本性的把握,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存在的时代.人的爱恨情仇、生死离别都在存在的维度上发生.后现代甚至把人看成是语言的动物,并断言作为理性的人,甚至作为存在的人的死亡.

作为一个存在者,生活着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的存在本性.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者,人应该是独立特行的人.生存中的人,也是学习居住的人.这里似乎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居住之于人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人一出生就具有了某些本能一般,为何居住却成为了问题,人还要去学习居住?此问题之所以成为真正的问题,根本之处在于居住之本性常常被遮蔽.同时,“居住的真正困境还在于:短暂者总是重新追寻居住的天性.”[2]这里所说的居住并非只指住在建筑里,而是指人的身心的归处,也即人的本性存在.为此,作为短暂者的人,必须永远学习去居住.

现实性是人生活于世的基础.因此,只有在居住实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把握住与解决好自己的生存关切,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现实性并不局限于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指人的生存与世界的关切,以及生活的可靠性.“倘若生活要有意义,自由便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能给我们的活动一种个人的特征,并推进到一种自主的生活.否则,我们的生活便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而是由自然或命运指派给我们,它在我们内部发生,却不是由我们决定.”[3]人的生存与意义密切相关,而居住的真正实现,却是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本保证.只有实现居住,有意义的生活的生成才有可能.

二、人生在世与意义的迷失

存在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人的生存与生活,也规定了人生活的意义.人的存在本性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即人生在世.这一在世的根本境况,表明了人生在世的不可选择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他(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由个人自主地决定.在世界之中存在表明,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的认识、情感与道德活动都发生在世界之中.但世界并不是人的对象,或者说作为对象化的世界并非本源性的,非对象性的本源世界是对象化世界的前提.

对于人的在世的不可选择性,海德格尔称之为被抛.当然,这里的被抛并无贬意之嫌.人并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来不来到、何时来到以及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愿不愿意,人就是如此这般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在此,人生在世的不可选择性是在先的,而人的自由选择则是后来的.沉沦(也无贬意)指人失去了本真自我的日常生存状况.人生在世,其存在本性常被遮蔽,不如意已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这既不是世界的不对头,也不是人有什么过错.在世的被抛、沉沦,规定了人生在世往往是非本真的.

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人的基本生活世界,它是一个人们衣食住行和与人物打交道的世界,是一个常态的而非新鲜的世界,是一个经验而未经思考的世界.在日常在世中,“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这几种方式组建着我们认之为‘公众意见’的东西.”[4]由此,个人的独特个性被敉平,唯一性的个体却具有了可替代性,任何人都是可有可无的,在世偏离了存在自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结构,人的在世存在表明,这个世界随着人的生存而呈现出各种意义.共在则表明,人与他人,以及人与其它存在者是共同存在的.在之中则表明,人与世界之不可分离.

人的日常在世,以闲谈、好奇与歧义敞开自身.在本性上,这种敞开是一种遮蔽.闲谈往往是一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人云亦云.人们总是不停地说,却无一道说.好奇指偏离事情的本性,而流连于远处陌生而新奇的东西.歧义表明,一切似乎都说了,却一切都似是而非.在这里,人不是根据自己本真的存在方式去存在,而是受制于流俗的共识.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在太多的闲谈、好奇与歧义等日常生活方式中,偏离了人的存在本性,这既遮蔽了人的存在的本真方式,又迷失了生活自身的意义.而且,在存在论上,这些非本真的日常生活方式,正是生活意义迷失的根本所在.

人的日常在世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基本生活方式.人的日常在世中,存在的被遮蔽,并不是日常生活的什么错误,更不是什么罪过.但是,这种遮蔽却使生活的意义难以显现.因此,要过一种有意义的本真生活,就必须对人的日常生活与在世状态进行去蔽,使生活的意义生成并显现出来.“反过来说,本真的生存并不是任何飘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它在生存论上只是通过式变来对沉沦着的日常生活的掌握.”[5]在此,生存、存在在本性上是生成.这样,就可以为在根本上克服人生意义的迷失,奠定一个生成论的基础.

三、无意义的生活及其成因

人生意义的迷失,必然导致无意义生活的到来.有时艰难困苦的生活过得很充实,而富裕与幸福的生活却时常敞开了生活的乏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后,人们更会感到生活的迷惘与无意义.而且,生活的意义感与人的生活条件,并不是简单的相关.这种无意义主要体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人生变化无常,难以理喻;同时,生命又总是有限的、短暂的,人总是要死的.因此,人生是荒诞的,不值得一过.在此,“于是死亡绽露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6]相反,生活本身好象总是缺乏足够的根据.

技术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成为了支配时代思想与行为的根本方面,也是人们生活的无意义的滋生的根本原因.现代技术及其座架本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座架之统治地位咄咄逼人,带着一种可能性,即:人类也许已经不得进入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而逗留,并从而去经验一种更原初的真理的呼声了.”[7]在技术时代,技术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技术标明为一种完成了的形而上学,本真的存在被技术的座架所遮蔽.在此,技术主义把技术看成是规定一切的东西.

享乐主义者好象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但这只是似是而非的,实则导致了意义的缺失.因为,享乐主义越过了欲望的边界,把不可实现的欲望当作可以实现的欲望.而且,享乐主义不仅极大地满足各种欲望,还渴求对欲望的欲望的无限扩张,并力图将一切不可欲的都变成可欲的.享乐主义把无止境地追求钱权色及其交易所带来的快乐,作为人生的根本目标.除了不断扩大自己的欲望外,享乐主义的人对欲望的疯狂诉求,还导致了对欲望的欲望,以及欲望的变态与变态的欲望.最后,人成为了欲望的奴隶,既不能得到幸福,更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给人生带来失意的,还有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并不是说,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也不表明物质很匮乏或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物质生活越发达,虚无主义越明显.在此,虚无主义指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虚无主义者看来,人不管以哪种方式活着、生活,从根本上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虚无主义情结对于有意义的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否定了意义的标准与基础.换句话说,虚无主义也是对一切有意义生活的解构.它不仅拆毁了传统生活的意义,而且还剥离了一切生活的意义.在根本上,形而上学必然导致虚无主义,从而导致人生意义的缺失.

追求幸福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普世幸福的实现也是人类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我们也应该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眼下的困境,往往源于一种空无意义的感受,而幸运的人们又总是比那些仅仅为生存而斗争的人们,更容易陷入这种困境.”[8]有时幸福的生活,不仅没有得到意义感,而且可能正是意义缺失的一种表征.因此,幸福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意义的缺失或生活的无意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所操持的形而上学.显然,人生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对人生目的与意义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的克服.

四、审美与生活意义的生成

人生无意义的产生与对意义的形而上学追求相关,形而上学看似旨在探究生活的终极意义,但在这种探究中却遮蔽了意义.形而上学之所以导致人们在生活中的迷惘,在于它预设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永恒的意义标准,并将此意义标准实体化.由形而上学所设定的人生意义,一旦不能实现,失落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生活无意义感的产生则是必然的了.因此,对形而上学立场的放弃,表面上好象放弃了人生的根本基础,实际上这是人生意义生成与重建的前提,这是因为生成论比一般形而上学更能促成人生意义的生成.

对生活的无意义的克服,还必须建设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各种意义.当然,这种意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局限于某个人的生活.也就是说,“我的生活应该有一种不是由我构成的意义;确切地说,应该有一种主体间性;我们每一个人既在绝对个别性的意义上应是一个来源不明的东西,也在绝对普遍性的意义上应是一个来源不明的东西.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是这种双重的来源不明身分的具体承载者.”[9]任何对个人存在的绝对实证或实体化的表征,都不能关切到个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过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是人们生活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当然,这里的审美化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诗情画意.生活的意义并不总是自明而毫无疑问的,当然这也不能仅靠逻辑论证或形而上学的辩护.人生意义的生成离不开人的生存与劳动,“因而,人的劳动的意义就在于超越当下的环境,认识到一个对于处在多种视角中的每一个我都为可见的事物世界;就在于拥有某种不确定的空间和时间.”[10]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审美意义的理想人格是共产主义者.当然,只有当劳动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活动时,人的生活的意义才能得以生成.

审美与生活是有区分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非审美的.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却能使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并由此生成生活的各种意义.尼采把艺术看成是虚无主义的反运动.艺术与审美的意义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其潜在的意味,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11]也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而发现的,也是通过审美而得到理解的.在此,审美是一种感性的自由活动.它既是对悲观主义的克服,又是对乐观主义的补充与超越.

在人的生活中,艺术总是无所不在.当然,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或自由的艺术.虽然说,艺术与生活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各种艺术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的.美、崇高和超越之类的观念还有人类状况的种种真理:爱、死亡、记忆、苦难、权力、恐惧、失落、欲望、希望等等,都应该作如是观.这些已经是全部人类历史中的艺术的内容和诱因.”[12]艺术之于人生是重要的,它与审美的人生密切相关.不同于认识和道德,涉及情感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关于人生重大问题的审美观照,从而为生活意义的生成奠基.

五、意义在遮蔽中的显现

艺术在人生意义的审美生成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艺术相关于人的心灵活动.“在过去的时代中,艺术作为造型艺术、音乐和诗,使人全身心地受到震撼,以致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超越者中实现了自己.”[13]意义之于生活是根本性的,一种没有意义的生活可能是难以忍受的.人不仅要生存,更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因此,艺术与审美在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审美的教育不仅是形象、情感的教育更是陶冶人的整个身心的教育,是对非审美的去蔽.但人生意义的显现,总是与不断的去蔽相关的.

审美是以经验为依托的,而不同于逻辑和概念.在此,“审美经验是在一个展示出艺术作品的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和鉴赏艺术作品的文化世界里完成的.”[14]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艺术家.美自身生成,艺术家让美成为美,并让美得以显现.但也不是说,审美只能属于艺术家.即使对于一般的人,审美经验的培养与建构,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这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她)们认为审美经验及其建构只是艺术家的事.实际上,艺术与审美的经验关切着每个人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意义的独特的理解.

当然,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往往涉及许多非审美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与意义常被遮蔽,去除各种非审美因素的遮蔽,则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集中注意力于作品本身,并且以无利害的方式去欣赏它,玩味它.也就是说,除审美兴趣外,不为其他兴趣所动;除审美作用外,不作别的用途.艺术与审美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直觉、灵感,去掉心灵的蒙蔽.这是艺术作为美育的意义,而不是把艺术与审美作为某种世俗功用.有了这种审美经验,我们就会从乏味的尘世生活中,生成出生活自身的意义.审美不是离开尘世,而是让日常生活更美好.

生活的意义是在去蔽中生成的,它有待于人们去创造.意义从来不是什么实体性的,它既不是现成地在那里,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多元的与流变的.而且,意义不仅会被外事外物所遮蔽,而且它还会自身遮蔽自身.就遮蔽而言,前者是要去蔽的,后者则是意义自身的表现,这有赖于智慧的心灵去洞见.生活意义的生成是一种游戏,形而上学在游戏中得以克服.其实,“人类社会的伟大原创活动自始都渗透着游戏.” [15]在审美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通过艺术文本去遭遇存在自身,从而生成出意义.这一审美生成的游戏,对于人生也具有同样的启发意义.艺术使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可能,生活的审美化就是对生活的非审美因素加以克服,审美的生活化就是让审美从纯粹艺术走向世俗生活.

审美不是简单地抛弃一切非审美的东西,而是:有的放弃,有的悬搁,有的去蔽,有的则是划定边界.当然,这既不是审美的降低,也不是艺术的庸俗化,而是生活趣味与品质的提升,是审美与生活的相互生成.其实,艺术的灵感也离不开对生命原初的惊奇感的体验,而且艺术往往把这种体验当做审美的源泉来发掘.因此,审美是人的身心的相互生成.马克思把人规定为劳动的动物,但马克思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16]因此,必须对异化劳动给予克服,而艺术在异化劳动的克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一个经历了审美教育的人能够通过美获得知识和意志的训练,具有智慧、爱心和创造力,并达到自身的觉悟和新生.”[17]在不断的审美去蔽之中,生活的意义也在永远的生成之中.

断的去蔽之中,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才成为可能.
文章引用自:
评论(0) 阅读(67) 圈子 编辑 打印 有奖举报
前一篇:茨威格的瑕疵
后一篇: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很多. 论人生意义的审美生成 2007-01-26 15:03:29
大 中 小
人活着并生存于这个世界上,必然有其生存关切.然而,人生在世却时常出现人生意义的迷失,处于一种无意义的生活状态.在此,意义不再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生活的意义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得以生成.同时,意义在其审美生成中,发生遮蔽与显现的交织.在不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人生值不值得过?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如何迷失的?又是如何生成的?探讨人生的意义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这些问题一直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也一直是值得认真思考与回答的问题.在此,我们将人生的意义把握为基于存在的根据与规定而生成的生活旨趣.不同于一般实体论与形而上学,我们基于生成论,从审美的维度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是如何生成的,从而让生活的意义自身显现出来.

一、人活着及其生存关切

人自从出生以来,就生存于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自明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活着及其一切生存关切也都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人的生存关切,必须得到廊清.这里谈的人,当然是一活人,即生活着的人.这里必然涉及生活世界的问题,“但是必须澄清的是:在明见地论证客观科学的功能这个一般问题之前,这个生活世界所固有的和持久的存在意义的问题就已经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了一种卓越的意义.”[1]在此,生活世界一般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具体的周围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并被经验到的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它之于科学世界是更为本源性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从此以来直至近代,这一观点被普遍接受.在这里,神是理性自身,人则是被理性所规定的动物.当然,人以其理性的规定与一般的动物相区分.人有基本能,并且大于基本能,而动物只是其本能.古希腊箴言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就表明了人要与神、动物相区分,人既不是神,也不是一般的动物.只有这样,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但把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并没有最终解决人的本性问题.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从此理性与思想成为了主体人的规定,但这一规定又陷入了主体认识论的困境之中.

到了现代,人不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劳动与存在的动物,人必须接受存在的规定.原因在于,现代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起规定作用的不再是理性,而是存在.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把握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尼采从生命和创造力意志来解释人的生存本性,此在作为人的规定是海德格尔对人的揭示.一个理性的近代,已不复存在,它为存在的现代所代替.对人的本性的把握,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存在的时代.人的爱恨情仇、生死离别都在存在的维度上发生.后现代甚至把人看成是语言的动物,并断言作为理性的人,甚至作为存在的人的死亡.

作为一个存在者,生活着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的存在本性.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者,人应该是独立特行的人.生存中的人,也是学习居住的人.这里似乎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居住之于人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人一出生就具有了某些本能一般,为何居住却成为了问题,人还要去学习居住?此问题之所以成为真正的问题,根本之处在于居住之本性常常被遮蔽.同时,“居住的真正困境还在于:短暂者总是重新追寻居住的天性.”[2]这里所说的居住并非只指住在建筑里,而是指人的身心的归处,也即人的本性存在.为此,作为短暂者的人,必须永远学习去居住.

现实性是人生活于世的基础.因此,只有在居住实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把握住与解决好自己的生存关切,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现实性并不局限于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指人的生存与世界的关切,以及生活的可靠性.“倘若生活要有意义,自由便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能给我们的活动一种个人的特征,并推进到一种自主的生活.否则,我们的生活便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而是由自然或命运指派给我们,它在我们内部发生,却不是由我们决定.”[3]人的生存与意义密切相关,而居住的真正实现,却是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本保证.只有实现居住,有意义的生活的生成才有可能.

二、人生在世与意义的迷失

存在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人的生存与生活,也规定了人生活的意义.人的存在本性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即人生在世.这一在世的根本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