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伟人艰苦事迹一定外国的,越快越好,我有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0 00:11:01
外国伟人艰苦事迹
一定外国的,越快越好,我有急用!
一定外国的,越快越好,我有急用!
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