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3:59:21
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
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圣诞节的来历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生日的日子,是西方国家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
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圣经》记载,玛丽娅和木匠约瑟夫订了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尽管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是在2000年前,但是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节的来历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
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的活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
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圣诞节的来历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生日的日子,是西方国家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
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圣经》记载,玛丽娅和木匠约瑟夫订了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尽管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是在2000年前,但是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节的来历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
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的活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