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下名著的读书笔记,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情节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23:15:26
求一下名著的读书笔记,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情节等
《红楼梦》《三国演义》《边城》《欧也妮·葛朗台》《家》《呐喊》《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
《红楼梦》《三国演义》《边城》《欧也妮·葛朗台》《家》《呐喊》《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
读《红楼梦》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的书房就是我的文学花园,我经常在文学的花园中沉醉于芬芳的书香,流连忘返……
象征着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万绿丛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至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于是,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一些浅薄的感想……
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伟大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我却不这么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乱伦,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风骨!雪芹啊,你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你对那个世界的愤怒!感谢你,雪芹,你让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你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你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湘、妙、琴那样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你居然这样赞赏女子,却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让人痛快淋漓!
读《红楼梦》让我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雪芹,虽然你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们都能想像最后的结局大概是什么样的.《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结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总之,在我看来,《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他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也许,无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可惜啊!《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失传,虽有高鹗、程伟元之续,但不论某些“红学家们”给予续书怎样的赞誉,它毕竟不可能与原著浑然天成.所以,一部旷世奇作也成了那断臂的维纳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保存,慨叹!几番掩卷哭曹侯……尽管这不是完整的原著,尽管《红楼梦》中有虚无主义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绝对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夺目红,我爱《红楼梦》!
三国的
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读沈从文《边城》之随想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没有硝烟,没有战鼓,没有摇旗呐喊的士兵,没有以往战场上的残酷.但是,它惨烈心痛的程度竟让人咋舌.金钱与情感,这两大对阵双方,在巨大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着……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世界名著,更是一部糅合了血与泪的屈辱史.故事围绕着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展开,渐渐地再深入到当时以钱、权为主宰的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
主人公葛朗台,是索缪城中的一位悭吝精明至极的百万富翁,他有一位善良美丽的独生女儿,名叫欧也妮.欧也妮长大后,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查理,为了帮助他创办自己的“事业”,欧也妮将全部的私蓄都给了查理.这一导火线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爱财如命的父亲被激怒了,父女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欧也妮胆小而贤淑的母亲从此一病不起.最终,葛朗台在虚幻的金钱满足感中死去,付出了一辈子青春的欧也妮也没有等到负心汉查理,孤独一生.
可以说,葛朗台是这一悲剧的缔造者,他对金钱的追求像是中了魔般不可遏制.这种意念的破坏力,摧毁了整个家庭.葛朗台贪婪、狡猾、吝啬、视钱如命,他拥有万贯家财,却每年只给对他忠心耿耿的仆人拿侬60法郎;当相伴多年的妻子得了重病,他仍不舍得为她付医疗费;对待女儿,他更是变本加厉,母亲刚去世,就逼着欧也妮在放弃财产的文件上签字.葛朗台,完全沦为了金钱的奴隶,没有了丝毫的人性,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幸好,还有让我们欣慰的欧也妮.她就像一株圣洁的百合,在风中摇曳着,在黑暗的社会中带给我们缕缕清香.她没有丈夫却是一位天生的良妻;她没有儿女,却是一位天生的慈母.不论父亲葛朗台曾经对她做过什么,她都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了父亲,没有一天不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她的爱与善良,感动了我们的每一个人.
金钱与情感,相互交织着,真正能够看清他们本质的唯有我们的心灵.纵使金钱有时困扰着我们的情感,纵使有时我们会沉浸于纸醉金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清晨的那一滴露珠,看到无比透明与纯美的一面,轻轻触碰,便会感受到洒满阳光的世界! 关于希望
——《呐喊》读书笔记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那天看到孔令东先生解读这句话,倒抽了一口凉气.的确是的,倘若本无希望,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死亡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曾经听说,人睡死过去是最幸福的,一般如睡梦中突发脑溢血死亡,省却了病魔的折磨应该是多么好的一桩美事呀.大舅舅就是这样去世的,我发现他的神态很安详,爷爷也差不多如此.倘若如三舅舅一般,被癌细胞反复肆虐,一点点地吞噬着生命,眼睁睁的看着死亡一点点的来临,那又是何等的痛楚?三舅舅临终前我去看望过他几次,最后一次,家里人按照习俗,已经把“老衣”给他穿戴妥当了,在堂屋支一张床,我到了之后,看到这样的场景,便忍不住想哭.我是很少哭的,尤其不会当着人的面哭,于是,我选择了跑到外面,找一处无人的角落大哭一场,因为,我无法忍受这等死的场面.
学校的教研也是如此.也许,许多人一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已,这一点我承认.但这并不是不搞教研的理由,就是要做好一个教书匠,也是应当做好教研工作的.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正常的、踏踏实实的教研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说,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的话,教研则是一个学校的根本,没有根本,就没有生命.然,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看似很好的事情,在我们现实的铁屋子面前却总是碰壁,总是让人郁闷之至.做一些事情,妨碍了谁?应该没有,但好像什么都妨碍了.有一些很让人不服气的“道理”却让你不能不服气.“你做了,就妨碍别人了.”“做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看的.”多么荒唐的谬论呀,然而,这些却都是“真理”.想换个环境吗?且不说着铁屋子你有没有本事跳出去,仅仅那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就足以让你明白,等着你的也许是更结实的铁屋子.于是,你就应该考虑考虑,是不不是该考虑闭嘴.
突然间想到了一句歌词,“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嗬嗬,走开,对于某些人来说,很容易.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比留下来更难.一个真的猛士,当他发现它周围并没有敌人,然而,却总是“同志”的暗箭纷纷而来的时候,他会死不瞑目的.也许,应该达成妥协.能够吗?鲁迅先生没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没有了.于是,我想,要么彻彻底底的投降,要么战斗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争取“让你明白,我对你的爱.”
因为有了希望,我们做着.然,倘若希望若有若无,倘若一次次的希望换来一次次的失望,那希望就会变成失望,最后变成绝望,最后,就会死亡了.心死也罢,团体灭亡也罢.死了,还怕什么?只是一种遥遥的感觉罢了.
于是,有的时候就不该讲真话的.其实,真理每个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见得有人用于说出来罢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学会斗争.
于是,又想起来那句话:“这里原来是一潭死水,大家相安无事,不闻其臭.然而,由于你这个石头,砸破了它的宁静,于是,便臭气四溢,你不该死,谁该死呢?”
的确是有道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我该死.
关于说话,下次再讲.
家
在《家》出版的那个年代,它的任务就是向整个旧社会扬起反抗的剑.而今天,按巴金爷爷的话:“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现在重新拜读这部作品,为的是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毕竟它就是一部描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有时候死并不可怕,也许思想没死身体已死更可怕.两个弟弟认为大哥觉新这种人是没有一点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使他挣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只不过是增加他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腐烂一样.觉新是这个家里的长子,在这个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尽管他想去德国留学,尽管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那又如何?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可悲地使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当他牺牲掉许多美丽的幻想的时候,当他按祖父意愿去公司当职员的时候,当他第一次领到三十元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而却因为这是他卖掉自己前程所得到的代价!
梅表姐,那个能够了解、安慰觉新的钱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缘,仅仅因为两家母亲麻雀桌上一点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后受尽委屈,丈夫早逝,回娘家终日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终.整本书,梅彻头彻尾就是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这种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临着大哥与梅表姐相同命运的觉民和琴,他们都是中国的新青年.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误于苟安的思想,一步轻微的退让,就被逼着步步退让,等退到悬崖的边缘,回头一看,后路就变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这时候即使顿悟了自己的错误,也只得纵身跳进无底的深渊.于是他们反抗,为他们将来的自由与这个封建家庭拉开战幕.他们向这个大家庭发出了怒吼,要让它知道他们是“人”,他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这两个人被爱情和信赖支持着,在那里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家庭所发出的各种威胁与手段,一切的阻碍都不能分离他们.在这两代人中间妥协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定这种信念,如果现在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琴决不做第二个梅表姐.
反抗最终以祖父同意取消与冯家的订亲为结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各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抵抗的.胜利是确定的,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把胜利夺走.梅和觉新的时代快要完全消灭了,而让位给另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琴和觉民的时代.
相对于都是牺牲品的梅和觉新与同是胜利者的琴和觉民,那么有着新思想的觉慧和处于旧社会的鸣凤又如何呢?
鸣凤那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常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骂的时候.最后她要被送到冯太老爷家做小妾时,也只能向觉慧求救.当得不到援助时,她不得不在后花园的湖里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样.
梅表姐郁郁而终,大嫂因“血光之灾”之说而难产而死,心爱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杀,家中长辈勾心斗角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满脑革命思想的觉慧觉得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着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的书房就是我的文学花园,我经常在文学的花园中沉醉于芬芳的书香,流连忘返……
象征着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万绿丛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至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于是,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一些浅薄的感想……
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伟大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我却不这么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乱伦,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风骨!雪芹啊,你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你对那个世界的愤怒!感谢你,雪芹,你让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你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你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湘、妙、琴那样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你居然这样赞赏女子,却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让人痛快淋漓!
读《红楼梦》让我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雪芹,虽然你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们都能想像最后的结局大概是什么样的.《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结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总之,在我看来,《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他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也许,无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可惜啊!《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失传,虽有高鹗、程伟元之续,但不论某些“红学家们”给予续书怎样的赞誉,它毕竟不可能与原著浑然天成.所以,一部旷世奇作也成了那断臂的维纳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保存,慨叹!几番掩卷哭曹侯……尽管这不是完整的原著,尽管《红楼梦》中有虚无主义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绝对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夺目红,我爱《红楼梦》!
三国的
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读沈从文《边城》之随想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没有硝烟,没有战鼓,没有摇旗呐喊的士兵,没有以往战场上的残酷.但是,它惨烈心痛的程度竟让人咋舌.金钱与情感,这两大对阵双方,在巨大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着……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世界名著,更是一部糅合了血与泪的屈辱史.故事围绕着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展开,渐渐地再深入到当时以钱、权为主宰的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
主人公葛朗台,是索缪城中的一位悭吝精明至极的百万富翁,他有一位善良美丽的独生女儿,名叫欧也妮.欧也妮长大后,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查理,为了帮助他创办自己的“事业”,欧也妮将全部的私蓄都给了查理.这一导火线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爱财如命的父亲被激怒了,父女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欧也妮胆小而贤淑的母亲从此一病不起.最终,葛朗台在虚幻的金钱满足感中死去,付出了一辈子青春的欧也妮也没有等到负心汉查理,孤独一生.
可以说,葛朗台是这一悲剧的缔造者,他对金钱的追求像是中了魔般不可遏制.这种意念的破坏力,摧毁了整个家庭.葛朗台贪婪、狡猾、吝啬、视钱如命,他拥有万贯家财,却每年只给对他忠心耿耿的仆人拿侬60法郎;当相伴多年的妻子得了重病,他仍不舍得为她付医疗费;对待女儿,他更是变本加厉,母亲刚去世,就逼着欧也妮在放弃财产的文件上签字.葛朗台,完全沦为了金钱的奴隶,没有了丝毫的人性,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幸好,还有让我们欣慰的欧也妮.她就像一株圣洁的百合,在风中摇曳着,在黑暗的社会中带给我们缕缕清香.她没有丈夫却是一位天生的良妻;她没有儿女,却是一位天生的慈母.不论父亲葛朗台曾经对她做过什么,她都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了父亲,没有一天不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她的爱与善良,感动了我们的每一个人.
金钱与情感,相互交织着,真正能够看清他们本质的唯有我们的心灵.纵使金钱有时困扰着我们的情感,纵使有时我们会沉浸于纸醉金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清晨的那一滴露珠,看到无比透明与纯美的一面,轻轻触碰,便会感受到洒满阳光的世界! 关于希望
——《呐喊》读书笔记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那天看到孔令东先生解读这句话,倒抽了一口凉气.的确是的,倘若本无希望,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死亡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曾经听说,人睡死过去是最幸福的,一般如睡梦中突发脑溢血死亡,省却了病魔的折磨应该是多么好的一桩美事呀.大舅舅就是这样去世的,我发现他的神态很安详,爷爷也差不多如此.倘若如三舅舅一般,被癌细胞反复肆虐,一点点地吞噬着生命,眼睁睁的看着死亡一点点的来临,那又是何等的痛楚?三舅舅临终前我去看望过他几次,最后一次,家里人按照习俗,已经把“老衣”给他穿戴妥当了,在堂屋支一张床,我到了之后,看到这样的场景,便忍不住想哭.我是很少哭的,尤其不会当着人的面哭,于是,我选择了跑到外面,找一处无人的角落大哭一场,因为,我无法忍受这等死的场面.
学校的教研也是如此.也许,许多人一辈子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已,这一点我承认.但这并不是不搞教研的理由,就是要做好一个教书匠,也是应当做好教研工作的.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正常的、踏踏实实的教研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说,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的话,教研则是一个学校的根本,没有根本,就没有生命.然,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看似很好的事情,在我们现实的铁屋子面前却总是碰壁,总是让人郁闷之至.做一些事情,妨碍了谁?应该没有,但好像什么都妨碍了.有一些很让人不服气的“道理”却让你不能不服气.“你做了,就妨碍别人了.”“做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看的.”多么荒唐的谬论呀,然而,这些却都是“真理”.想换个环境吗?且不说着铁屋子你有没有本事跳出去,仅仅那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就足以让你明白,等着你的也许是更结实的铁屋子.于是,你就应该考虑考虑,是不不是该考虑闭嘴.
突然间想到了一句歌词,“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嗬嗬,走开,对于某些人来说,很容易.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比留下来更难.一个真的猛士,当他发现它周围并没有敌人,然而,却总是“同志”的暗箭纷纷而来的时候,他会死不瞑目的.也许,应该达成妥协.能够吗?鲁迅先生没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没有了.于是,我想,要么彻彻底底的投降,要么战斗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争取“让你明白,我对你的爱.”
因为有了希望,我们做着.然,倘若希望若有若无,倘若一次次的希望换来一次次的失望,那希望就会变成失望,最后变成绝望,最后,就会死亡了.心死也罢,团体灭亡也罢.死了,还怕什么?只是一种遥遥的感觉罢了.
于是,有的时候就不该讲真话的.其实,真理每个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见得有人用于说出来罢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学会斗争.
于是,又想起来那句话:“这里原来是一潭死水,大家相安无事,不闻其臭.然而,由于你这个石头,砸破了它的宁静,于是,便臭气四溢,你不该死,谁该死呢?”
的确是有道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我该死.
关于说话,下次再讲.
家
在《家》出版的那个年代,它的任务就是向整个旧社会扬起反抗的剑.而今天,按巴金爷爷的话:“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现在重新拜读这部作品,为的是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毕竟它就是一部描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有时候死并不可怕,也许思想没死身体已死更可怕.两个弟弟认为大哥觉新这种人是没有一点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使他挣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只不过是增加他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腐烂一样.觉新是这个家里的长子,在这个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尽管他想去德国留学,尽管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那又如何?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可悲地使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当他牺牲掉许多美丽的幻想的时候,当他按祖父意愿去公司当职员的时候,当他第一次领到三十元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而却因为这是他卖掉自己前程所得到的代价!
梅表姐,那个能够了解、安慰觉新的钱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缘,仅仅因为两家母亲麻雀桌上一点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后受尽委屈,丈夫早逝,回娘家终日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终.整本书,梅彻头彻尾就是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这种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临着大哥与梅表姐相同命运的觉民和琴,他们都是中国的新青年.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误于苟安的思想,一步轻微的退让,就被逼着步步退让,等退到悬崖的边缘,回头一看,后路就变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这时候即使顿悟了自己的错误,也只得纵身跳进无底的深渊.于是他们反抗,为他们将来的自由与这个封建家庭拉开战幕.他们向这个大家庭发出了怒吼,要让它知道他们是“人”,他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这两个人被爱情和信赖支持着,在那里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家庭所发出的各种威胁与手段,一切的阻碍都不能分离他们.在这两代人中间妥协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定这种信念,如果现在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琴决不做第二个梅表姐.
反抗最终以祖父同意取消与冯家的订亲为结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各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抵抗的.胜利是确定的,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把胜利夺走.梅和觉新的时代快要完全消灭了,而让位给另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琴和觉民的时代.
相对于都是牺牲品的梅和觉新与同是胜利者的琴和觉民,那么有着新思想的觉慧和处于旧社会的鸣凤又如何呢?
鸣凤那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常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骂的时候.最后她要被送到冯太老爷家做小妾时,也只能向觉慧求救.当得不到援助时,她不得不在后花园的湖里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样.
梅表姐郁郁而终,大嫂因“血光之灾”之说而难产而死,心爱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杀,家中长辈勾心斗角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满脑革命思想的觉慧觉得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着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求一下名著的读书笔记,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情节等
我需要名著阅读笔记: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主题艺术特色、启发和感悟等 需要5篇,每篇1000
求一片名著的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摘抄名著中人物的精细刻画 或者体会人物性格 还有著名的千古流传的片段等 能写多少写多少
整理一下相关知识:作家,作品的主题,七个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及与各人物相关的几个情节,人物性格特征.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主要情节:人物性格特征:找出令人感动的细节加以分析;
“醉打( )”、“大闹飞云浦”、“血溅( )”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 )的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性格情节
《水浒传》:关于其中的故事简介,人物情节,绰号,性格等1000字的读书笔记.人物以:鲁智深,宋江,武松
求国外名著描写人物性格的原文段落
求《孔雀东南飞》赏析人物性格分析、情节详析等都可以!o(∩_∩)o...
求一篇英文名著5篇读书笔记或者故事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