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8:16:00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六月在我国台湾地区由冬季东北季风过渡到夏季西南季风的季节,就是俗称的梅雨季.此时,北来的冷气团与南来的暖气团常势均力敌,僵持不下,使得气流汇合的梅雨锋面,常呈现近似滞留的状态.锋面南侧,南来的暖湿空气在锋面区上升凝结成云,沿锋面呈现带状分布.当锋面来临时,常带来持续性的降雨.有时对流旺盛而发生豪雨,甚至导致洪水发生.
梅雨季的降水是很重要的水资源,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冬春为乾季,梅雨可以纾解旱象.如果梅雨不显著或甚至消失,将可能出现乾旱问题.
梅雨名称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即有记载,古时候称为「黄梅雨」.其中,有很多记述和梅雨发生的时间有关:例如晋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唐有「梅实迎时雨」,宋有「梅子黄时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等等.由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梅雨是因为发生在梅子成熟时期而得名.另外,又因梅雨时期阴雨连绵,空气潮湿,物品容易发霉,所以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霑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说法,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
梅雨在我国江淮地区甚至日本东南部,在每年6~7月常发生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梅雨期间集中了江淮地区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因而也被称为江淮地区的雨季.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至北纬34°之间的江淮流域.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特别丰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降水多是连续性的.由于雨带的来回摆动,且多锋面气旋东移,梅雨期间常有雷阵雨,有时甚至有区域性的大雨、暴雨出现.
正常年份,每年6月中旬,从春季江南连阴雨转入江淮梅雨期,东亚环流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入梅前,高压脊位于亚洲西部或欧洲东部,而低压槽处于欧亚大陆两侧沿海地区,东亚上空有南北两支西风急流.入梅开始时,西风带槽脊出现一时“凌乱”状态,但不久即出现了较稳定梅雨期的长波型式,在东经130°~150°范围内出现鄂霍次克海高压,其两侧分别在东经100°和180°地区为两个稳定低槽,在乌拉尔山地区仍为阻塞高压控制.南支西风急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南亚上空出现东风,西南季风爆发.与此同时,不时有中高纬度的冷空气经河西或华北进入黄淮地区,冷空气与已北上的西南气流交汇,形成江淮地区至日本一带比较持久的锋带和阴雨天气.当梅雨锋形成后,从西向东移来的小波动使锋带上出现一些较小的气旋,气旋经过的地方雨量比较大.7月中旬以后,西风带再一次向北推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跳过北纬27°,地面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地区,梅雨结束,江淮地区进入盛夏季节.
江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江南农民流传有“黄梅无雨半年荒”之说.在各年之间,梅雨的长短、出现早晚、降水量的多少、雨带位置都不相同,这决定于亚洲大气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位置以及季风的强弱,也就是决定于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比较强,并且北移迅速,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易造成干旱;反之,如梅雨期冷势力特强,使雨带仍停留在华南,则会造成晚梅或梅雨中断.因此,江淮地区发展生产,必须根据梅雨天气变化规律,既要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洪排涝;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
梅雨季的降水是很重要的水资源,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冬春为乾季,梅雨可以纾解旱象.如果梅雨不显著或甚至消失,将可能出现乾旱问题.
梅雨名称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即有记载,古时候称为「黄梅雨」.其中,有很多记述和梅雨发生的时间有关:例如晋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唐有「梅实迎时雨」,宋有「梅子黄时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等等.由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梅雨是因为发生在梅子成熟时期而得名.另外,又因梅雨时期阴雨连绵,空气潮湿,物品容易发霉,所以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霑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说法,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
梅雨在我国江淮地区甚至日本东南部,在每年6~7月常发生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梅雨期间集中了江淮地区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因而也被称为江淮地区的雨季.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至北纬34°之间的江淮流域.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特别丰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降水多是连续性的.由于雨带的来回摆动,且多锋面气旋东移,梅雨期间常有雷阵雨,有时甚至有区域性的大雨、暴雨出现.
正常年份,每年6月中旬,从春季江南连阴雨转入江淮梅雨期,东亚环流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入梅前,高压脊位于亚洲西部或欧洲东部,而低压槽处于欧亚大陆两侧沿海地区,东亚上空有南北两支西风急流.入梅开始时,西风带槽脊出现一时“凌乱”状态,但不久即出现了较稳定梅雨期的长波型式,在东经130°~150°范围内出现鄂霍次克海高压,其两侧分别在东经100°和180°地区为两个稳定低槽,在乌拉尔山地区仍为阻塞高压控制.南支西风急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南亚上空出现东风,西南季风爆发.与此同时,不时有中高纬度的冷空气经河西或华北进入黄淮地区,冷空气与已北上的西南气流交汇,形成江淮地区至日本一带比较持久的锋带和阴雨天气.当梅雨锋形成后,从西向东移来的小波动使锋带上出现一些较小的气旋,气旋经过的地方雨量比较大.7月中旬以后,西风带再一次向北推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跳过北纬27°,地面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地区,梅雨结束,江淮地区进入盛夏季节.
江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江南农民流传有“黄梅无雨半年荒”之说.在各年之间,梅雨的长短、出现早晚、降水量的多少、雨带位置都不相同,这决定于亚洲大气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位置以及季风的强弱,也就是决定于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比较强,并且北移迅速,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易造成干旱;反之,如梅雨期冷势力特强,使雨带仍停留在华南,则会造成晚梅或梅雨中断.因此,江淮地区发展生产,必须根据梅雨天气变化规律,既要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洪排涝;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