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表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10:07:07
如何处理好表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关系?
按照我比较赞同的解释,哲学就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关爱,就是思维的智慧和乐趣.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如何才是真正作为人而生存,如何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和人生的幸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合理,什么是正义,如何才能使人类过上和谐而道德的生活,等等,都是哲学最为关心的课题.可以说,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自身及其所生活的社会,就是自然、宇宙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就是所有客观的存在.有的西方学者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这很有意思,她给人以无限的想像,使人感到了哲学的可亲可爱.
有的文章说,哲学不是宗教,却能够给你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能够赋予人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亦能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也能劝导人向善.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他照亮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出现意义的“灵光”.我很欣赏这一段对哲学内涵富有诗意的诠释.
概而言之,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教人思维”的途经和方法,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深思明辨的理性,还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丰富深刻的阅历,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里的含义很不相同一样.
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这话说得很深刻,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注定不会有远大前途的.
那么,什么是艺术呢?艺术是人类运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她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并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她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和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地说,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和情感是难以用一般庸常的口头言词来表述的,所以,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人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语言可以是一种文字,可以是一种音乐,可以是一种画面,可以是一种肢体动作,可以是一种经过人们加工赋予了丰富内涵的物体,还可能有很多种形式.凡是将人的情感和想像表述到了极致的富有诗意的创造,都具有艺术的禀赋.
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各种“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就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精制文化形式.由于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在人们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的发生通常总是要完全借助于人类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产生.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及现代的电影电视语言等等.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形态.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艺术得以形成的基础;如果人们之间语言不通,或者说使用的不是同一种、同一层次的语言,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沟通和交流.
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艺术则借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艺术更多的是“创造”,艺术是不同于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是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想像的反映.艺术用语言创造出虚幻的事件,让他人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觉虚幻事件的发生情景.在感受这种情景的过程中,人们相应的主观缺憾就会得到适当的慰籍,人们的情感器官就会产生出活跃、激烈的行为反应.
由于人们主观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完全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的,所以,艺术所创造出的虚拟事件,必须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为根据;艺术构造出的虚拟现实,能够对人的观念形态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艺术是上帝的牧羊长鞭,能够把人们的灵魂引入天堂,也能够把人们的灵魂赶进地狱.当然,艺术作为审美的物体,意味着因其内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鉴赏,正是这一特性使得艺术超乎世俗生活之上,是一种珍贵的存在.
哲学是人们理性的思考,她思辩着人们心灵感兴趣的一切问题,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无人之域;艺术是人们对世界的直观感觉,艺术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经了沧桑巨变,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书写着人的情感.显然,哲学与艺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但是,艺术的辉煌灿烂植根于人们思维发展进化的基础之上,她随着人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及深度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人们的一种创作行为,这种创作行为的历史表明,自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创作行为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解.我们要了解作为人类创作行为的艺术,就要了解作为其思维基础的哲学.如果一种艺术形式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内被承认,只能努力适应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而决定审美趣味的往往是整个社会的哲学意识.哲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进步导致了哲学的变化,而哲学的变化又影响着艺术.
具体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生命的活动.生命活动的过程,包括思想的过程,以及作为其必然延伸的行动的过程.在哲学中,人们的思想是通过文字语言来进行的,而文字语言(概念、语义)的结构又把它客观化和固定化了.艺术同哲学的区别,比之于它同科学的区别显然要小得多.这个区别不在于哲学是抽象思维而艺术是形象思维,而在于哲学借助于文字语言为中介,艺术则不完全是这样.哲学的陈述不外乎一系列文字语言符号的变换过程,所用语言不明确就意味着推理的模糊和松散.通过文字语言的中介,哲学力求使情感概念化、明确化,于是情感在哲学中变成了思想,感性动力在哲学中凝固为理性结构,但艺术则不一定要依赖文字语言这个中介.
由于哲学是艺术的根本思维基础,艺术较之哲学具有更广阔的表现手段和方式,所以,哲学意识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趣味,而艺术形式反过来又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从中国艺术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以诗书礼乐作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孔孟哲学深深影响了艺术.孔孟哲学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理性早熟的农业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其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温柔敦厚、和谐圆满为审美理想的古典主义艺术文化模式.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感叹和认识,最初是通过原始的歌舞、祭祀等艺术活动来表达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内涵着一种悠悠的“形而上”哲学情怀.在中国古代,哲学蒸腾着诗性,艺术浸洇着理性.我们阅读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深为其文字的艺术美所惊叹;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云岗石窟的千尊佛像,又被其内蕴着的哲学境界所震慑.中国古代文化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古典和谐美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理想,要求把构成艺术的多种元素,比如,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等,处理和组织成为一个平衡、和谐、稳定、有序的统一体.这种艺术追求,也成了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坚实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理喻及思辩又同样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正因为艺术形式的宽泛、哲学精神的主导,才使得艺术和哲学互相交融,从彼此的根植到彼此的细节,都是互相滋润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艺术内涵的先导,而艺术又同样蕴含着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机、动态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的全部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了.希腊文明在古代哲学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诸多哲学大家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影响非常巨大.他们的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他的乌托邦思想、理念论、灵魂不朽论证以及宇宙起源论,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完美主义.希腊这一时期的艺术也是趋于完美主义的.从一开始简略、简单、不很精确的雕刻,到后来建筑艺术的日趋精湛,以致出现了以巴特农神庙为标志的古典建筑的顶峰.她力求表现的,就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现实感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哲学支持着欧洲思想.天主教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哲学,是一种思想的综合体系.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引导和影响之下,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带着鲜明的政治或宗教色彩.从公元三世纪起,就有了全力歌颂上帝和皇帝的拜占庭艺术.因为她处于教会与皇权的统一和对立之中,所以她的风格趋于严肃而极具象征意义.后来出现的罗曼艺术,即是在基督教获得新的平衡之后发展起来的.她是一种均一的帝王艺术,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其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欧洲社会发展到了近代,教会的威信衰落了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国家越来越代替教会成为支配文化的统治势力.同时,个人主义哲学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促使了文艺复兴的实现.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人们在艺术上便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有些甚至已经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巅峰.而艺术上的自由发展,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又使人文主义哲学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以上论述表明,哲学与艺术并不是历史长河中两条孤立的支流.她们互相交融,互相辉映,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漫长历程.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哲学与艺术都在不停的探索与更新.面对着纷繁的世界,她们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对世界的理解,又有着必然的共同的主线.就广义的角度而言,她们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她们是两片不同的空间,两条不同的河流,但又交汇交融,彼此牵着手不停息的向前奔腾,顽强不懈地追求着各自的梦想.
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任何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联系.哲学是民族、时代、社会的自我意识,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她不仅是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社会思潮等等的产物,而且也能动地参与着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社会理想的构建,是所在民族、时代、社会的代表.如果要将哲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作一个归纳,我很欣赏以下富有诗意的阐述:
哲学成于思,成于煎熬的思;艺术源于美,源于共鸣的美.
哲学以主观意识感悟客观世界,艺术用外在表现体现主观感受.
哲学的魔力使太多人敬而远之,深得其中三味者却又痴迷地徜徉其中,或以之反观社会与人生,或因之疏远尘世与现实;艺术的魅力则在于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内心和鸣,引发出一种自然的审美情趣.
哲学是对一切时间和空间运行轨迹的全面探寻,艺术是对局部动态的静态凝聚,她们都力图从无限之中截取有限闪光点并祈求永恒.
哲学通过艺术的手段展示,就有动人心魄的吸引力;艺术包含强烈的哲学反思,自会增添绚丽悠长的光彩.
哲学从非生命的运动轨迹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从生命的多舛中体味非生命的幻变,从而深入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真实存在;艺术则努力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并往往用非生命的深刻印迹使之长存.
哲学是思索的学问,侧重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艺术是创造美的技术活动,侧重于主观感受的客观表达.
哲学既是宫殿里高傲的王子,又是旅途上跋涉的苦行僧;艺术既是忧郁的公主,又是欣愉欢快的村姑.
哲学的苦恼,有时是当人置于自然之中作为一种普通存在时,便会对诸多行径深感不齿和内疚,从而悲哀于自己的肉体;艺术的苦恼,有时在于把人割裂于自然之外,就会奏出太多不和谐的音符,便伤痛于自身的魂灵.
哲学研讨人与自然的主宰和规则,艺术探究人与自然的分离与融和.
哲学是铮铮铁骨的坚挺,艺术是肉身凹凸有致的曼妙.
哲学摒弃感性突变的顿悟,却偏偏是灵感火花的迸发才能实现飞跃和提升;艺术鄙视匠人使用的工具,而恰又是纯熟掌握运用各类工具的最佳成果.
哲学的生涩不是因为理性和坚韧,艺术的激情不在于放纵和发泄,她们只有对美的追求,对思考的沉迷,对孤独的忍耐.
当哲学只剩下“经典”时,就全无思考的享受,自省的顿悟,自觉的飞升;当艺术屈辱为达官显贵的附庸时,便顿然失去了随和的色彩、亲和的可爱.
哲学的基础是真实感性思维的跳跃和连缀,艺术的根系是绝对理性思维的发挥和运用.
哲学是炼狱的精血,艺术是天国的神话,而经济和政治是人间世俗的存在.哲学擎托起经济和政治,艺术牵引着经济和政治,一是沉静的自省,一是美丽的向往.经济和政治这个被支撑的实在体,纳了哲学的警示,受了艺术的洗礼,神情焕发地向前运行.相反,如果政治或者经济轻视、鄙睨甚至戕害、抛弃了哲学与艺术,难免要导致盲然、迷失、紊乱甚至灾难.
整整40年前我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是政治奴役哲学和艺术的一个极端例证.它不仅以政治的粗暴、蛮横和淫威扭曲、亵渎、糟践了哲学,窒息、摧残、践踏了艺术,而且使得政治堕落成了残忍的闹剧和卑劣的阴谋,上演了一幕五彩烟幕笼罩下专制政治的“张勋复辟”.更值得忧虑的是,这场复辟所极端化的政治对于哲学与艺术的颐指气使、蛮横霸道现象,直至今日也没有完全被铲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存在.
此外,政治、经济同哲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样的.鉴于历史的沉痛教训,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决不能让经济傲视、鄙夷甚至蹂躏哲学与艺术,让孔方兄君临于哲学与艺术之上.如果哲学与艺术成了赵公元帅可以随意差遣的婢女,可以随意泻欲的妓女,后果同样是很可怕的.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有的文章说,哲学不是宗教,却能够给你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能够赋予人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亦能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也能劝导人向善.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他照亮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出现意义的“灵光”.我很欣赏这一段对哲学内涵富有诗意的诠释.
概而言之,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教人思维”的途经和方法,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深思明辨的理性,还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丰富深刻的阅历,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里的含义很不相同一样.
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这话说得很深刻,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没有哲学的民族是注定不会有远大前途的.
那么,什么是艺术呢?艺术是人类运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她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并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她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和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地说,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和情感是难以用一般庸常的口头言词来表述的,所以,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人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语言可以是一种文字,可以是一种音乐,可以是一种画面,可以是一种肢体动作,可以是一种经过人们加工赋予了丰富内涵的物体,还可能有很多种形式.凡是将人的情感和想像表述到了极致的富有诗意的创造,都具有艺术的禀赋.
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各种“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就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精制文化形式.由于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在人们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的发生通常总是要完全借助于人类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产生.人类语言有许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音乐语言及现代的电影电视语言等等.艺术的发生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形态.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艺术得以形成的基础;如果人们之间语言不通,或者说使用的不是同一种、同一层次的语言,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沟通和交流.
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艺术则借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艺术更多的是“创造”,艺术是不同于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是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想像的反映.艺术用语言创造出虚幻的事件,让他人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觉虚幻事件的发生情景.在感受这种情景的过程中,人们相应的主观缺憾就会得到适当的慰籍,人们的情感器官就会产生出活跃、激烈的行为反应.
由于人们主观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完全是以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的,所以,艺术所创造出的虚拟事件,必须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为根据;艺术构造出的虚拟现实,能够对人的观念形态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艺术是上帝的牧羊长鞭,能够把人们的灵魂引入天堂,也能够把人们的灵魂赶进地狱.当然,艺术作为审美的物体,意味着因其内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鉴赏,正是这一特性使得艺术超乎世俗生活之上,是一种珍贵的存在.
哲学是人们理性的思考,她思辩着人们心灵感兴趣的一切问题,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无人之域;艺术是人们对世界的直观感觉,艺术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经了沧桑巨变,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书写着人的情感.显然,哲学与艺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但是,艺术的辉煌灿烂植根于人们思维发展进化的基础之上,她随着人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及深度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是人们的一种创作行为,这种创作行为的历史表明,自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创作行为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解.我们要了解作为人类创作行为的艺术,就要了解作为其思维基础的哲学.如果一种艺术形式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内被承认,只能努力适应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而决定审美趣味的往往是整个社会的哲学意识.哲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进步导致了哲学的变化,而哲学的变化又影响着艺术.
具体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生命的活动.生命活动的过程,包括思想的过程,以及作为其必然延伸的行动的过程.在哲学中,人们的思想是通过文字语言来进行的,而文字语言(概念、语义)的结构又把它客观化和固定化了.艺术同哲学的区别,比之于它同科学的区别显然要小得多.这个区别不在于哲学是抽象思维而艺术是形象思维,而在于哲学借助于文字语言为中介,艺术则不完全是这样.哲学的陈述不外乎一系列文字语言符号的变换过程,所用语言不明确就意味着推理的模糊和松散.通过文字语言的中介,哲学力求使情感概念化、明确化,于是情感在哲学中变成了思想,感性动力在哲学中凝固为理性结构,但艺术则不一定要依赖文字语言这个中介.
由于哲学是艺术的根本思维基础,艺术较之哲学具有更广阔的表现手段和方式,所以,哲学意识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趣味,而艺术形式反过来又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从中国艺术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以诗书礼乐作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孔孟哲学深深影响了艺术.孔孟哲学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理性早熟的农业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其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温柔敦厚、和谐圆满为审美理想的古典主义艺术文化模式.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感叹和认识,最初是通过原始的歌舞、祭祀等艺术活动来表达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内涵着一种悠悠的“形而上”哲学情怀.在中国古代,哲学蒸腾着诗性,艺术浸洇着理性.我们阅读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深为其文字的艺术美所惊叹;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云岗石窟的千尊佛像,又被其内蕴着的哲学境界所震慑.中国古代文化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古典和谐美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理想,要求把构成艺术的多种元素,比如,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等,处理和组织成为一个平衡、和谐、稳定、有序的统一体.这种艺术追求,也成了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坚实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理喻及思辩又同样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正因为艺术形式的宽泛、哲学精神的主导,才使得艺术和哲学互相交融,从彼此的根植到彼此的细节,都是互相滋润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艺术内涵的先导,而艺术又同样蕴含着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机、动态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的全部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了.希腊文明在古代哲学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诸多哲学大家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影响非常巨大.他们的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他的乌托邦思想、理念论、灵魂不朽论证以及宇宙起源论,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完美主义.希腊这一时期的艺术也是趋于完美主义的.从一开始简略、简单、不很精确的雕刻,到后来建筑艺术的日趋精湛,以致出现了以巴特农神庙为标志的古典建筑的顶峰.她力求表现的,就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现实感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哲学支持着欧洲思想.天主教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哲学,是一种思想的综合体系.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引导和影响之下,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带着鲜明的政治或宗教色彩.从公元三世纪起,就有了全力歌颂上帝和皇帝的拜占庭艺术.因为她处于教会与皇权的统一和对立之中,所以她的风格趋于严肃而极具象征意义.后来出现的罗曼艺术,即是在基督教获得新的平衡之后发展起来的.她是一种均一的帝王艺术,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其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欧洲社会发展到了近代,教会的威信衰落了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国家越来越代替教会成为支配文化的统治势力.同时,个人主义哲学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促使了文艺复兴的实现.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人们在艺术上便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有些甚至已经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巅峰.而艺术上的自由发展,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又使人文主义哲学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以上论述表明,哲学与艺术并不是历史长河中两条孤立的支流.她们互相交融,互相辉映,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漫长历程.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哲学与艺术都在不停的探索与更新.面对着纷繁的世界,她们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对世界的理解,又有着必然的共同的主线.就广义的角度而言,她们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她们是两片不同的空间,两条不同的河流,但又交汇交融,彼此牵着手不停息的向前奔腾,顽强不懈地追求着各自的梦想.
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任何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联系.哲学是民族、时代、社会的自我意识,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她不仅是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社会思潮等等的产物,而且也能动地参与着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社会理想的构建,是所在民族、时代、社会的代表.如果要将哲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作一个归纳,我很欣赏以下富有诗意的阐述:
哲学成于思,成于煎熬的思;艺术源于美,源于共鸣的美.
哲学以主观意识感悟客观世界,艺术用外在表现体现主观感受.
哲学的魔力使太多人敬而远之,深得其中三味者却又痴迷地徜徉其中,或以之反观社会与人生,或因之疏远尘世与现实;艺术的魅力则在于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内心和鸣,引发出一种自然的审美情趣.
哲学是对一切时间和空间运行轨迹的全面探寻,艺术是对局部动态的静态凝聚,她们都力图从无限之中截取有限闪光点并祈求永恒.
哲学通过艺术的手段展示,就有动人心魄的吸引力;艺术包含强烈的哲学反思,自会增添绚丽悠长的光彩.
哲学从非生命的运动轨迹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从生命的多舛中体味非生命的幻变,从而深入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真实存在;艺术则努力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并往往用非生命的深刻印迹使之长存.
哲学是思索的学问,侧重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艺术是创造美的技术活动,侧重于主观感受的客观表达.
哲学既是宫殿里高傲的王子,又是旅途上跋涉的苦行僧;艺术既是忧郁的公主,又是欣愉欢快的村姑.
哲学的苦恼,有时是当人置于自然之中作为一种普通存在时,便会对诸多行径深感不齿和内疚,从而悲哀于自己的肉体;艺术的苦恼,有时在于把人割裂于自然之外,就会奏出太多不和谐的音符,便伤痛于自身的魂灵.
哲学研讨人与自然的主宰和规则,艺术探究人与自然的分离与融和.
哲学是铮铮铁骨的坚挺,艺术是肉身凹凸有致的曼妙.
哲学摒弃感性突变的顿悟,却偏偏是灵感火花的迸发才能实现飞跃和提升;艺术鄙视匠人使用的工具,而恰又是纯熟掌握运用各类工具的最佳成果.
哲学的生涩不是因为理性和坚韧,艺术的激情不在于放纵和发泄,她们只有对美的追求,对思考的沉迷,对孤独的忍耐.
当哲学只剩下“经典”时,就全无思考的享受,自省的顿悟,自觉的飞升;当艺术屈辱为达官显贵的附庸时,便顿然失去了随和的色彩、亲和的可爱.
哲学的基础是真实感性思维的跳跃和连缀,艺术的根系是绝对理性思维的发挥和运用.
哲学是炼狱的精血,艺术是天国的神话,而经济和政治是人间世俗的存在.哲学擎托起经济和政治,艺术牵引着经济和政治,一是沉静的自省,一是美丽的向往.经济和政治这个被支撑的实在体,纳了哲学的警示,受了艺术的洗礼,神情焕发地向前运行.相反,如果政治或者经济轻视、鄙睨甚至戕害、抛弃了哲学与艺术,难免要导致盲然、迷失、紊乱甚至灾难.
整整40年前我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是政治奴役哲学和艺术的一个极端例证.它不仅以政治的粗暴、蛮横和淫威扭曲、亵渎、糟践了哲学,窒息、摧残、践踏了艺术,而且使得政治堕落成了残忍的闹剧和卑劣的阴谋,上演了一幕五彩烟幕笼罩下专制政治的“张勋复辟”.更值得忧虑的是,这场复辟所极端化的政治对于哲学与艺术的颐指气使、蛮横霸道现象,直至今日也没有完全被铲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存在.
此外,政治、经济同哲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样的.鉴于历史的沉痛教训,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决不能让经济傲视、鄙夷甚至蹂躏哲学与艺术,让孔方兄君临于哲学与艺术之上.如果哲学与艺术成了赵公元帅可以随意差遣的婢女,可以随意泻欲的妓女,后果同样是很可怕的.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