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1\16-18世纪的经验论是怎样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发展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3 16:38:45
1\16-18世纪的经验论是怎样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发展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
2\试述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3\培根的科学主义精神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评价亚里士多德的中庸
答的好的会追加给分!谢谢
1\16-18世纪的经验论是怎样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发展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
第一节 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一、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自然科学的始祖,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开创者,近代归纳法的奠基人.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等简单性质组成;形式是简单性质的基础,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出运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有形向上学机械论观点.
(2)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的关键是实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检验.
(二)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经院哲学以主观成见和臆测代替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批判四种假相:(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针对宗教神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是没有揭露经院哲学的社会根源,把假相看成人类本性固有的.
(三)经验归纳法
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三步.为近代科学归纳法奠定基础,但是没有弄清归纳演绎的辩证关系.
二、霍布斯(1588—1679)
(一)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1)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广延是决定物体的根本特性;有两类物体:自然和国家、国家是人类意志和契约的产物.消除培根的有神论偏见,主张神不存在,但保留宗教是必要的.
(2)同时把培根唯物主义片面化,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广延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归结为数学、力学,具有典型的机械论的性质.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不是对外物的反映,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因此认为共相、概念只是名词,是“符号的符号”,推理就是名字、符号的增加或减少的计算活动.认识论具有符号论、唯中论和机械主义的特点.
(三)社会政治理论
人生两种生活状态:1)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2)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国家形成,主张国家主权,实质是论证君主政体至高无上.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提出国家是人造狐体有反对封建的意义;但属于唯心史观,其资产阶级专制理论是反人民的.
三、洛克(1632—1704)
(一)政治学说
反对君权神授论,用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作论证.反对封建神学,但肯定神的存在,认为神是宇宙的始因.
(二)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心灵如白板,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省经验.批判天赋观念论,断言普遍原则,公理都是后天获得.
(2)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探讨了观念和外物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直观反映论.
(3)在关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学说中探讨认识的发展、深化问题.但是洛克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认为实在本质不可知,暴露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4)知识分为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证明的知识、感觉的知识,真理标准在于观念与事物相符合.认为知识不能超过观念的范围,是狭隘的经验论和不可知论.
阅读书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39—361页(培根),382—401页(霍布斯),447—466页(洛克).
思考题:
1、培根的归纳法
2、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3、洛克的经验论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一、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
(一)形而上学与二元论世界观
批判经院哲学,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物体”,建立起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
(二)物理学的唯物主义
物质是唯一实体,广延性是其主要属性,机械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物质是无限的;坚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天地都是同种物质构成;宇宙是一个根据自身规律逐渐发展起来的.创立了动量守恒定律和解析几何,显示辩证法思想.
(三)唯心主义唯理论
(1)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在理性看来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观念,而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道路.
(2)主张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类理性中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性质.
(四)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
(1)伽桑狄(1592—1655),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笛卡尔的唯心论.坚持感觉主义,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自动说.
(2)马勒伯朗士(1638—1715),从笛卡尔出发走上宗教哲学道路,主张信仰和真理的一致,宣传一种偶因论.
二、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
(一)伦理思想
提倡功利主义伦理学,反对神学禁欲主义.认为人受因果必然性制约具有激情或情欲,但是人有理性,能够控制并调节情欲.阐发重要的辩证法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仅仅从个人行为道德方面,把自由局限在理性范围内.
(二)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
(1)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是自因.实体就是自然,实体学说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打击了宗教神学.
(2)属性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被人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企图克服笛卡尔二元论,但仍有心物平行论的性质.
(3)样式是实体的特殊表现即个别事物,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实体是无限的,样式是有限的;实体是静止的,样式是运动的,实体与样式是因果关系、派生关系.
斯宾诺莎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成分,总的倾向是形而上学的.
(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认识论
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把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力求认识和自然相一致,真观念就是它和它的对象相符合,表明唯物主义倾向.
三、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
(一)客观单子论
(1)单子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单纯实体,是客观实在的;单子没有广延,不可分;单子具有能动性,具有欲求、知觉.
(2)单子是封闭的独立的系统,上帝创造了单子及安排了单子的发展历程,这就是“预定和谐说”,实质是先验论思想.
(3)单子论通过唯心主义方式表达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物质自动和物质不断变化、必然和偶然等辩证法思想.
(二)唯心主义唯理论
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经验只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把经验知识当作真理,表明对经验主义的让步,割裂了理性和感性,演绎和归纳、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阅读书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61—382页(笛卡尔),402—447(斯宾诺莎),476—501(莱布尼茨).
思考题:
1、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2、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与样式的学说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三节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一、贝克莱(1684—1753)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一)批判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说物质是一种抽象观念;歪曲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断定物质是不存在的.肯定认识开始于感觉观念,但认为观念只存在于心中,“僵死”的物质不能成为能动的观念的原因.
(二)提出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三个命题:1)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3)对象和感觉原是一个东西.冒充实在论.
(三)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即自然法则是上帝的意志建立的,科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而是自然法则,把科学划入了神学.
二、休谟(1711—1776)不可知论
(一)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本体论上既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反对“自我”、“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不可知主义.
(二)知识分为两类: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极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因果规律的可知性,认为因果观念是主观心理习惯的联想.反对神学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果观.
(三)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当时是一种非宗教的思想形式;认为从理论上不能证明神的存在.用经验论论证了宗教的起源,揭露和批判宗教的社会作用,把宗教的产生看成是历史现象,主张建立真正的宗教即哲学和理性的宗教.
阅读书目: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代绪论和第三章第三节.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502—5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思考题:
1、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休谟哲学的因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