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新课程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5.6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3:35:43
新课程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5.6章)
简明扼要的复习提纲
新课程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5.6章)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1、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长的原因
直接原因:自然增长率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
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地球空间能容纳多少人口
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因素.
①三峡移民不属于“环境难民”.
②政治因素不等同于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属于政治因素,战争也纳入政治因素,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口数量、文化素质
推动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1.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CBD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仅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①便捷的交通联系
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①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在邻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较好的山前平原和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城市形成;在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口,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如宜宾、重庆、武汉、上海.
②经济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便利的交通,工业和商品农业基地,都利于城市的兴起.如:株洲、石家庄、杭州都位于铁路的枢纽位置上.因交通的变迁.城市也会出现兴衰,如:淮安、扬州就因京沪(津浦)铁路的建设,出现了衰落.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城市用地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分类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功能区即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2.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
4.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5.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弱(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中心地理论————→正六边形服务网络
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数量少.
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从区域总体看,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5、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6、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
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
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秩序混乱等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①、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②、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亚洲
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2.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3.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4.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③、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1.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1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2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④、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
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 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 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 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二、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三、商业
环节:收购存储、调运、销售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市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沿交通轴发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株洲
(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
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
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
城市郊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