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反客为主的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14:30:24
辩论反客为主的方法
你先谈谈你认为如何反客为主?然后再讲讲你问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结果对于你很重要吗?具体有哪些重要之处?如果没有满意答案你将会如何?.
以上问题是第一着——反问!
接着在反问的过程中去了解对方,分析对方弱点,继续发问.
因为你的提问过于简单,我不知道你是想在辩论中反客为主,还是在具体事上要反客为主,所以我回答时先就你本次发问做了一个反客为主的例子.总而言之,要想反客为主,首先自身的知识是首要的条件,其次是观察和分析对手,找出其弱点加以攻击,使其处于下风,然后不要猛追,点到为止,从而更有效反客为主得到大家的赞成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掌声)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问题是第一着——反问!
接着在反问的过程中去了解对方,分析对方弱点,继续发问.
因为你的提问过于简单,我不知道你是想在辩论中反客为主,还是在具体事上要反客为主,所以我回答时先就你本次发问做了一个反客为主的例子.总而言之,要想反客为主,首先自身的知识是首要的条件,其次是观察和分析对手,找出其弱点加以攻击,使其处于下风,然后不要猛追,点到为止,从而更有效反客为主得到大家的赞成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掌声)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