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读书笔记1000字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4:42:58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1000字的
是读书笔记 不要读后感啊!
是读书笔记 不要读后感啊!
内容简介:
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事件:1.孙悟空打闹天宫 2.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3. 八戒大战流沙河 4.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5.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西游记》是一部幻想成分特别浓烈的神魔小说.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神、佛、妖、魔的形象,离奇古怪和变化莫测的故事,什么“天宫”、“地府”、“龙宫”、“西天”,看来是很荒诞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性.透过这层幻想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与三界神佛妖魔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曲折反映.作者所写的天宫、玉皇大帝以及那些天兵天将,实质是现实社会中的皇帝以及他的文武群僚的折影.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像《西游记》这样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中某些具体人物简单的等同起来,说某人就是某人,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如果投有现实生活做基础,像《西游记》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情节,决不会幻想得出来.因为神话是人们以自己约生活、习惯为依据来创造的.神话中的神总是穿着人的衣服,过着与人相似的生活,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这一切都说明神话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神话的许多东西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有些甚至是根荒唐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可是,有的《西游记》研究者却忘了神话的这一基本特点,简单而生硬地给《西游记》中的神、佛,妖、魔划阶级、划成分,说神佛代表统治阶级、魔怪代表被统治阶级,孙悟空反对诸天神佛,那他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后来孙悟空皈依了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投降了统治阶级,而又反过来镇压他的同类.当然,我们分析《西游记》这部神话成分特别浓烈的作品时,也须注意到《西游记》的诞生不是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而是产生在阶级斗争、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明代中叶,因此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必然要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大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孙悟空的种种行为和斗争,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现实,从而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
天宫,一向被统治阶级美化为天堂,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在吴承恩的笔下,里面却充满了欺诈、虚伪.一个堂而皇之而又统治森严的天宫竟被一个“妖猴”打得落花流水,至尊的玉皇大帝吓得惊慌失措,十万天兵吓得战战兢兢.在孙悟空眼里,役有什么正统和礼法,而认为一切都是平等的.他初次跟随太白金星来到灵霄宝殿,太白金星毕恭毕敬地向玉帝“朝上礼拜”,而他却“挺身在劳,且不朝礼”,等到玉帝问“哪个是妖仙”时,他才躬身答礼道:“老孙便是!”后来众仙高叫:“谢恩!”他也不过“朝上唱个大喏.”简直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大闹天宫之后,玉帝请来如来佛救驾,当如来佛斥问孙悟空时,孙悟空堂堂正正地回答道;“我本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如来听罢,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却理直气壮地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孙悟空的这些言行明显地透露出现实社会中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和反抗精神.
我们再看看所谓西天的极乐世界.佛教所宣场的西天净土,居然也是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佛祖的弟子阿傩、迦叶二尊者,竟然三番四次地向长途跋涉的清贫行脚僧索取“人事”.没有“人事”就只给几卷白纸,逼得唐僧又得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上才得以取得“真经”.那道貌岸然的如来佛祖,还说什么经不可轻取,亦不可轻传,过去卖了三斗二升黄金米粒还嫌卖贱了,使后代子孙们没钱用.原来这个至高无上的佛祖却是一个贪图利禄的利欲熏心者.同样,那个居于三十三天兜率宫专门炼丹的太上老君,也把金丹看成至宝,而孙悟空偷吃他的金丹时却像吃炒豆一样,这也是对道祖的嘲弄与讽刺!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都带有人间色彩.玉皇大帝和他的文官武将都是孙悟空的对立面,他们都是被作着鞭挞和嘲弄的对象.他们象人间统治者一样凶狠、残暴、昏庸、无能.只因沙和尚(卷帘大将)小白龙打碎一只玻璃盏,或者烧了一颗明珠,就施以酷刑,甚至将其诛戮.对孙悟空就更加凶残,不但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利剑刳,火烧雷击,而且还放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同时,他们也具有人间统治者的奸诈、阴险、狡猾的伎俩.他们导演了对孙悟空招安封官的骗局,开始只给孙悟空一个看马官“弼马温”,而等孙悟空发觉受骗,又大闹了天宫,他们才被迫满足了孙悟空的要求,封他为“齐天大圣”.
托塔李天王是个无能的将帅,他对孙悟空的造反束手无策;巨灵神是个虚张声势的将官,他一出阵就大败而归;太白金星则老奸巨滑,他经常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现;十殿阎君、东海龙王平时只会作福作威,但在孙悟空面前却是一些可怜虫.凡此等等,都是作者讽刺嘲笑的对象.
小说在第七回以后对神的描写退居次要地位,因为故事转入西天取经,因此对如来佛和观音的描写较为多了一些;这是因为他们是取经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小说中的如来佛俨然是一个庄重而又法力无边的教主,但孙悟空作为佛教的徒子徒孙并不是驯顺的,他经常出如来佛的洋相,对他进行挖苦和嘲笑.当如来佛说他认得狮驼山妖精时,孙悟空便说:“如来,我听人说,那妖精与你有亲戚哩.”如来佛承认与金翅大鹏雕有亲戚关系后,他就问:“是父党?是母党?”还说:“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
不过《西游记》对观音菩萨的描写却是肯定多于讽刺,基本上肯定她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因为《西游记》的故事多是来自民间,关于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寄托着广大人民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也就把这种传说吸收到自己的作品里面.
吴承恩对道教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笔下,凡是道士都是不良之物,无论是比丘国丈,还是车迟国三妖,都是向国王进女色,献媚药,求长生不老,干一些祸国殃民的勾当.就是那个太上老君,在作者笔下也成了庸俗、自私的吝啬鬼.作者如此描写是有现实基础的.作者生活时代的明世宗就是以“崇道灭佛”,炼丹修仙,信用道士闻名于世的.当时,从皇帝到大臣,都专门从事炼丹,弄汞吃春药,讲究房中术,有的道士还因此做官做到礼部尚书.一个不满现实的进步作家,当然是要对这些丑恶事物进行批判的.
《西游记》中描写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妖精,他们都是孙悟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些妖精除少数的象铁扇公主、牛魔王等还多少值得肯定之外,其他均为杀人成性、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他们当中除了少数是自然界的幻化物,很多都与诸天神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原来就是神,如黄袍怪是天上的奎星;有的是神佛的亲眷,如李天王的义女、哪咤三太子的义妹白毛老鼠精;其他不是这个的童子,就是那个的脚力.等孙悟空费尽辛苦降服他们后,要伤害他们的性命时,他们就被各自的主人带走了.作者在描写这些妖精对,往往赋予他们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或其帮凶爪牙的某些特点.由于取经路上八十一难由四十多个故事组成,妖精又是那么众多,因而性格并不都很鲜明,而多为轮廓式的漫画.但作者毕竟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写得是那样绚烂多彩,姿态横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说《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又以幻化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本质方面,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解除取经遇到的八十一难,全部故事都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和蔑视一切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西游记》的主题.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当中,「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国演义并列为明代的四大奇书,是一部流传民间已经有相当的时间,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杰作.西游记,是神话、寓言,再加上喜剧小说的结晶.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动物,护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经的故事,所已也带了一些童话的趣味.这些动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为了护送取经者,周旋在神魔之间.
作者吴承恩笔下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在荒谬之中却显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有猴子的灵巧与顽皮,法术高强,擅降妖伏魔,而猪八戒有猪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时常出丑,制造了很多的笑料.
由於取经人必须要通过八十一个难关,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这些妖魔鬼怪的挑战,才能够完成取经的任务,这也象征著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当中,必须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西游记能够受到古今读者的喜爱,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读者除了可以从中享受到喜剧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体会.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怪小说,一般的读者都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在搏君一笑而已,其实作者写作的动机和目的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有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阐扬佛学的宗教小说,这个说法也不能够完全概括.西游记应该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讽刺小说,我们应该要从文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它,才能了解这本书真正的题意以及他的文学价值.
要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最好要从作者的生世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读书很多,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生的际遇并不好,当时社会很腐败,考试也要贿赂.因为他没有钱财去贿赂学官,所以他履试不中,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是一名秀才.
有关西游记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正史当中有关唐僧的记载:
在唐朝有一位玄奘法师,也就是三藏法师,他曾经穿越沙漠,远赴西印度取经,当时历时了十九年,总共带回来有六百多部佛经回到国内,这就是西游记故事的骨干.当然在西游记当中的主角唐三藏,也是作者迎合民间心理,另外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很难和正史当中的玄奘法师的丰功伟业联想在一起的.
唐三藏
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历史上是真正有一位伟大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经.但是西游记的唐僧绝不等於真正的唐僧.真正的唐僧不但是学问好,而且非常有毅力及勇气.他遇到困难,他不害怕不退缩,一心一意的取得真经.但是在西游记当中的唐三藏,他遇到困难就胆小如鼠、个性儒弱,甚至从马上摔下来.西游记取经这一个小小的集团,其实代表的就是一个王国.唐三藏代表的胆小、儒弱、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
这一趟到西方取经的过程,不就正象征著我们人类不断地修正自己个性缺点的过程吗?而故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其实也就是人类各种欲念的化身.贪婪、懒惰、软弱、甚至愚昧,其实都是人类一直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质.
同样的,善良、憨厚、和勇敢也是人类性格当中的宝石.这些特质就透过故事当中各个角色,还有跟神魔鬼怪之间的交战一一彰显出来.故事是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锻鍊的,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
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事件:1.孙悟空打闹天宫 2.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3. 八戒大战流沙河 4.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5.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西游记》是一部幻想成分特别浓烈的神魔小说.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神、佛、妖、魔的形象,离奇古怪和变化莫测的故事,什么“天宫”、“地府”、“龙宫”、“西天”,看来是很荒诞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性.透过这层幻想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与三界神佛妖魔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曲折反映.作者所写的天宫、玉皇大帝以及那些天兵天将,实质是现实社会中的皇帝以及他的文武群僚的折影.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像《西游记》这样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中某些具体人物简单的等同起来,说某人就是某人,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如果投有现实生活做基础,像《西游记》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情节,决不会幻想得出来.因为神话是人们以自己约生活、习惯为依据来创造的.神话中的神总是穿着人的衣服,过着与人相似的生活,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这一切都说明神话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神话的许多东西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有些甚至是根荒唐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可是,有的《西游记》研究者却忘了神话的这一基本特点,简单而生硬地给《西游记》中的神、佛,妖、魔划阶级、划成分,说神佛代表统治阶级、魔怪代表被统治阶级,孙悟空反对诸天神佛,那他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后来孙悟空皈依了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投降了统治阶级,而又反过来镇压他的同类.当然,我们分析《西游记》这部神话成分特别浓烈的作品时,也须注意到《西游记》的诞生不是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而是产生在阶级斗争、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明代中叶,因此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必然要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大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孙悟空的种种行为和斗争,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现实,从而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
天宫,一向被统治阶级美化为天堂,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在吴承恩的笔下,里面却充满了欺诈、虚伪.一个堂而皇之而又统治森严的天宫竟被一个“妖猴”打得落花流水,至尊的玉皇大帝吓得惊慌失措,十万天兵吓得战战兢兢.在孙悟空眼里,役有什么正统和礼法,而认为一切都是平等的.他初次跟随太白金星来到灵霄宝殿,太白金星毕恭毕敬地向玉帝“朝上礼拜”,而他却“挺身在劳,且不朝礼”,等到玉帝问“哪个是妖仙”时,他才躬身答礼道:“老孙便是!”后来众仙高叫:“谢恩!”他也不过“朝上唱个大喏.”简直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大闹天宫之后,玉帝请来如来佛救驾,当如来佛斥问孙悟空时,孙悟空堂堂正正地回答道;“我本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如来听罢,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却理直气壮地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孙悟空的这些言行明显地透露出现实社会中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和反抗精神.
我们再看看所谓西天的极乐世界.佛教所宣场的西天净土,居然也是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佛祖的弟子阿傩、迦叶二尊者,竟然三番四次地向长途跋涉的清贫行脚僧索取“人事”.没有“人事”就只给几卷白纸,逼得唐僧又得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上才得以取得“真经”.那道貌岸然的如来佛祖,还说什么经不可轻取,亦不可轻传,过去卖了三斗二升黄金米粒还嫌卖贱了,使后代子孙们没钱用.原来这个至高无上的佛祖却是一个贪图利禄的利欲熏心者.同样,那个居于三十三天兜率宫专门炼丹的太上老君,也把金丹看成至宝,而孙悟空偷吃他的金丹时却像吃炒豆一样,这也是对道祖的嘲弄与讽刺!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都带有人间色彩.玉皇大帝和他的文官武将都是孙悟空的对立面,他们都是被作着鞭挞和嘲弄的对象.他们象人间统治者一样凶狠、残暴、昏庸、无能.只因沙和尚(卷帘大将)小白龙打碎一只玻璃盏,或者烧了一颗明珠,就施以酷刑,甚至将其诛戮.对孙悟空就更加凶残,不但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利剑刳,火烧雷击,而且还放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同时,他们也具有人间统治者的奸诈、阴险、狡猾的伎俩.他们导演了对孙悟空招安封官的骗局,开始只给孙悟空一个看马官“弼马温”,而等孙悟空发觉受骗,又大闹了天宫,他们才被迫满足了孙悟空的要求,封他为“齐天大圣”.
托塔李天王是个无能的将帅,他对孙悟空的造反束手无策;巨灵神是个虚张声势的将官,他一出阵就大败而归;太白金星则老奸巨滑,他经常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现;十殿阎君、东海龙王平时只会作福作威,但在孙悟空面前却是一些可怜虫.凡此等等,都是作者讽刺嘲笑的对象.
小说在第七回以后对神的描写退居次要地位,因为故事转入西天取经,因此对如来佛和观音的描写较为多了一些;这是因为他们是取经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小说中的如来佛俨然是一个庄重而又法力无边的教主,但孙悟空作为佛教的徒子徒孙并不是驯顺的,他经常出如来佛的洋相,对他进行挖苦和嘲笑.当如来佛说他认得狮驼山妖精时,孙悟空便说:“如来,我听人说,那妖精与你有亲戚哩.”如来佛承认与金翅大鹏雕有亲戚关系后,他就问:“是父党?是母党?”还说:“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
不过《西游记》对观音菩萨的描写却是肯定多于讽刺,基本上肯定她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因为《西游记》的故事多是来自民间,关于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寄托着广大人民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也就把这种传说吸收到自己的作品里面.
吴承恩对道教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笔下,凡是道士都是不良之物,无论是比丘国丈,还是车迟国三妖,都是向国王进女色,献媚药,求长生不老,干一些祸国殃民的勾当.就是那个太上老君,在作者笔下也成了庸俗、自私的吝啬鬼.作者如此描写是有现实基础的.作者生活时代的明世宗就是以“崇道灭佛”,炼丹修仙,信用道士闻名于世的.当时,从皇帝到大臣,都专门从事炼丹,弄汞吃春药,讲究房中术,有的道士还因此做官做到礼部尚书.一个不满现实的进步作家,当然是要对这些丑恶事物进行批判的.
《西游记》中描写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妖精,他们都是孙悟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些妖精除少数的象铁扇公主、牛魔王等还多少值得肯定之外,其他均为杀人成性、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他们当中除了少数是自然界的幻化物,很多都与诸天神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原来就是神,如黄袍怪是天上的奎星;有的是神佛的亲眷,如李天王的义女、哪咤三太子的义妹白毛老鼠精;其他不是这个的童子,就是那个的脚力.等孙悟空费尽辛苦降服他们后,要伤害他们的性命时,他们就被各自的主人带走了.作者在描写这些妖精对,往往赋予他们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或其帮凶爪牙的某些特点.由于取经路上八十一难由四十多个故事组成,妖精又是那么众多,因而性格并不都很鲜明,而多为轮廓式的漫画.但作者毕竟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写得是那样绚烂多彩,姿态横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说《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又以幻化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本质方面,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解除取经遇到的八十一难,全部故事都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和蔑视一切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西游记》的主题.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当中,「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国演义并列为明代的四大奇书,是一部流传民间已经有相当的时间,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杰作.西游记,是神话、寓言,再加上喜剧小说的结晶.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动物,护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经的故事,所已也带了一些童话的趣味.这些动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为了护送取经者,周旋在神魔之间.
作者吴承恩笔下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在荒谬之中却显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有猴子的灵巧与顽皮,法术高强,擅降妖伏魔,而猪八戒有猪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时常出丑,制造了很多的笑料.
由於取经人必须要通过八十一个难关,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这些妖魔鬼怪的挑战,才能够完成取经的任务,这也象征著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当中,必须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西游记能够受到古今读者的喜爱,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读者除了可以从中享受到喜剧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体会.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怪小说,一般的读者都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在搏君一笑而已,其实作者写作的动机和目的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有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阐扬佛学的宗教小说,这个说法也不能够完全概括.西游记应该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讽刺小说,我们应该要从文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它,才能了解这本书真正的题意以及他的文学价值.
要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最好要从作者的生世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读书很多,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生的际遇并不好,当时社会很腐败,考试也要贿赂.因为他没有钱财去贿赂学官,所以他履试不中,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是一名秀才.
有关西游记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正史当中有关唐僧的记载:
在唐朝有一位玄奘法师,也就是三藏法师,他曾经穿越沙漠,远赴西印度取经,当时历时了十九年,总共带回来有六百多部佛经回到国内,这就是西游记故事的骨干.当然在西游记当中的主角唐三藏,也是作者迎合民间心理,另外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很难和正史当中的玄奘法师的丰功伟业联想在一起的.
唐三藏
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历史上是真正有一位伟大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经.但是西游记的唐僧绝不等於真正的唐僧.真正的唐僧不但是学问好,而且非常有毅力及勇气.他遇到困难,他不害怕不退缩,一心一意的取得真经.但是在西游记当中的唐三藏,他遇到困难就胆小如鼠、个性儒弱,甚至从马上摔下来.西游记取经这一个小小的集团,其实代表的就是一个王国.唐三藏代表的胆小、儒弱、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
这一趟到西方取经的过程,不就正象征著我们人类不断地修正自己个性缺点的过程吗?而故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其实也就是人类各种欲念的化身.贪婪、懒惰、软弱、甚至愚昧,其实都是人类一直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质.
同样的,善良、憨厚、和勇敢也是人类性格当中的宝石.这些特质就透过故事当中各个角色,还有跟神魔鬼怪之间的交战一一彰显出来.故事是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锻鍊的,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
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