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急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3:03:38
本人急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总结!
内容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相关字词和重点要掌握的要点!
内容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相关字词和重点要掌握的要点!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下面就教学本单元提一些建议与设想.
一、关于阅读教学
(一)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为了避免概念化倾向,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完全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例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二)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虽然曾选编过一些说明类文章,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马》等,但并没有把它们当作说明文来教学,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对阅读说明文的有关要求作一些介绍.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2.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的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填写“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示意图,借此他们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就会有所认识,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于把握课文内容.
3.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教师不必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能心领神会了.随后可以让学生也分别就这些说明方法举实际应用的例子(有的说明方法在所学的课文里不见使用,则可以从课外的文章里找),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苏州园林》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是针对说明方法设题的.《中国石拱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这其实也是让学生注意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当然,说明文里内容失实的情况有时是因为作者掌握的知识不正确,有时则因为行文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谈行文问题.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事实上,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是把它和《中国石拱桥》形成对照.《中国石拱桥》里在介绍卢沟桥时有一段描写:“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把这段描写和《桥之美》里面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说“屏”》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对如今屏风的使用提出批评.阅读全文,给我们的印象是,本文并非着眼于介绍屏风自身,而在于提出期望:我们今天应更好地使用屏风.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学习本单元,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读者若能发挥想像力,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那么再接受作者介绍的知识时就容易多了.而在总结课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学习《桥之美》《苏州园林》《说“屏”》,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建造者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对它们时肃然起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调,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1)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等.这种通过体会作者的感情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或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各名园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在班上展览,并加以简要而生动的文字说明.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又唤起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
二、关于写作和口语交际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作简单的说明文.和课文学习相结合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见于《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苏州园林》的“研讨与练习”第四题设了两个小题供选择: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第1小题要求在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习完本文后留存到大脑中的信息更具有价值.此题最好采用口头表述的形式,属于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学生表述得清楚、有条理.第2小题是写作训练.除了园林外,也可以介绍城镇、村庄乃至街道、小区等.对于学生来说,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较为合适,而《苏州园林》一文并不是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某一座园林的,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事先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并强调写作说明文的有关要求.《故宫博物院》一文“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是“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此题要求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对于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来说,可以采用的比较合理的说明顺序并不多,介绍故宫,除了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三大殿为中心点,再分别介绍它前后左右的建筑物的说明顺序.设计此题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同时也是对他们求异思维的训练.教师其实也可以将此题再加以改造,如让学生介绍故宫某一座建筑物或某一方面的情况,这样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更有了用武之地,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第三项活动中的第1项、第2项都是写作说明文的训练.其中第2项更接近于写作应用说明文(关于应用说明文,下面再略讲一讲).而第3项的活动成果虽然是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但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调查,其中必然包括对行人或周围人群的随机口头调查,这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提问明确,善于倾听,反应及时,将话题引向深人,这样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的讯息才比较有意义.同时,也要注意态度上要诚恳,有礼貌,不要对被调查者指手画脚甚至横加指责.第四项活动有两项小活动,一个是小型讨论会,一个是小型报告会,前者主要是论辩形式,后者主要偏于陈述,当然,也要准备回答同学可能会提出的质疑.
还与更详细的http://www.szjiayuan.net/t21/news_show.asp?id=302
下面就教学本单元提一些建议与设想.
一、关于阅读教学
(一)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为了避免概念化倾向,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完全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例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二)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虽然曾选编过一些说明类文章,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马》等,但并没有把它们当作说明文来教学,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对阅读说明文的有关要求作一些介绍.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2.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的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填写“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示意图,借此他们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就会有所认识,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于把握课文内容.
3.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教师不必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能心领神会了.随后可以让学生也分别就这些说明方法举实际应用的例子(有的说明方法在所学的课文里不见使用,则可以从课外的文章里找),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苏州园林》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是针对说明方法设题的.《中国石拱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这其实也是让学生注意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当然,说明文里内容失实的情况有时是因为作者掌握的知识不正确,有时则因为行文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谈行文问题.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事实上,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是把它和《中国石拱桥》形成对照.《中国石拱桥》里在介绍卢沟桥时有一段描写:“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把这段描写和《桥之美》里面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说“屏”》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对如今屏风的使用提出批评.阅读全文,给我们的印象是,本文并非着眼于介绍屏风自身,而在于提出期望:我们今天应更好地使用屏风.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学习本单元,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读者若能发挥想像力,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那么再接受作者介绍的知识时就容易多了.而在总结课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学习《桥之美》《苏州园林》《说“屏”》,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建造者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对它们时肃然起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调,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1)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等.这种通过体会作者的感情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或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各名园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在班上展览,并加以简要而生动的文字说明.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又唤起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
二、关于写作和口语交际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作简单的说明文.和课文学习相结合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见于《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苏州园林》的“研讨与练习”第四题设了两个小题供选择: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第1小题要求在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习完本文后留存到大脑中的信息更具有价值.此题最好采用口头表述的形式,属于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学生表述得清楚、有条理.第2小题是写作训练.除了园林外,也可以介绍城镇、村庄乃至街道、小区等.对于学生来说,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较为合适,而《苏州园林》一文并不是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某一座园林的,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事先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并强调写作说明文的有关要求.《故宫博物院》一文“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是“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此题要求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对于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来说,可以采用的比较合理的说明顺序并不多,介绍故宫,除了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三大殿为中心点,再分别介绍它前后左右的建筑物的说明顺序.设计此题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同时也是对他们求异思维的训练.教师其实也可以将此题再加以改造,如让学生介绍故宫某一座建筑物或某一方面的情况,这样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更有了用武之地,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第三项活动中的第1项、第2项都是写作说明文的训练.其中第2项更接近于写作应用说明文(关于应用说明文,下面再略讲一讲).而第3项的活动成果虽然是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但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调查,其中必然包括对行人或周围人群的随机口头调查,这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提问明确,善于倾听,反应及时,将话题引向深人,这样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的讯息才比较有意义.同时,也要注意态度上要诚恳,有礼貌,不要对被调查者指手画脚甚至横加指责.第四项活动有两项小活动,一个是小型讨论会,一个是小型报告会,前者主要是论辩形式,后者主要偏于陈述,当然,也要准备回答同学可能会提出的质疑.
还与更详细的http://www.szjiayuan.net/t21/news_show.asp?id=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