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0 23:02:03
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可以生产并出口该种商品.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享有盛誉的代表作《国
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地域分工论的基础之上的.他从微观的个体
,即个人、家庭,递推到国家、社会来阐述地域分工的合理性,认为:“如果购买所费,比较家内生产所
费为小,就一定不宜于家内生产,那是贤明的家主都知道的格言”.②他强调绝对优势理论有一个基本前
提,包括自然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优势,生产技术优势等等.
由此可见,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石之上.一国在某一或更多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产品成本则较低,继而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与竞争.如果一国没有一种产品在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那该如何呢?
斯密没有解释.可见,绝对优势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情形,即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
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没能阐释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为背景,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要求,对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历史上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然而,这一理论仅说明了国际贸易实
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无法解
释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
(二)李嘉图(1772-1832)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利益理论是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交换哪种产品.大卫•李嘉图在他于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首创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也成为西方
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不仅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而且提出了比斯密更系统、更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是对斯密理论的修补和发展.他指出,一国不仅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可以出口该商品,在本
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可以进口该商品;而且,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
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时,也可以参加国际贸易.
李嘉图通过葡萄酒和布的极为有名的例子,来阐明他的观点.另外,李嘉图的前提是由于种种因素使资本和劳动无法在国际间自由转移,这是和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因而“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
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③.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是解决资本和劳
动无法自由转移的好方法.各个国家只需生产处于最大优势的产品,继而通过自由贸易进行交换,可以提
高多国范围的生产效率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因而更具普遍意义.它回答了斯密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不论该国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情况如何,都能找到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所有条件均处于劣势地位,也能在其中发现其劣势中的优势.但是,正如俄林曾做过的评论:“比较优势理论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运用于一般介绍,在一些重要方面来阐明贸易的特征.……显然,这些理论性的模式都是经过事先简化了的
许多假设推导出来的.因此,它们只能作为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一小部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1)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
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 (3)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细化,国
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杜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 (4)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
(四)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赫克歇尔(1879-1952)—俄林(1899-1979)的资源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是师生关系.赫克歇尔在其1919年所写的《对外贸易对于收益分配的影响》文章中就发表过相关理论,俄林吸取了赫克歇尔的基本观点,并且加以补充和发展,在其
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从各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们认为资源禀赋不同是造成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异的原因.各国在生产要素的拥有方面,情况各殊.若一国的某种要素比较丰富,价格就相对便宜.生产要素的丰富与稀缺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之一.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另一原因是,各国在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也
是不同的.根据产品所需的要素的多少,可以将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
产品等.
据此,俄林得出结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另一地区生产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商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比在其他地区拥有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
生产的商品.简而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④即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
家应该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且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以此来出口;进口那些供
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在西方学界颇受重视,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世界著名的理论模式”.它对国际分工格局和贸易问题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许多假设条件上的限制,并存在难以自圆
其说的矛盾.按照人们一般的看法,美国的资本充裕,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美国应该生
产并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是,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他的投入
—产出法对美国的经济和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出口商品与其进口商品相比,美国
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超过资本密集度,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多,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里昂惕夫之谜”.之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
,有的得出了与里昂惕夫相类似的结果,有的则认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式符合本国情况.另外,资源禀赋
理论没有考虑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显得不够完善.现今世界,科技因素在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且对分工的决定性也增强了.
(五)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竞争战略——波特的钻石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国际重要的贸易国家的上百种产业
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一整套解释一个国家、地区产业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竞争力理论,即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认为一国特定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国内六个要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情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和政府行为,它们一起构成了“钻
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