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变形记里面讲了什么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4:15:52
变形记里面讲了什么啊?
变形记里面讲了什么啊?
《变形记》(德语Die Verwandlung,英语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卡夫卡变形记图书图片(20张)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变形记》 这是一本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好书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 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青年作家 郗晓波 在描写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 --知名教授 刘建军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有过甚其词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 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卡夫卡传》 陌生的卡夫卡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编辑本段1、作品简介
  (1)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2)情节和主题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编辑本段2、作品评析
  (1)人物和心理描写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 a 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b 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c 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2)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 —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另外,《变形记》还有自身独特的叙述语调.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编辑本段3、作品评论
  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可谓一针见血.你看,当格里高尔身体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资供养全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长子. 但当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职务,因而无法与家庭保持这种经济联系的时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严很快被剥夺干净,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正常饮食都无人过问. 他变成“非人”,他的处境无异于动物.当然也可以让主人公得一种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丧失劳动力的重残,然后写他被家人厌弃的过程.但这样的构思其艺术效果不如变形那样强烈.因为作为病人,他有口会说话,有眼睛会看人,你不能当着他的面表现出对他的厌倦,或不给他送饭吃.而一只甲虫,既不会说话,也没有表情,他的孤独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从社会学观点去看的. 如果从西方流行的“异化”观念去看,这篇小说也是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一篇杰作.在实际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与父亲的关系确实是不和谐的,但与母亲关系是正常的,与他第三个妹妹特别要好.但卡夫卡却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现在卡夫卡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样爱着哥哥,但一旦这位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郎那样厌弃他的.这里,卡夫卡写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人的变形,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写照.尤其是主人公变成甲虫以后,人的习性渐渐消失,而“虫性” 日益增加,仿佛格里高尔异化出人的世界以后,倒是在动物的世界里找到“虫”的自我了.这样的写法是绝妙的. 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取得和谐关系的世界里,人的变形也是一种象征,一切倒霉人的象征:人一旦遭遇不幸(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伤残、政治袭击等),他就不再被社会承认,从而失去作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成为无异于低等动物的“非人”.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变形是一种怪诞的表现手段,是一种创造“距离”或“ 陌生化”的技巧.按照美国美学家桑塔那那的说法,怪诞也是一种创造;它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因此它已进入现代美学的范畴,成为表现主义文学艺术偏爱的一种手法.其他作者变形记书图片(12张) 表现主义文学创作强调从主观的内心感受出发,作品往往具有一种个人的真实性,这在卡夫卡笔下呈现为自传色彩.不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雇员)和心理(作为长子必须尽家庭义务)与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亲、母亲和妹妹几乎都可以与卡夫卡的家庭成员进行比较. 作者赋予格里高尔虫形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自己本来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因为工作压力,关系冷漠,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的感觉. 变形记中有哪些变形 生理上的变形;家人情感心理的变化;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形;写作表达技巧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