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00:07:00
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是怎样的.
读一本书,好像随着书本经历一个旅程,看一些新鲜的风景,认识一些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人物.这大概就是看书的一个好处,它能让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显得有所不同.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青天白日去读一本小说了.以我来说,这实在太过奢侈.这个火热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在劳作着,为生活而劳作,而我,一个中年人,却捧着一本小说,心底其实还是有几分不安.毕竟,要做的事不少.耳朵隐约作响,是内心不安稳的召唤.
但今天,还是下决心把一本叫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小说看完了.
1、关于故事:
凶杀、海盗、洞穴、黑暗、蝙蝠、冷泉、饥饿、雷电、狂风,爱情、财富,如此等等,往往是一部探险小说不可缺少的元素.这本小说,同样无法免俗.
在成人的探险故事中,这些东西并不奇怪,但在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篇幅讲述爱情故事,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
讲一个顽童,汤姆,不安于日常单调的生活,不想读书,常常打架闹事,让他的姨妈玻利操心不已.当然,他富有幻想,甘于冒险.他成天想着当海盗,和小伙伴模拟着海盗的游戏.有一次,和两个伙伴逃离了家庭,来到附近的一个荒岛,做起了海盗.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英雄的自豪,此举满足了其自尊心.
在一个夜晚,汤姆和伙伴目暏了一桩凶杀案,他们怕遭到凶手的报复,相互发誓保守秘密.后来,汤姆遭受良心的谴责,终于勇敢地站出来,在法庭上指认凶手,为蒙冤者洗刷了罪名.
在偶然一次跟踪罪犯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宝藏.于是故事自然地走向了追求财富的道路,最后,犯罪分子困死洞穴,而汤姆和贝克成了富翁,他们受到人们的拥戴,而汤姆也似乎由一个野小子成了一个文明人.这大概是金钱的巨大能量.
有钱就有气质.有钱就可以成为文明人.
2、关于推荐:
作为推荐读物,我觉得推荐者过于美化了主人公.如参考试题答案中有这样定性的说法: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他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
而对于与汤姆相似的哈克,是这样评价的:
他游手好闲、不服管教、粗俗下流、没有人关心、生活习惯差.
这样的答案,我估计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对于个性和生活境况相差并不大的人,评价就完全不同呢?
我猜想,这可能是推荐者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于正面的故事主人公,我们唯恐他们身上有污点,于是全力溢美他,让他高大全.
汤姆其实是个顽童,在推荐者的眼里,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了.
至于“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这类评论,以我个人而言,无论怎样读,也读不出来的.
我以为:汤姆身上,确实有胆大,勇敢、富于冒险精神,并具有正义感这样的优秀品质,但他毕竟是特定环境下一个人物,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孩子,同时也是环境下的人,所以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比如逃学、打架、投机取巧(如用计巧得来的小物品换取10张黄卡,去领取一本《圣经》等)、当海盗等等,显然不是美德,更不是我们当代少年所要学习的.可惜,这一点推荐者没有客观地指出来,或是轻描淡写或是模棱两可地带过.
汤姆身上,有着马克吐温生活时代背景和当时流行思想的投影:在这样时代里,大多数美国人怀着一个强烈的美国之梦,他们崇敬英雄,富有冒险精神,渴望财富,对上层社会怀有强烈的憧憬.这时代精神能够在汤姆身上找到蛛丝马迹:小说中,汤姆遇到了大法官的女儿贝琪,就展开了强烈的攻势,很快地把旧爱艾米劳伦斯抛在脑后.他做梦也想着成为一名海盗,后来离家出走,以英雄般的豪情当起了“海盗”,最后,他和哈克终于得到了财富,成为小镇上的大富翁.
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没有免俗,主人公也并没有推荐者所说的这样完美.
3、关于探险
全书最精彩的探险段落,就是《迷宫中的情侣》这一章节.对于洞穴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心理的揭示,可称经典.在这样一个面对着恐惧和死亡的环境里,汤姆沉着、冷静、智慧、坚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这样的文字,愉悦不亚于置身影院观看一本探险大片,作家文字的表现力于此可见一斑.这确实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一节.摘录部分文字如下:
时间慢慢地过去,饥饿又开始来折磨这两头小“困兽”.汤姆把精心保留的自己的那一小块蛋糕让两分着吃了,可这一点食物只会刺激他们更饿而已.过了一会儿,远处仿佛传来微弱的叫喊声,他们手拉手朝声音走去,那声音仿佛更近了些.两个小可怜激动万分,可又不得不慢慢走,因为脚下到处都是深坑,一不留神就会送掉性命的.他们很快又碰到一个大坑,汤姆趴在地上也摸不到底,他们只得在这儿待着,希望有人能走到这边来.可是那声音竟越来越远,后来根本就听不到了,汤姆扯开喉咙,拼命叫嚷,嗓子都喊哑了也不见有人过来.
……
可到了后来,饥饿与疲乏使汤姆宁愿冒险去与印第安乔碰面,也不愿再留在泉水边白白耗尽生命了.他想此时大概已经到了星期三,甚至星期四、星期五了.贝琪已经进入了麻木状态,她再也抬不起腿迈开一步了.她说她就待在这儿等死好了,大概离死亡也不远了.至于汤姆,则自己牵着风筝线去寻找出路.贝琪求他每过一会儿就回来看看她,和她说说话,尤其是到了最后的时刻,一定要待在她身边,搂住她,握住她的手,直到上帝重新收回她.汤姆吻着贝琪,嗓子里觉得哽住了什么东西.但他还是在贝琪面前显示出信心十足的样子,把风筝线拿在手里,匍匐着去探索新的出路.饥饿和死亡的预感让他悲痛万分.
4、关于爱情
很难想象,像汤姆这样大的孩子竟也会有如此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是作者把孩子之间的感情写活了写细了,倒不如说是作者将成人世界的感情移植到这两个孩子身上了.我读着读着,怎么都感觉到作者写的感情不是孩子之间的感情,而是成人之间的爱情.比如《情人间的相互折磨》这一章节,描写两个孩子因爱和自尊而相互赌气,太有城府,太成人化了,显得不够真实.
之所以要写爱情,恐怕这是受众所需要的.作为读者来讲,心里总有一块极柔软极脆弱的地方,需要一双温柔的手来抚爱.这一章节就是极为煽情的,满足了人们心理的需求.一般而言,对于一个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而言,爱情要么是主菜,至少也是调味料.有了汤姆和贝琪的情感故事,情节曲折了,内容丰富了,估计爱读的人成倍增长了.
马克吐温很大胆.儿童文学一开始就这样写了.在中国,这样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下有不少中国作家,写到了孩子之间朦胧的感情是不少的,但这样写的有没有呢?估计是没有的.我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读到这样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恐怕还读不懂吧?但是六年级的孩子读了呢?
在我童年时,也对一个女孩子怀着很强烈的憧憬,但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思恋而已.现在的学生呢?小学生当然不会有,但初中可能已经迈出了实质交往的这一步了.
这样看来,马克吐温真是儿童文学的始祖了.今天的儿童文学,从大的方面来看,许多作品仍有140多年前的影子.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青天白日去读一本小说了.以我来说,这实在太过奢侈.这个火热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在劳作着,为生活而劳作,而我,一个中年人,却捧着一本小说,心底其实还是有几分不安.毕竟,要做的事不少.耳朵隐约作响,是内心不安稳的召唤.
但今天,还是下决心把一本叫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小说看完了.
1、关于故事:
凶杀、海盗、洞穴、黑暗、蝙蝠、冷泉、饥饿、雷电、狂风,爱情、财富,如此等等,往往是一部探险小说不可缺少的元素.这本小说,同样无法免俗.
在成人的探险故事中,这些东西并不奇怪,但在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篇幅讲述爱情故事,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
讲一个顽童,汤姆,不安于日常单调的生活,不想读书,常常打架闹事,让他的姨妈玻利操心不已.当然,他富有幻想,甘于冒险.他成天想着当海盗,和小伙伴模拟着海盗的游戏.有一次,和两个伙伴逃离了家庭,来到附近的一个荒岛,做起了海盗.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英雄的自豪,此举满足了其自尊心.
在一个夜晚,汤姆和伙伴目暏了一桩凶杀案,他们怕遭到凶手的报复,相互发誓保守秘密.后来,汤姆遭受良心的谴责,终于勇敢地站出来,在法庭上指认凶手,为蒙冤者洗刷了罪名.
在偶然一次跟踪罪犯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宝藏.于是故事自然地走向了追求财富的道路,最后,犯罪分子困死洞穴,而汤姆和贝克成了富翁,他们受到人们的拥戴,而汤姆也似乎由一个野小子成了一个文明人.这大概是金钱的巨大能量.
有钱就有气质.有钱就可以成为文明人.
2、关于推荐:
作为推荐读物,我觉得推荐者过于美化了主人公.如参考试题答案中有这样定性的说法: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他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
而对于与汤姆相似的哈克,是这样评价的:
他游手好闲、不服管教、粗俗下流、没有人关心、生活习惯差.
这样的答案,我估计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对于个性和生活境况相差并不大的人,评价就完全不同呢?
我猜想,这可能是推荐者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于正面的故事主人公,我们唯恐他们身上有污点,于是全力溢美他,让他高大全.
汤姆其实是个顽童,在推荐者的眼里,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了.
至于“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这类评论,以我个人而言,无论怎样读,也读不出来的.
我以为:汤姆身上,确实有胆大,勇敢、富于冒险精神,并具有正义感这样的优秀品质,但他毕竟是特定环境下一个人物,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孩子,同时也是环境下的人,所以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比如逃学、打架、投机取巧(如用计巧得来的小物品换取10张黄卡,去领取一本《圣经》等)、当海盗等等,显然不是美德,更不是我们当代少年所要学习的.可惜,这一点推荐者没有客观地指出来,或是轻描淡写或是模棱两可地带过.
汤姆身上,有着马克吐温生活时代背景和当时流行思想的投影:在这样时代里,大多数美国人怀着一个强烈的美国之梦,他们崇敬英雄,富有冒险精神,渴望财富,对上层社会怀有强烈的憧憬.这时代精神能够在汤姆身上找到蛛丝马迹:小说中,汤姆遇到了大法官的女儿贝琪,就展开了强烈的攻势,很快地把旧爱艾米劳伦斯抛在脑后.他做梦也想着成为一名海盗,后来离家出走,以英雄般的豪情当起了“海盗”,最后,他和哈克终于得到了财富,成为小镇上的大富翁.
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没有免俗,主人公也并没有推荐者所说的这样完美.
3、关于探险
全书最精彩的探险段落,就是《迷宫中的情侣》这一章节.对于洞穴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心理的揭示,可称经典.在这样一个面对着恐惧和死亡的环境里,汤姆沉着、冷静、智慧、坚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这样的文字,愉悦不亚于置身影院观看一本探险大片,作家文字的表现力于此可见一斑.这确实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一节.摘录部分文字如下:
时间慢慢地过去,饥饿又开始来折磨这两头小“困兽”.汤姆把精心保留的自己的那一小块蛋糕让两分着吃了,可这一点食物只会刺激他们更饿而已.过了一会儿,远处仿佛传来微弱的叫喊声,他们手拉手朝声音走去,那声音仿佛更近了些.两个小可怜激动万分,可又不得不慢慢走,因为脚下到处都是深坑,一不留神就会送掉性命的.他们很快又碰到一个大坑,汤姆趴在地上也摸不到底,他们只得在这儿待着,希望有人能走到这边来.可是那声音竟越来越远,后来根本就听不到了,汤姆扯开喉咙,拼命叫嚷,嗓子都喊哑了也不见有人过来.
……
可到了后来,饥饿与疲乏使汤姆宁愿冒险去与印第安乔碰面,也不愿再留在泉水边白白耗尽生命了.他想此时大概已经到了星期三,甚至星期四、星期五了.贝琪已经进入了麻木状态,她再也抬不起腿迈开一步了.她说她就待在这儿等死好了,大概离死亡也不远了.至于汤姆,则自己牵着风筝线去寻找出路.贝琪求他每过一会儿就回来看看她,和她说说话,尤其是到了最后的时刻,一定要待在她身边,搂住她,握住她的手,直到上帝重新收回她.汤姆吻着贝琪,嗓子里觉得哽住了什么东西.但他还是在贝琪面前显示出信心十足的样子,把风筝线拿在手里,匍匐着去探索新的出路.饥饿和死亡的预感让他悲痛万分.
4、关于爱情
很难想象,像汤姆这样大的孩子竟也会有如此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是作者把孩子之间的感情写活了写细了,倒不如说是作者将成人世界的感情移植到这两个孩子身上了.我读着读着,怎么都感觉到作者写的感情不是孩子之间的感情,而是成人之间的爱情.比如《情人间的相互折磨》这一章节,描写两个孩子因爱和自尊而相互赌气,太有城府,太成人化了,显得不够真实.
之所以要写爱情,恐怕这是受众所需要的.作为读者来讲,心里总有一块极柔软极脆弱的地方,需要一双温柔的手来抚爱.这一章节就是极为煽情的,满足了人们心理的需求.一般而言,对于一个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而言,爱情要么是主菜,至少也是调味料.有了汤姆和贝琪的情感故事,情节曲折了,内容丰富了,估计爱读的人成倍增长了.
马克吐温很大胆.儿童文学一开始就这样写了.在中国,这样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下有不少中国作家,写到了孩子之间朦胧的感情是不少的,但这样写的有没有呢?估计是没有的.我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读到这样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恐怕还读不懂吧?但是六年级的孩子读了呢?
在我童年时,也对一个女孩子怀着很强烈的憧憬,但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思恋而已.现在的学生呢?小学生当然不会有,但初中可能已经迈出了实质交往的这一步了.
这样看来,马克吐温真是儿童文学的始祖了.今天的儿童文学,从大的方面来看,许多作品仍有140多年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