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的守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6:00:26
王家新的守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伊沙《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恰在1991年初,我与诗人王家新在湖北武当山相遇,他拿出他刚写就不
久的诗《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等给我看.我震惊于他
这些诗作的沉痛,感觉不仅仅是他,也包括在我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生的惊人
的变动.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抑或说,原来的知识、真理、经验,不
再成为一种规定、指导、统驭诗人写作的‘型构’,起码不再是一个准则.”
“王家新对中国诗歌界产生实质性影响,是在他自英伦三岛返国之后.在我看
来,《帕斯捷尔纳克》《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诗的主要诗
学意义,是它们揭破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王家新、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惊心动魄
的命运,而这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够做到的.这是我与某些批评家的主要分
歧.米沃什、叶芝、帕斯捷尔纳克和布罗茨基流亡或准流亡的诗歌命运是王家
新写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同他不少有趣的文化随笔和诗学文章一样,前者与他
的思考形成一种典型的互文性关系.正像本雅明有‘用引文写一部不朽之作’
的伟大遗愿,他虽然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
史.王家新运思深邃,笔意沉痛,作品每每打动人心.他拙于复杂的技巧,但
长于令人警醒的独白,有的诗作,甚至可以说是通过一连串的独白完成的.这
在男性诗人中堪属特例……”
以上两段引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之手,见诸由他编选因极端的不公
正和阴暗目的而臭名昭著的诗歌选本《岁月的遗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2月版)之中.前一段引文赫然印在该书的封底上.有趣的是,在同一
本书中,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也留下了如下两段文字:
“前些日子,读到程光炜为《九十年代文学书系》的诗歌卷撰写的导言.其中
说到,一九九一年在湖北武当山,他和诗人王家新相遇;在读着王家新的新作
《瓦雷金诺叙事曲》和《帕斯捷尔纳克》时,他震惊于这些诗的‘沉痛’,觉
得不仅仅是他,也包括他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发生的‘惊人’的变动’.程
光炜说,当时‘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
“这种感觉,相信许多人都曾有过:有的是悄悄到来的,有的可能带有突然
的、震撼的性质.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九九零年初的春节前后,我正写那本名
为《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的谈‘新时期文学’的小书.在我的印象里,那
年春节似乎有些冷寂.大年三十晚上,我照例铺开稿子,重抄涂改得紊乱的部
分,并翻读《朱自清文集》,校正引述的资料.大约在九点半的光景,一直打
开着的收音机里,预告将要播放一段交响曲,说是有关战争的,由布里顿写于
四十年代初.对布里顿,我当时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他是英国现代作曲家,
在此之前,我只听过他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在这
样的时候播放这样的曲子.但是,当乐声响起之后,我不得不放下笔,觉得被
充满在狭窄空间的声响所包围,所压迫.在我的印象里,这支曲子频繁地使用
大管、长号等管乐器,使表现的阴冷、悲悯、不甘为‘命运’摆布的挣扎,以
及那种类乎末日审判的恐惧,显得更为沉重.我也产生了类乎程光炜的那种感
觉,这一切似乎在提醒我,我们的生活、情绪,将要(其实应该说是‘已
经’)发生改变.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对这种感觉进行清
理.只是到了最近,在西川诗集《大意如此》的‘自序’中读到‘当历史强行
进入我的视野’这行字,才稍稍明白我当时所感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强行进
入’的沉重”.
两个教授这么想,就会有第三个,第十个.据说,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在“重
写文学史”中,王家新是列专章论述的,北岛也没有得到如此的“荣幸”.大
概是因为北岛没有因为他的诗而让“四人帮”提前粉碎,十年动乱提前结束,
王家新却可以因为他的诗而让90年代推后到来.那么,胡适也没有因为他的诗
而让二十世纪推后到来,艾青也没有因为他的诗而使抗日战争提前结束……这
种想法所赖以产生的逻辑不是非常“我操”吗?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王家新是谁?已经认识的人是否认识这一个“王家
新”?彻底不认识的可以在此认识认识(前提是你有兴趣).
触摸王家新
王家新牛B至此:可以让时间推迟发生.但也是靠诗做到的.那么我们通过诗
来认识诗人的王家新则完全是正当的,如前所述,关于王氏的说法多多,我们
暂且可以避开这些,避开这些就是避开衣服,去直接触摸他诗的身体.我想复
原初读王家新时的瞬间感觉,作为读者也作为诗的从业人员,或者说我正在试
图展开的是一次重新开始的初读——这与教授们的读解方式完全不同,教授们
左手拿着王家新的诗论(《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右手拿着王家新的诗
集(《游动悬崖》?),脑子里装满王家新的人物形象与流亡故事,所以他们
必然读出的是一个他们期待中的“王家新”.这本是最低劣幼稚的阅读.我的
方式完全不同,我将触摸它,感知它的血肉,掌握它的质地,了解它的斤两.
囿于篇幅所限,对其诗我只能采取抽样(代表作)摘句的方式,此法对教授式
阅读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妥和不方便之处,但对我的触摸式则完全灵验.比方
说:我通过一句诗——《酒》:“那是座寂寞的小坟.”——就触摸了整个儿
芒克:他的血肉、他的质地、他的斤两.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我想认识的诗人.
那么,王家新又如何呢?
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
——《帕斯捷尔纳克》
王家新名篇中的名句,属于体育明星的“商标动作”.小知识分子的自怜自
艾,汪国真式的浅格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
国真甚至比王家新更知道使用形象(顾城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
用它去寻找光明”是格言的,但首先是形象的,诗的).据说是写作“深度意
象”诗的王家新竟写出了这样的大白话——自称“知识分子写作”的那路诗人
经常陷入的便是这种尴尬——他们的名句也就是他们偶尔写明白的那几句,没
有其它选择,写得再臭也就是这几句了.这样的句子很深刻吗?那是一种深刻
状的浅薄,是知识分子托词性的撒娇.王家新写道:“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如果深刻是这路诗歌命中注定的方向,我想把这两句颠倒了说也许会离深刻更
近一些:“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写作”——
对于中国的这些鸟知识分子来说,这其实才是至深的的悲剧:你脉管中传统的
屎永远比你周遭的现实更严峻.具备这样的思想觉悟并不是很难,所以我说王
家新是一个浅薄的煽情者——他懂得如何向广大的愚昧无知的知识分子煽情,
与其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诗人”
(过去有“人民”的“诗人”之说).
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响泥泞的
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 我在心中
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
——《帕斯捷尔纳克》
数年前初读时我对“轰响泥泞”有好感,我曾有四年的北京生活,对那里的冬
天充满记忆,我以为此句(“轰响泥泞”)是富于质感的.后来,诗人徐江发
现说:此句是抄荀红军译的帕斯捷尔纳克《二月》一诗,那段如下:
二月,墨水足够用来哭泣
大放悲声,书写二月
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经徐江提醒,我将两诗对比来读便释然了.唉!用帕斯捷尔纳克的句子献给帕
斯捷尔纳克,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中国诗人干的,我想用关中老农的话说:
丢人哩!羞先(注:让先人蒙羞)哩!我在电话中对徐江说:“老五,咱们落
伍了,这不叫‘抄’,也不叫‘用典’,这叫‘互文’.”这是中国诗人王家
新隔着时空与帕斯捷尔纳克玩了一把“互文”,王家新的同志唐晓渡不是说了
吗:原创性不重要……就写诗而言,王家新真是笨,就算存心要抄你也得抄对
地方啊!“轰响泥泞”别搁在“公共汽车上”而应该放在车的尾部,王家新应
该站在当年王进喜的位置上(路边)看,才能看到这句诗的效果.
也许,你是幸福的——
命运夺去一切,却把一张
松木桌子留了下来,
这就够了.
作为这个时代的诗人已别无他求.
——《瓦雷金诺叙事曲》
仍然是出自王家新的名篇,仍然是献给帕斯捷尔纳克的诗.读罢我不免暗自心
惊:王家新真是大胆,他竟敢用如此简陋的方式大声说出一首诗的意义,而且
是如此浅薄不堪的意义!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书桌(原谅我!大意如
此),是华北沦陷时青年学生中流行的一句非诗的话,而王家新竟敢这么写
(有一张松木桌子就够了),还奢谈(他是在诱导与暗示)什么“时代的诗
人”.“说出意义”是写诗的大忌.连我这口语写作者都懂,“深度意象”的
王家新真是胆大妄为!所以我说“知识分子写作”从来就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
自足的文本系统,如果说我自己是用“非诗”(对传统审美经验而言)的语言
呈现事物人心,那么“知识分子”则是用“诗”(同样是对传统的审美经验而
言)的语言说出诗的意义.后者是印象(说“幻想”都过了)的诗,前者是本
质的诗——我几乎是第一次愿意从正面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已经不忍心让大
家被这种拙劣的煽情口号所愚弄……
这就是生活,在雾中出现
在我心中再次诞生
船舶驶进港湾,吊桥放下
红、白和比雨雾更蓝的车流
闪闪驶过
——而我向它致敬
并把自己献给更远处的天空
——《醒来》
罗伯特·勃莱写过一次“醒来”,所以王家新也要写一次.这两者之间的必然
联系在于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读后感式的写作:从对书
本(大师)的阅读开始的写作,诗人从读者(而不是创造者)的位置上展开的
写作.“这就是生活……”这种自以为是的句式真是太讨厌了!怎么还有人写
(朦胧诗时代的经典句式)?或许是出于一种习惯,他真正想写的是更加自恋
的这一句:“在我心中再次诞生”.“ 船舶驶进港湾,吊桥放下/红、白和比
雨雾更蓝的车流/闪闪驶过”.如果我告诉你这首诗是写于他“流亡”途中的
比利时根特,你是否能原谅他用词的矫情?但不光是词,那种矫作的情绪又是
无所不在的:“——而我向它致敬/并把自己献给更远处的天空”.“知识分
子”顶顶严肃所完成的(抒情抑或陈述),在我眼里往往完成的是一种荒诞或
自嘲:当我一觉醒来,难道一定要向我所看到的风景致敬,神经兮兮的?我怎
么把自己献给更远处的天空?跳楼?让导弹部队帮忙?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我
总是把“知识分子”误读成了一群讽刺作家,当然我知道他们是不自觉的.
理解来得太迟了
在奔赴天路的途中,埃兹拉·庞德
你站出来,为整个人类
承担了上帝的惩罚
……
埃兹拉·庞德,条条道路仍通向你
还有什么更孤独
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
——《埃兹拉·庞德》
在“盘峰论争”的过程中我发现,“知识分子”非常惧怕“常识”一词,在他
们看来,诗人就是事事处处挑战“常识”的人吗?不论王家新怎样对其“知识
分子写作”及“中年写作”的同志肖开愚说(以一种沉痛的语气):“理解来
得太迟了”,我所掌握的常识告诉我:我个人同样钦佩的“诗歌巨匠”庞德
“你站出来”并非是“为整个人类/承担了上帝的惩罚”,一定要说明的话,
事实应该是:庞德为他诗歌之外的选择而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来自国家(他的
祖国)的惩罚.如果说王家新太反动(对文明而言),我觉得那时高抬了他,
其诗其思都没有那种力量,他最多也就是不开化,代表着这个国家首都地区一
部分人(知识分子?)的文明水平.所以,他可以一面用抗拒强权的帕斯捷尔
纳克的口吻说话,一面又同与魔头媾和的庞德进行灵魂沟通.其实是谁并不重
要,王家新主要是想拿大师说事儿,不让大师们参加进来他就说不好自己的事
儿.也许奚密教授的命名是对的:“诗歌崇拜”,它确实存在于某些不开化地
区的不开化的人士中.至于“还有什么更孤独/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这种黔
驴技穷的句子,我已不想说他了,王家新就是这种水平.
在长久的冬日之后
我又看到长安街上美妙的黄昏
孩子们涌向广场
一瞬间满城飞花
——《诗》
我手边这本王家新诗集《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是从一
位半年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处借来的,他在读书时购得此书并在书中留下了当
年阅读时的眉批.在这首《诗》的这一段旁边,他的批字是:“只有这几句神
来之笔”.他在另一段“多么伟大的神的意志/我惟有顺从/只需要一阵光,雪
就化了/只需要再赶一程,远方的远方就会裸露”旁边的批字是:“开始装腔
作势了”.在此我们还是来看看王家新的“神来之笔”;“孩子们涌向广场/
一瞬间满城飞花”在此我想告诉那位前大学生的是:这并非“神来之笔”,而
是最基本的通感使用,而且有偷海子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嫌.尽管
多多说过“诗歌不是竞技”的话,但从他当年拿诗和芒克“决斗”看,还是可
以一比.我们就拿芒克与多多在通感一项上的表现来对比一下王家新:芒克
《庄稼》:“秋天悄悄地来到我的脸上/我成熟了.”芒克《土地》:“我全
部的情感/都被太阳晒过.”多多《歌声》:“歌声是歌声伐光了白桦林/寂静
就像大雪急下”.多多《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风暴的铁头
发刷着/在一顶帽子底下/有一片空白——死后懂得时间/已经摘下他的脸”.
你们再回头看看王家新,还用得着比吗?有句老话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
跳”.我也曾说过:“才华是一种明晃晃的东西啊”!考虑到中国现代诗的发
展现实,我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芒克、多多引诗的写作时间比王家新这一首早
了近20年.
离开伦敦两年了,雾渐渐消散
桅杆升起:大本钟摇曳着
在一个隔世的港口呈现……
犹如归来的奥德修斯在山上回望
你是否看清楚了风暴中的航程?
……
无可阻止的怀乡病,
在那里你经历一头动物的死亡.
在那里一头畜生,
它或许就是《离骚》中的那匹马
……
唐人街一拐通向索何红灯区
在那里淹死了多少异乡人.
第一次从那里经过时你目不斜视,
像一个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抵抗着塞壬诱惑的奥德修斯
现在你后悔了:为什么不深入进去
如同犹如神助的但丁?
……
英格兰恶劣的冬天:雾在窗口
在你的衣领和书页间到处呼吸,
犹如来自地狱的潮气;
它造就了狄更斯阴郁的笔触
造就了上一个世纪的肺炎,
它造就了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死
……
带上一本卡夫卡的小说
在移民局里排长队,直到叫起你的号
……
而这是否就是你:一个穿过暴风雨的李尔王
从最深的恐惧中产生了爱
——人类理应存在下去,
红色双层巴士理应从海啸中开来
莎士比亚理应在贫困中写诗.
……
狄更斯阴郁的伦敦.
在那里雪从你的诗中开始
……
直到你从中绊倒于
那曾绊倒了老杜甫的石头……
……
透过玫瑰花园和查特莱夫人的白色寓所
猜测资产阶级隐蔽的魅力
而在地下厨房的砍剁声中,却又想起
久已忘怀的《资本论》;
……
直到建筑纷纷倒塌,而你听到
从《大教堂谋杀案》中
传来的歌声……
……
临别前你不必向谁告别,
但一定要到那浓雾中的美术馆
在凡高的向日葵前再坐一会儿;
……
——《伦敦随笔》
如此引用王家新的诗,考验的是我的耐心,如此阅读王家新的诗,考验的又是
谁的耐心?这是作为一座城市的伦敦吗?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被煮在一个中
国文人的文化烩菜中的城市模型!王家新真的去过伦敦吗?这大概不该受到怀
疑,但是在我看来,他去了也是白去!这个文化的乡巴佬站在伦敦的街头,告
诉自己说:这是狄更斯的伦敦,这是普拉斯的伦敦,这是莎士比亚的伦敦,这
是查特莱夫人的伦敦,这是《资本论》的伦敦,这是《大教堂谋杀案》的伦
敦……难道他就不关心一下:什么是王家新的伦敦?在他笔下你永远看不到他
的伦敦生活: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是具体而琐碎的,我在人们的传说中听到他在
伦敦的事就真实而有趣,但这又是王家新这路诗人不屑或无力表现的.但同样
的,在他笔下你也永远看不到他的伦敦思想,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过独立思想的
能力,他只有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反应,而更为庸俗的是:他的反应总是“正
确”的,就像看见海就一定要晕船一样“正确”.王家新对有知识分子阅读趣
味的读者最大的欺骗性就在这里,王家新的伦敦是他们的文化想象中“正确”
的伦敦,王家新的伦敦思绪也是他们的文化想象中“对头”的伦敦思绪,于是
王家新作为一名“学习尖子”就在教授那里得到了100分.王家新感受伦敦和
其它事物的方式不是用身体而是用头脑,而他的头脑又是那样可疑,那样不可
靠.他站在通向索何红灯区的路上,我真希望他“深入进去”,不去管奥德修
斯和但丁什么的,自己用身体感受一下伦敦,但可惜的是他太知道他的知识分
子读者不允许他这样,绝不允许!结果他又“正确”了.我有一首《趣味或知
识分子写作》的诗,非常适用于概括这一写作的代表人物王家新的诗,照录如
下:
这是一帮
戴上保险套
方能勃起的人
趣味
他们的趣味
不在操
而在保险套
回视王家新
在一册内部编印的诗集(《告别》,王家新著,《长安诗家》编委会1985年3
月版)上,我看到了王家新青年时代的样子:眉清目秀间不乏几丝英气,属于
那个时代的帅哥.那时他属于“朦胧诗群”的一员,名列在这个诗群的尾巴
上.“朦胧诗”本来就是一个因为误读的印象而产生的概念,“朦胧诗群”也
是如此,它来自对官方诗报刊的阅读印象.这个“诗群”得以存在的实体是
《今天》或者说是北京地下诗人群,这个实体的人员构成包括:食指、北岛、
芒克、多多、严力、江河、顾城、杨炼、舒婷、林莽、方含、田晓青等,除了
舒婷都是北京人,舒婷因为与《今天》的关系也应名列其中.另外一些人首先
产生于对官方诗报刊的阅读印象(与《今天》诗歌有相似之处)进而被某些选
本(《新诗潮诗集》《朦胧诗选》《朦胧诗精选》)及某些评论(《崛起的诗
群》)“圈”进来的,主要的人员包括;梁小斌、王小妮、徐敬亚、王家新、
骆耕野、孙武军、傅天琳等,我做出这样的划分不是为了贬低谁,“内在的诗
歌真相”(谢有顺语)即是如此.事实上,在这个“诗群”中,梁小斌的重要
性在当时就非常明显;王小妮是越写越好,到今天她已成为中国当代诗人中的
“女1号”;徐敬亚以评论立身,以推动诗运弄潮,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实质
性的贡献,在他身后就再没有这样的人物了,他的经历、魅力、机遇和运气都
很难在另一个人身上集中重复一次;傅天琳整体上弱些,但她的作品在当时有
着一种特殊的感染力,这很像舒婷;在后一个名单中,骆耕野和孙武军是最差
的,现在看来他们能够名列其中纯属历史的误会;与骆、孙相比,王家新不是
最差,在这个“诗群”当中,他总体的风貌就是两个字:平庸.
我不但找到了那册超薄的《告别》,还找到了王家新早年出版的另一册诗集
《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版).翻遍他早年的作品(带有明显的
“习作“性质),我说“平庸”是有根据的,读王家新我能读出他的“源
头”,而“源头”不远:北岛写了两首献给遇罗克的诗,他就一口气写上4
首,方式还那么北岛:北岛写:“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他
就写:“看清了吗,那支瞄准我们的枪口?/阴森森、就像毒蛇那喝血的眼
睛”,北岛写:“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他就写:“在英
雄倒下的地方/掠起一队横飞的雁阵”;江河写了首《纪念碑》,他就写了首
《纪念碑》,江河写:“真理就把诅咒没有完成的留给了枪/革命把用血浸透
的旗帜/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他就写:“长江啊,把你汹涌的思念给
我/把你站起来眺望的石头给我/——让我们筑起一座纪念碑吧”;舒婷写《神
女峰》,他就写《神女峰下的沉思》,这一回没有发现他偷了舒婷什么,所以
表现就更差,舒婷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
晚”,而他是:“骄傲吧,神女!也许只有你/才在这曲曲折折的峡谷里/唤起
了一个民族最深邃的梦想……”;芒克写了《阳光中的向日葵》,他就写了
《北方的向日葵》,好像也没有发现他偷了芒克什么,表现之差就到了这副样
子,芒克是:“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你走近它你便会
发现/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它脚下的那
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而他是:“——北方的向日葵啊
/你以迸放的种籽/敲响太阳/敲响那永恒的钟吧/而我/就这样顺着你的指引/从
北方/踏向了通向太阳之路……”;还有《潮汐》中“这是沉默/又是默许”的
舒婷气息和《献给太阳》中“真的,天空会死去吗/——如果老人倒下去,那
我将站起来/站起来,在祖国的大地上歌唱太阳”的江河气概……说起来这还
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在诗中想走正路的部分,当年的王家新还有另一部分的东西
呐!“你恍如突然现出——/使我认出了/一个民族、一个人/格格做响的骨
头”(《石头》)、“那么,祝福吧!当秋天的火焰哗哗地流向冰、流向一代
人终于获得的微笑/让我们走向群山,从火中收获太阳吧……”(《秋叶红
了》)、“生活啊,我是爱你的,我爱!/走向你,我怎不敞开我的怀抱”
(《走向生活》)、“呵,马在飞腾,马在奔驰/一个民族正伏在马背上冲
刺!……呵,如果你能复活,我愿驮起你飞呵/我年轻的心,就是那奋起献身
的燕子!”(《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奔马》)、“哦,脊梁在晃动,太阳在晃动
/我的心随着眼前的脊梁在晃动……哦,脊梁——这中国的脊梁啊/从此,将时
时在我的眼前晃动……”(《建筑工地印象》)、“呵,电车在奔驰!这乳白
的梭子呀/在街道纵横的城里,织着生活的诗句”(《织》)、“不是别的,
正是我的血/我的民族的血/认出了你一闪而过的英雄的长江呵……”
(《门》)、“真的,那些遗失的乐谱呢/——走向先人的土地吧/在那里/让
我们流血的手指/去挖掘一个民族的声音!”(《编钟》)、“哦,举起我们
骄傲的船票吧/检票员同志,我们的船票是/——信念!在苦难中/用双手紧紧
抓住的信念……//呵,希望号正在靠岸!”(《“希望号”渐渐靠岸》)、
“就是在这样的树下,在历史的废墟上,站起了我们咬紧牙关、充满热望的民
族!”(《致唐山的树》)……这哪里还是诗啊?!这简直就是分行排列的杨
朔散文!甚至不如!它让我想起了一些恍若隔世的名字:许德民、程宝林……
王家新的名字应该进入的是这样一份名单,我称之为“青春派主旋律”.他的
名字忝列在北岛们的“朦胧诗群”中也属于历史的误会.体制趣味的早期作
品,体制系统的成名途径,体制眼中的希望青年——这便是昨日的王家新.
1985年6月,自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湖北郧阳师专任教的王家新被借调到北
京诗刊社工作,这绝不是偶然的,这不是对一名普通大学生的选择而是对一位
青年诗人的选择,体制选择了王家新.
回视王家新,我明白了一点:为什么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诗人”要用对
“中年写作”的强调来回避自己的“青春写作”,用对90年代的强调来回避自
己的80年代,因为他们的“青春写作”和80年代是这样的惨不忍睹.北岛会这
样吗?严力会这样吗?多多会这样吗?于坚会这样吗?韩东会这样吗?海子如
果活着,会这样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的所谓“青春写作”和80年
代都是和一些坚实的至今没有褪色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朦胧诗群”的
一条小尾巴,王家新当然不会满足(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这是一个野心严重
大于才能的诗人),但他应该暗自庆幸了:在这一个名单而不是在另一个已经
完全作废的名单里,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单给了他一个必要的心理暗示,确保
了他一个最基本的立场而不至于在那个位置上自然地堕落——这很可能,他的
早期作品有这样的潜质,而且我从来不认为这名“知识分子”是有信仰和有原
则的人.
在《告别》和《纪念》中,王家新只在组诗《中国画》及碎片式的《从石头开
始》中流露出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诗歌内部写下去的可能.
1985-1989年,他的习诗生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他在外表上是谦恭
而沉静的,在很多场合出现时不是以诗人而是以诗歌工作者的身份,作品不多
但进步明显,变得审慎、冷静甚至略带迟疑,给人留下印象的有《触摸》《预
感》《加里·斯奈德》《蝎子》等,他突然变得拘谨起来,对比他的早期,我
认为这是必要的拘谨,至少作品渐渐成型,败笔不再明显发生.这一阶段,他
给人留下更深更好印象的还是他的工作,他与唐晓渡合编的《中国当代实验诗
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在山海关参与组织的诗刊社1987年青
春诗会,对第三代一批重要诗人的推助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与沈睿合编的
《当代欧美诗选》也在诗人圈及诗爱者中广受欢迎,还有他在诗刊社的日常编
辑工作,据我所知所感,那一时期很多的年轻的前卫诗歌的写作者都把王家新
当成了跃上这本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诗刊》的一个缺口.很多人直
到现在还怀念着他们与王家新交往的那段时光,还怀念着那个时期给他们留下
美好印象的王家新,那一时期王家新对很多青年诗人的关心帮助已经超出了一
个普通编辑的工作范畴,给他们寄
“……恰在1991年初,我与诗人王家新在湖北武当山相遇,他拿出他刚写就不
久的诗《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等给我看.我震惊于他
这些诗作的沉痛,感觉不仅仅是他,也包括在我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生的惊人
的变动.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抑或说,原来的知识、真理、经验,不
再成为一种规定、指导、统驭诗人写作的‘型构’,起码不再是一个准则.”
“王家新对中国诗歌界产生实质性影响,是在他自英伦三岛返国之后.在我看
来,《帕斯捷尔纳克》《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诗的主要诗
学意义,是它们揭破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王家新、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惊心动魄
的命运,而这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够做到的.这是我与某些批评家的主要分
歧.米沃什、叶芝、帕斯捷尔纳克和布罗茨基流亡或准流亡的诗歌命运是王家
新写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同他不少有趣的文化随笔和诗学文章一样,前者与他
的思考形成一种典型的互文性关系.正像本雅明有‘用引文写一部不朽之作’
的伟大遗愿,他虽然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
史.王家新运思深邃,笔意沉痛,作品每每打动人心.他拙于复杂的技巧,但
长于令人警醒的独白,有的诗作,甚至可以说是通过一连串的独白完成的.这
在男性诗人中堪属特例……”
以上两段引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之手,见诸由他编选因极端的不公
正和阴暗目的而臭名昭著的诗歌选本《岁月的遗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2月版)之中.前一段引文赫然印在该书的封底上.有趣的是,在同一
本书中,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也留下了如下两段文字:
“前些日子,读到程光炜为《九十年代文学书系》的诗歌卷撰写的导言.其中
说到,一九九一年在湖北武当山,他和诗人王家新相遇;在读着王家新的新作
《瓦雷金诺叙事曲》和《帕斯捷尔纳克》时,他震惊于这些诗的‘沉痛’,觉
得不仅仅是他,也包括他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发生的‘惊人’的变动’.程
光炜说,当时‘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
“这种感觉,相信许多人都曾有过:有的是悄悄到来的,有的可能带有突然
的、震撼的性质.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九九零年初的春节前后,我正写那本名
为《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的谈‘新时期文学’的小书.在我的印象里,那
年春节似乎有些冷寂.大年三十晚上,我照例铺开稿子,重抄涂改得紊乱的部
分,并翻读《朱自清文集》,校正引述的资料.大约在九点半的光景,一直打
开着的收音机里,预告将要播放一段交响曲,说是有关战争的,由布里顿写于
四十年代初.对布里顿,我当时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他是英国现代作曲家,
在此之前,我只听过他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在这
样的时候播放这样的曲子.但是,当乐声响起之后,我不得不放下笔,觉得被
充满在狭窄空间的声响所包围,所压迫.在我的印象里,这支曲子频繁地使用
大管、长号等管乐器,使表现的阴冷、悲悯、不甘为‘命运’摆布的挣扎,以
及那种类乎末日审判的恐惧,显得更为沉重.我也产生了类乎程光炜的那种感
觉,这一切似乎在提醒我,我们的生活、情绪,将要(其实应该说是‘已
经’)发生改变.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对这种感觉进行清
理.只是到了最近,在西川诗集《大意如此》的‘自序’中读到‘当历史强行
进入我的视野’这行字,才稍稍明白我当时所感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强行进
入’的沉重”.
两个教授这么想,就会有第三个,第十个.据说,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在“重
写文学史”中,王家新是列专章论述的,北岛也没有得到如此的“荣幸”.大
概是因为北岛没有因为他的诗而让“四人帮”提前粉碎,十年动乱提前结束,
王家新却可以因为他的诗而让90年代推后到来.那么,胡适也没有因为他的诗
而让二十世纪推后到来,艾青也没有因为他的诗而使抗日战争提前结束……这
种想法所赖以产生的逻辑不是非常“我操”吗?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王家新是谁?已经认识的人是否认识这一个“王家
新”?彻底不认识的可以在此认识认识(前提是你有兴趣).
触摸王家新
王家新牛B至此:可以让时间推迟发生.但也是靠诗做到的.那么我们通过诗
来认识诗人的王家新则完全是正当的,如前所述,关于王氏的说法多多,我们
暂且可以避开这些,避开这些就是避开衣服,去直接触摸他诗的身体.我想复
原初读王家新时的瞬间感觉,作为读者也作为诗的从业人员,或者说我正在试
图展开的是一次重新开始的初读——这与教授们的读解方式完全不同,教授们
左手拿着王家新的诗论(《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右手拿着王家新的诗
集(《游动悬崖》?),脑子里装满王家新的人物形象与流亡故事,所以他们
必然读出的是一个他们期待中的“王家新”.这本是最低劣幼稚的阅读.我的
方式完全不同,我将触摸它,感知它的血肉,掌握它的质地,了解它的斤两.
囿于篇幅所限,对其诗我只能采取抽样(代表作)摘句的方式,此法对教授式
阅读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妥和不方便之处,但对我的触摸式则完全灵验.比方
说:我通过一句诗——《酒》:“那是座寂寞的小坟.”——就触摸了整个儿
芒克:他的血肉、他的质地、他的斤两.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我想认识的诗人.
那么,王家新又如何呢?
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
——《帕斯捷尔纳克》
王家新名篇中的名句,属于体育明星的“商标动作”.小知识分子的自怜自
艾,汪国真式的浅格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
国真甚至比王家新更知道使用形象(顾城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
用它去寻找光明”是格言的,但首先是形象的,诗的).据说是写作“深度意
象”诗的王家新竟写出了这样的大白话——自称“知识分子写作”的那路诗人
经常陷入的便是这种尴尬——他们的名句也就是他们偶尔写明白的那几句,没
有其它选择,写得再臭也就是这几句了.这样的句子很深刻吗?那是一种深刻
状的浅薄,是知识分子托词性的撒娇.王家新写道:“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如果深刻是这路诗歌命中注定的方向,我想把这两句颠倒了说也许会离深刻更
近一些:“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写作”——
对于中国的这些鸟知识分子来说,这其实才是至深的的悲剧:你脉管中传统的
屎永远比你周遭的现实更严峻.具备这样的思想觉悟并不是很难,所以我说王
家新是一个浅薄的煽情者——他懂得如何向广大的愚昧无知的知识分子煽情,
与其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诗人”
(过去有“人民”的“诗人”之说).
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响泥泞的
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 我在心中
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
——《帕斯捷尔纳克》
数年前初读时我对“轰响泥泞”有好感,我曾有四年的北京生活,对那里的冬
天充满记忆,我以为此句(“轰响泥泞”)是富于质感的.后来,诗人徐江发
现说:此句是抄荀红军译的帕斯捷尔纳克《二月》一诗,那段如下:
二月,墨水足够用来哭泣
大放悲声,书写二月
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经徐江提醒,我将两诗对比来读便释然了.唉!用帕斯捷尔纳克的句子献给帕
斯捷尔纳克,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中国诗人干的,我想用关中老农的话说:
丢人哩!羞先(注:让先人蒙羞)哩!我在电话中对徐江说:“老五,咱们落
伍了,这不叫‘抄’,也不叫‘用典’,这叫‘互文’.”这是中国诗人王家
新隔着时空与帕斯捷尔纳克玩了一把“互文”,王家新的同志唐晓渡不是说了
吗:原创性不重要……就写诗而言,王家新真是笨,就算存心要抄你也得抄对
地方啊!“轰响泥泞”别搁在“公共汽车上”而应该放在车的尾部,王家新应
该站在当年王进喜的位置上(路边)看,才能看到这句诗的效果.
也许,你是幸福的——
命运夺去一切,却把一张
松木桌子留了下来,
这就够了.
作为这个时代的诗人已别无他求.
——《瓦雷金诺叙事曲》
仍然是出自王家新的名篇,仍然是献给帕斯捷尔纳克的诗.读罢我不免暗自心
惊:王家新真是大胆,他竟敢用如此简陋的方式大声说出一首诗的意义,而且
是如此浅薄不堪的意义!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书桌(原谅我!大意如
此),是华北沦陷时青年学生中流行的一句非诗的话,而王家新竟敢这么写
(有一张松木桌子就够了),还奢谈(他是在诱导与暗示)什么“时代的诗
人”.“说出意义”是写诗的大忌.连我这口语写作者都懂,“深度意象”的
王家新真是胆大妄为!所以我说“知识分子写作”从来就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
自足的文本系统,如果说我自己是用“非诗”(对传统审美经验而言)的语言
呈现事物人心,那么“知识分子”则是用“诗”(同样是对传统的审美经验而
言)的语言说出诗的意义.后者是印象(说“幻想”都过了)的诗,前者是本
质的诗——我几乎是第一次愿意从正面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已经不忍心让大
家被这种拙劣的煽情口号所愚弄……
这就是生活,在雾中出现
在我心中再次诞生
船舶驶进港湾,吊桥放下
红、白和比雨雾更蓝的车流
闪闪驶过
——而我向它致敬
并把自己献给更远处的天空
——《醒来》
罗伯特·勃莱写过一次“醒来”,所以王家新也要写一次.这两者之间的必然
联系在于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读后感式的写作:从对书
本(大师)的阅读开始的写作,诗人从读者(而不是创造者)的位置上展开的
写作.“这就是生活……”这种自以为是的句式真是太讨厌了!怎么还有人写
(朦胧诗时代的经典句式)?或许是出于一种习惯,他真正想写的是更加自恋
的这一句:“在我心中再次诞生”.“ 船舶驶进港湾,吊桥放下/红、白和比
雨雾更蓝的车流/闪闪驶过”.如果我告诉你这首诗是写于他“流亡”途中的
比利时根特,你是否能原谅他用词的矫情?但不光是词,那种矫作的情绪又是
无所不在的:“——而我向它致敬/并把自己献给更远处的天空”.“知识分
子”顶顶严肃所完成的(抒情抑或陈述),在我眼里往往完成的是一种荒诞或
自嘲:当我一觉醒来,难道一定要向我所看到的风景致敬,神经兮兮的?我怎
么把自己献给更远处的天空?跳楼?让导弹部队帮忙?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我
总是把“知识分子”误读成了一群讽刺作家,当然我知道他们是不自觉的.
理解来得太迟了
在奔赴天路的途中,埃兹拉·庞德
你站出来,为整个人类
承担了上帝的惩罚
……
埃兹拉·庞德,条条道路仍通向你
还有什么更孤独
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
——《埃兹拉·庞德》
在“盘峰论争”的过程中我发现,“知识分子”非常惧怕“常识”一词,在他
们看来,诗人就是事事处处挑战“常识”的人吗?不论王家新怎样对其“知识
分子写作”及“中年写作”的同志肖开愚说(以一种沉痛的语气):“理解来
得太迟了”,我所掌握的常识告诉我:我个人同样钦佩的“诗歌巨匠”庞德
“你站出来”并非是“为整个人类/承担了上帝的惩罚”,一定要说明的话,
事实应该是:庞德为他诗歌之外的选择而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来自国家(他的
祖国)的惩罚.如果说王家新太反动(对文明而言),我觉得那时高抬了他,
其诗其思都没有那种力量,他最多也就是不开化,代表着这个国家首都地区一
部分人(知识分子?)的文明水平.所以,他可以一面用抗拒强权的帕斯捷尔
纳克的口吻说话,一面又同与魔头媾和的庞德进行灵魂沟通.其实是谁并不重
要,王家新主要是想拿大师说事儿,不让大师们参加进来他就说不好自己的事
儿.也许奚密教授的命名是对的:“诗歌崇拜”,它确实存在于某些不开化地
区的不开化的人士中.至于“还有什么更孤独/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这种黔
驴技穷的句子,我已不想说他了,王家新就是这种水平.
在长久的冬日之后
我又看到长安街上美妙的黄昏
孩子们涌向广场
一瞬间满城飞花
——《诗》
我手边这本王家新诗集《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是从一
位半年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处借来的,他在读书时购得此书并在书中留下了当
年阅读时的眉批.在这首《诗》的这一段旁边,他的批字是:“只有这几句神
来之笔”.他在另一段“多么伟大的神的意志/我惟有顺从/只需要一阵光,雪
就化了/只需要再赶一程,远方的远方就会裸露”旁边的批字是:“开始装腔
作势了”.在此我们还是来看看王家新的“神来之笔”;“孩子们涌向广场/
一瞬间满城飞花”在此我想告诉那位前大学生的是:这并非“神来之笔”,而
是最基本的通感使用,而且有偷海子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嫌.尽管
多多说过“诗歌不是竞技”的话,但从他当年拿诗和芒克“决斗”看,还是可
以一比.我们就拿芒克与多多在通感一项上的表现来对比一下王家新:芒克
《庄稼》:“秋天悄悄地来到我的脸上/我成熟了.”芒克《土地》:“我全
部的情感/都被太阳晒过.”多多《歌声》:“歌声是歌声伐光了白桦林/寂静
就像大雪急下”.多多《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风暴的铁头
发刷着/在一顶帽子底下/有一片空白——死后懂得时间/已经摘下他的脸”.
你们再回头看看王家新,还用得着比吗?有句老话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
跳”.我也曾说过:“才华是一种明晃晃的东西啊”!考虑到中国现代诗的发
展现实,我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芒克、多多引诗的写作时间比王家新这一首早
了近20年.
离开伦敦两年了,雾渐渐消散
桅杆升起:大本钟摇曳着
在一个隔世的港口呈现……
犹如归来的奥德修斯在山上回望
你是否看清楚了风暴中的航程?
……
无可阻止的怀乡病,
在那里你经历一头动物的死亡.
在那里一头畜生,
它或许就是《离骚》中的那匹马
……
唐人街一拐通向索何红灯区
在那里淹死了多少异乡人.
第一次从那里经过时你目不斜视,
像一个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抵抗着塞壬诱惑的奥德修斯
现在你后悔了:为什么不深入进去
如同犹如神助的但丁?
……
英格兰恶劣的冬天:雾在窗口
在你的衣领和书页间到处呼吸,
犹如来自地狱的潮气;
它造就了狄更斯阴郁的笔触
造就了上一个世纪的肺炎,
它造就了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死
……
带上一本卡夫卡的小说
在移民局里排长队,直到叫起你的号
……
而这是否就是你:一个穿过暴风雨的李尔王
从最深的恐惧中产生了爱
——人类理应存在下去,
红色双层巴士理应从海啸中开来
莎士比亚理应在贫困中写诗.
……
狄更斯阴郁的伦敦.
在那里雪从你的诗中开始
……
直到你从中绊倒于
那曾绊倒了老杜甫的石头……
……
透过玫瑰花园和查特莱夫人的白色寓所
猜测资产阶级隐蔽的魅力
而在地下厨房的砍剁声中,却又想起
久已忘怀的《资本论》;
……
直到建筑纷纷倒塌,而你听到
从《大教堂谋杀案》中
传来的歌声……
……
临别前你不必向谁告别,
但一定要到那浓雾中的美术馆
在凡高的向日葵前再坐一会儿;
……
——《伦敦随笔》
如此引用王家新的诗,考验的是我的耐心,如此阅读王家新的诗,考验的又是
谁的耐心?这是作为一座城市的伦敦吗?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被煮在一个中
国文人的文化烩菜中的城市模型!王家新真的去过伦敦吗?这大概不该受到怀
疑,但是在我看来,他去了也是白去!这个文化的乡巴佬站在伦敦的街头,告
诉自己说:这是狄更斯的伦敦,这是普拉斯的伦敦,这是莎士比亚的伦敦,这
是查特莱夫人的伦敦,这是《资本论》的伦敦,这是《大教堂谋杀案》的伦
敦……难道他就不关心一下:什么是王家新的伦敦?在他笔下你永远看不到他
的伦敦生活: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是具体而琐碎的,我在人们的传说中听到他在
伦敦的事就真实而有趣,但这又是王家新这路诗人不屑或无力表现的.但同样
的,在他笔下你也永远看不到他的伦敦思想,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过独立思想的
能力,他只有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反应,而更为庸俗的是:他的反应总是“正
确”的,就像看见海就一定要晕船一样“正确”.王家新对有知识分子阅读趣
味的读者最大的欺骗性就在这里,王家新的伦敦是他们的文化想象中“正确”
的伦敦,王家新的伦敦思绪也是他们的文化想象中“对头”的伦敦思绪,于是
王家新作为一名“学习尖子”就在教授那里得到了100分.王家新感受伦敦和
其它事物的方式不是用身体而是用头脑,而他的头脑又是那样可疑,那样不可
靠.他站在通向索何红灯区的路上,我真希望他“深入进去”,不去管奥德修
斯和但丁什么的,自己用身体感受一下伦敦,但可惜的是他太知道他的知识分
子读者不允许他这样,绝不允许!结果他又“正确”了.我有一首《趣味或知
识分子写作》的诗,非常适用于概括这一写作的代表人物王家新的诗,照录如
下:
这是一帮
戴上保险套
方能勃起的人
趣味
他们的趣味
不在操
而在保险套
回视王家新
在一册内部编印的诗集(《告别》,王家新著,《长安诗家》编委会1985年3
月版)上,我看到了王家新青年时代的样子:眉清目秀间不乏几丝英气,属于
那个时代的帅哥.那时他属于“朦胧诗群”的一员,名列在这个诗群的尾巴
上.“朦胧诗”本来就是一个因为误读的印象而产生的概念,“朦胧诗群”也
是如此,它来自对官方诗报刊的阅读印象.这个“诗群”得以存在的实体是
《今天》或者说是北京地下诗人群,这个实体的人员构成包括:食指、北岛、
芒克、多多、严力、江河、顾城、杨炼、舒婷、林莽、方含、田晓青等,除了
舒婷都是北京人,舒婷因为与《今天》的关系也应名列其中.另外一些人首先
产生于对官方诗报刊的阅读印象(与《今天》诗歌有相似之处)进而被某些选
本(《新诗潮诗集》《朦胧诗选》《朦胧诗精选》)及某些评论(《崛起的诗
群》)“圈”进来的,主要的人员包括;梁小斌、王小妮、徐敬亚、王家新、
骆耕野、孙武军、傅天琳等,我做出这样的划分不是为了贬低谁,“内在的诗
歌真相”(谢有顺语)即是如此.事实上,在这个“诗群”中,梁小斌的重要
性在当时就非常明显;王小妮是越写越好,到今天她已成为中国当代诗人中的
“女1号”;徐敬亚以评论立身,以推动诗运弄潮,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实质
性的贡献,在他身后就再没有这样的人物了,他的经历、魅力、机遇和运气都
很难在另一个人身上集中重复一次;傅天琳整体上弱些,但她的作品在当时有
着一种特殊的感染力,这很像舒婷;在后一个名单中,骆耕野和孙武军是最差
的,现在看来他们能够名列其中纯属历史的误会;与骆、孙相比,王家新不是
最差,在这个“诗群”当中,他总体的风貌就是两个字:平庸.
我不但找到了那册超薄的《告别》,还找到了王家新早年出版的另一册诗集
《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版).翻遍他早年的作品(带有明显的
“习作“性质),我说“平庸”是有根据的,读王家新我能读出他的“源
头”,而“源头”不远:北岛写了两首献给遇罗克的诗,他就一口气写上4
首,方式还那么北岛:北岛写:“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他
就写:“看清了吗,那支瞄准我们的枪口?/阴森森、就像毒蛇那喝血的眼
睛”,北岛写:“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他就写:“在英
雄倒下的地方/掠起一队横飞的雁阵”;江河写了首《纪念碑》,他就写了首
《纪念碑》,江河写:“真理就把诅咒没有完成的留给了枪/革命把用血浸透
的旗帜/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他就写:“长江啊,把你汹涌的思念给
我/把你站起来眺望的石头给我/——让我们筑起一座纪念碑吧”;舒婷写《神
女峰》,他就写《神女峰下的沉思》,这一回没有发现他偷了舒婷什么,所以
表现就更差,舒婷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
晚”,而他是:“骄傲吧,神女!也许只有你/才在这曲曲折折的峡谷里/唤起
了一个民族最深邃的梦想……”;芒克写了《阳光中的向日葵》,他就写了
《北方的向日葵》,好像也没有发现他偷了芒克什么,表现之差就到了这副样
子,芒克是:“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你走近它你便会
发现/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的/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它脚下的那
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而他是:“——北方的向日葵啊
/你以迸放的种籽/敲响太阳/敲响那永恒的钟吧/而我/就这样顺着你的指引/从
北方/踏向了通向太阳之路……”;还有《潮汐》中“这是沉默/又是默许”的
舒婷气息和《献给太阳》中“真的,天空会死去吗/——如果老人倒下去,那
我将站起来/站起来,在祖国的大地上歌唱太阳”的江河气概……说起来这还
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在诗中想走正路的部分,当年的王家新还有另一部分的东西
呐!“你恍如突然现出——/使我认出了/一个民族、一个人/格格做响的骨
头”(《石头》)、“那么,祝福吧!当秋天的火焰哗哗地流向冰、流向一代
人终于获得的微笑/让我们走向群山,从火中收获太阳吧……”(《秋叶红
了》)、“生活啊,我是爱你的,我爱!/走向你,我怎不敞开我的怀抱”
(《走向生活》)、“呵,马在飞腾,马在奔驰/一个民族正伏在马背上冲
刺!……呵,如果你能复活,我愿驮起你飞呵/我年轻的心,就是那奋起献身
的燕子!”(《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奔马》)、“哦,脊梁在晃动,太阳在晃动
/我的心随着眼前的脊梁在晃动……哦,脊梁——这中国的脊梁啊/从此,将时
时在我的眼前晃动……”(《建筑工地印象》)、“呵,电车在奔驰!这乳白
的梭子呀/在街道纵横的城里,织着生活的诗句”(《织》)、“不是别的,
正是我的血/我的民族的血/认出了你一闪而过的英雄的长江呵……”
(《门》)、“真的,那些遗失的乐谱呢/——走向先人的土地吧/在那里/让
我们流血的手指/去挖掘一个民族的声音!”(《编钟》)、“哦,举起我们
骄傲的船票吧/检票员同志,我们的船票是/——信念!在苦难中/用双手紧紧
抓住的信念……//呵,希望号正在靠岸!”(《“希望号”渐渐靠岸》)、
“就是在这样的树下,在历史的废墟上,站起了我们咬紧牙关、充满热望的民
族!”(《致唐山的树》)……这哪里还是诗啊?!这简直就是分行排列的杨
朔散文!甚至不如!它让我想起了一些恍若隔世的名字:许德民、程宝林……
王家新的名字应该进入的是这样一份名单,我称之为“青春派主旋律”.他的
名字忝列在北岛们的“朦胧诗群”中也属于历史的误会.体制趣味的早期作
品,体制系统的成名途径,体制眼中的希望青年——这便是昨日的王家新.
1985年6月,自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湖北郧阳师专任教的王家新被借调到北
京诗刊社工作,这绝不是偶然的,这不是对一名普通大学生的选择而是对一位
青年诗人的选择,体制选择了王家新.
回视王家新,我明白了一点:为什么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诗人”要用对
“中年写作”的强调来回避自己的“青春写作”,用对90年代的强调来回避自
己的80年代,因为他们的“青春写作”和80年代是这样的惨不忍睹.北岛会这
样吗?严力会这样吗?多多会这样吗?于坚会这样吗?韩东会这样吗?海子如
果活着,会这样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的所谓“青春写作”和80年
代都是和一些坚实的至今没有褪色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朦胧诗群”的
一条小尾巴,王家新当然不会满足(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这是一个野心严重
大于才能的诗人),但他应该暗自庆幸了:在这一个名单而不是在另一个已经
完全作废的名单里,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单给了他一个必要的心理暗示,确保
了他一个最基本的立场而不至于在那个位置上自然地堕落——这很可能,他的
早期作品有这样的潜质,而且我从来不认为这名“知识分子”是有信仰和有原
则的人.
在《告别》和《纪念》中,王家新只在组诗《中国画》及碎片式的《从石头开
始》中流露出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诗歌内部写下去的可能.
1985-1989年,他的习诗生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他在外表上是谦恭
而沉静的,在很多场合出现时不是以诗人而是以诗歌工作者的身份,作品不多
但进步明显,变得审慎、冷静甚至略带迟疑,给人留下印象的有《触摸》《预
感》《加里·斯奈德》《蝎子》等,他突然变得拘谨起来,对比他的早期,我
认为这是必要的拘谨,至少作品渐渐成型,败笔不再明显发生.这一阶段,他
给人留下更深更好印象的还是他的工作,他与唐晓渡合编的《中国当代实验诗
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在山海关参与组织的诗刊社1987年青
春诗会,对第三代一批重要诗人的推助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与沈睿合编的
《当代欧美诗选》也在诗人圈及诗爱者中广受欢迎,还有他在诗刊社的日常编
辑工作,据我所知所感,那一时期很多的年轻的前卫诗歌的写作者都把王家新
当成了跃上这本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诗刊》的一个缺口.很多人直
到现在还怀念着他们与王家新交往的那段时光,还怀念着那个时期给他们留下
美好印象的王家新,那一时期王家新对很多青年诗人的关心帮助已经超出了一
个普通编辑的工作范畴,给他们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