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00:18:4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与地方 2.君权与相权
  编辑本段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编辑本段
  基本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行政制度;
  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编辑本段
  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编辑本段
  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编辑本段
  根本目的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编辑本段
  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
  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编辑本段
  作用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编辑本段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宋代的邓牧曾著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最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注:图为明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编辑本段
  消亡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 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 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