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意思.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1:46:48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意思.快!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原文】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译读】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原文】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译读】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