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的三行对译(包括正文、重点词解释以及全文翻译)从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7:43:44
《谏伐匈奴书》的三行对译(包括正文、重点词解释以及全文翻译)从速!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搜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未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①不恶:不讨厌.切谏:深切的谏言.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博观:广泛地观察.
②重诛:严厉的惩罚.
③遗策:失策.万世:万代.
④效:献.
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
⑧搜: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
⑨振旅:训练军队.
⑩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
(13)末节:最末等的节操.
(14)重行:慎重对待.
(15)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
(16)任:凭借.
(17)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
(19)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
(20)踵粮:携带粮食行军.
(21)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
(22)役:役使.
(23)靡敝:疲弊.
(24)河:黄河.
(25)泽卤:盐碱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 有:通“又”.
(28)是:此.岂:难道.
(29)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
(30)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
(31)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
(32)疾耕:拼力耕种.
(33)纺绩:纺织、绩麻.帷幕:军帐.
(34)畔:通“叛”.
(35)却:退却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①,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②.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④.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⑤,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⑥,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兽畜之⑩,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2).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书》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①略:攻取.
②代古:代郡的山谷.
③从:追.搏影:捕捉影子.
④平城之围:公元前二○○年,汉高帝刘邦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脱离险境.见卷八《高祖本纪》、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等. ⑤刘敬:即娄敬,他建议与匈奴和亲.和亲:这是汉朝出现的一种与边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汉朝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借以加强汉匈之间的亲善关系,换取边境的安宁.刘敬事见卷九十九本传.
⑥兵法曰:“此指《孙子兵法·用间》篇.
⑦系虏:俘虏.系,拴束.
⑧完事:完美的事.
(9)固:本来.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
⑩畜:养.
(11)统:经验.
(12)兵久:战争持续很久.变:动乱.虑易:思想发生了变化.
(13)外市:与外国人勾结.
(1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其人其事见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见卷七《项羽本纪》等.私:私欲.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验.
(17)《周书》:指《逸周书》,记周代史实的史书.以下引文非此书原文,当是变化《周书·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而来.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不祥的器物,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最终没有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有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侵夺驱驰,以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搜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未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①不恶:不讨厌.切谏:深切的谏言.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博观:广泛地观察.
②重诛:严厉的惩罚.
③遗策:失策.万世:万代.
④效:献.
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
⑧搜: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
⑨振旅:训练军队.
⑩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
(13)末节:最末等的节操.
(14)重行:慎重对待.
(15)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
(16)任:凭借.
(17)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
(19)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
(20)踵粮:携带粮食行军.
(21)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
(22)役:役使.
(23)靡敝:疲弊.
(24)河:黄河.
(25)泽卤:盐碱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 有:通“又”.
(28)是:此.岂:难道.
(29)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
(30)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
(31)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
(32)疾耕:拼力耕种.
(33)纺绩:纺织、绩麻.帷幕:军帐.
(34)畔:通“叛”.
(35)却:退却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①,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②.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④.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⑤,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⑥,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兽畜之⑩,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2).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书》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①略:攻取.
②代古:代郡的山谷.
③从:追.搏影:捕捉影子.
④平城之围:公元前二○○年,汉高帝刘邦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脱离险境.见卷八《高祖本纪》、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等. ⑤刘敬:即娄敬,他建议与匈奴和亲.和亲:这是汉朝出现的一种与边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汉朝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借以加强汉匈之间的亲善关系,换取边境的安宁.刘敬事见卷九十九本传.
⑥兵法曰:“此指《孙子兵法·用间》篇.
⑦系虏:俘虏.系,拴束.
⑧完事:完美的事.
(9)固:本来.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
⑩畜:养.
(11)统:经验.
(12)兵久:战争持续很久.变:动乱.虑易:思想发生了变化.
(13)外市:与外国人勾结.
(1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其人其事见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见卷七《项羽本纪》等.私:私欲.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验.
(17)《周书》:指《逸周书》,记周代史实的史书.以下引文非此书原文,当是变化《周书·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而来.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不祥的器物,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最终没有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有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侵夺驱驰,以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