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论语前五篇大概意思 我需要写读后感 、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20:09:22
论语前五篇大概意思 我需要写读后感 、
论语前五篇大概意思 我需要写读后感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
《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